全球史
-
世界通史崔连仲等主编;徐天新,梁志明册主编《世界通史(6卷本)(精)》分古代、中世纪、近代上、近代下、现代、当代六卷,所述历史始于原始社会止于1996年初。古代卷从古代世界的开端,按纵的历史发展进程依次对各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分章编写;对公元前4世纪后的诸国按横的历史联系分章编写。中世纪卷按地区和典型专题相结合的系统叙述。近代卷主要叙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法国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英国大宪章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和第二国际、巴黎公社、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晚期的亚非拉国家等内容。现代卷主要阐述人类世界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等内容。当代卷以对战后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为依据,反映战后世界这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发展过程与特点,反映各类型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人民运动和对外关系的状况与发展趋势。
-
罗马帝国衰亡史(英)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著;黄宜思,黄雨后译英国历史家爱德华·吉本著《罗马帝国衰亡史》全书出版至今已逾二百 年。我国出版界传出它的一卷节编本中译本问世的信息,依然令人鼓舞。爱德华·吉本出身于一个拥有大地产的资产阶级家族。据他追记,其家 族在 14 世纪时开始拥有土地。到 16 世纪后期,其远祖已获得缙绅的称号。当时风气,农村殷实之家,大都把子弟送往城市习商。这个家族已有几代人 到伦敦从事商业活动,并出现过一位周游西欧并远游美洲的旅行家。吉本的 祖父爱德华曾任南海公司董事,由于一次船只失事而破产,但他东山再起,又复积资十万英镑。吉本的父亲亦名爱德华,曾就读于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为托利党人,拥有缙绅称号,一度担任伦敦城的区长,并曾当选英国议会下院议员。吉本的母亲朱迪思·波顿为伦敦商人之女。吉本于1737年出生 于伦敦附近的帕特尼镇,是父母的长子。他后来在回忆录中颇以其出身门第 而自豪:“我出生于一个自由而文明的国家,一个科学和哲学的时代,一个 门第荣耀、家资富有的家庭。”吉本幼年身体孱弱多病,母亲连生多胎,无力照管,幸赖姨母凯塞琳·波 顿悉心看护,几次转危为安。他所受的初级教育很不完整,时常因病中断,10 岁丧母后,又一度辍学,幸赖他生性好学,又得姨母辅导,读了许多古希腊罗马的人物传记,启发了对古典时期历史的兴趣。在入大学之前,他对希 腊文和拉丁文都已打下良好基础。1752 年吉本进入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当时只有 15 岁。他对世界历史怀有很浓的兴趣,从古代而及于近代,几乎尽读所能得到的关于阿拉伯、波 斯、蒙古和突厥史的英文著作,在他阅读的书单中也列入了中国史籍。可是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学院生活使他失去学习兴趣。他更换了一位导师,这是 一位“只记得薪俸,不记得职守”的人,对学生既不指导,也乏管理,虽同 住一院,却只见过一面,俨然路人。吉本深感无聊,称这段日子为修道院生 活,时常离校出游,学院也不加约束。他自幼即对宗教争论感兴趣,惑于天 主教祕义的姑母对他也有所影响,牛津的沉闷气息并不能为他解疑释惑。相 反,他认为大学要求学生对三十九信条表示信奉之举是“装样子多于诵读, 诵读多于信奉”。在彷徨苦闷之中,他接受了化体说,改信了天主教。当时 他还自认是受良心驱使,但多年以后自己承认当时过于幼稚,致为诡辩所惑。的确,他这时才16岁。
-
古代社会(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 H. Morgan)著;杨东莼等译汉译名著系列摩尔根《古代社会》这本书中,我们知道原始社会里还没有家庭,只有一个一个的氏族。氏族是由有着共同祖先、彼此有血缘关系的人群组成的。他们在一起生活和劳动,平等相待。起初,妇女们在住处附近播种谷物、驯养牲口。男子外出打猎的时候,她们还要照料小孩和老人,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当时,如果没有妇女们的劳动,其他人就很难生活下去。这就使得妇女在氏族中所处的地位很重要,她们担负起了管理氏族事务和经济生活的责任。这一时期是原始社会中的母权制阶段。后来,靠农耕和畜牧得来的产品,比狩猎得来的更多更有保证,越来越多的男人也参加到畜牧和农业劳动中来了。一般说来,身强力壮的男子比妇女更能干,他们就逐渐在生产和氏族生活的其他方面取得了支配地位,形成了以男子为中心的大家族,母权制就被父权制代替了。不论是在母权制阶段,还是在父权制阶段,氏族成员都享有平等的权利。氏族的首领叫做首长,他也没有特权。酋长的任务是给大家指派工作,分配获得的东西。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氏族会议,这是一个民主的集会。氏族内的每一个成年男女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酋长是由氏族会议选举或罢免的。在易洛魁人的部落里,人们给当选的酋长戴上兽角。被罢免的时候就把兽角摘下。血亲复仇和收养外族人也由会议讨论通过。血亲复仇是原始社会中一种复仇的习俗。那时候,氏族内部的成员是和睦相处的,但是各个氏族之间也时常发生矛盾。某个氏族的成员有时候会遭到其他氏族的欺侮和伤害,这被看成是对整个氏族的侵犯。如果行凶者的氏族不表示道歉和赠送礼物,那么被害者的氏族就要指定一名或几名复仇者,去追踪仇敌,直到报仇雪恨。对于外族人,例如俘虏,可以收养入族;特别是对妇女和儿童的收养,更是常见。人们把收养的男俘或女俘看成自己的兄弟姐妹。如果收养者是一位母亲,她就把收养的人当作自己的子女。收养外族人是为了补充氏族的人口。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对原始社会的各种各样生活习俗,还有很多有趣的叙述。当然,近代的“古代社会”和几万年以至几十万年前的原始社会相比,总是有差别的,因为它多少要受到一些近代先进社会的影响。但是,它的基本特征和古代原始社会是一样的: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也没有剥削和压迫。
-
风俗论(法)伏尔泰(Voltaire)著;谢戊申等译据巴黎加尼埃兄弟出版社版本译出。
-
风俗论(法)伏尔泰(Voltaire)著;梁守锵等译据巴黎加尼埃兄弟出版社版本译出。
-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黄仁宇著书摘:英国的议会,本来不能算是立法机关。中世纪的习惯,法律统有过去之成例,凡是以前未曾做过之事,现在有人提出质问,则不能做,也无需立法机关。国王召集议会,全系由于特殊问题发生,需要各界代表参与磋商,有时也倚之判决特殊案件。召集也不定期,议员到会也只算是一种义务。上议院为贵族院,为有爵位及高级僧侣之集会。过去全国土地大部分在他们名下,所以地位重要,现在则爵禄名位由国王颁赐,也可以出钱购买,总之上院控制的财富日削,其威望也因之陵夷。下院为平民院,成员为各县乡绅,每县二人,称为县之骑士(knights of the shire)及各自治市之市民(burgesses)。他们地位日高,是因为全国财富逐渐落入他们手中。内战前夕,传说下议院的议员论及上议院曾说:“我们可以拿三倍的价格把他们买过来!”所以以后国王与议人的冲突多起于下议院。 《海洋国家》之要旨,是政府之权威必与民间之经济力量互为表里。以英国而言,土地之占有为决定性之因素:如果社会上某一阶级占有土地为全国一半(他称之为“平衡力”[bal- ance])或一半以上(他称之为“超平衡力[overbalance]),则政治力量必落在这阶级手中。英国已经有了一段这样的变化。蔷薇战争(Wars of Roses)以来,亨利七世将大桩地产强制分裂,亨利八世又没收寺产,也在拍卖赏赐时化整为零,于是迄至17世纪,英国已产生不少中级地主和小自耕农(yeoman farmers)。本来控制于政府的权力也早应落入他们手中,只因伊莉莎白以她的手腕延迟这种发展。可是这种趋势终不可免,于是17世纪掀动全国内战。在哈灵顿看来,一个国家的体制可以是绝对皇权,也可为封建皇权,或共和制,依土地在一人掌握之中,少数人掌握之中或多数人领有之中而定。在他的时代,英国已走上了第三途径。并且政局之妥定,也不是完全被动的视经济条件而转移。大势既决,执政者仍可以从中调节,力求均衡。他建议英国行土地法,限制地产,使每一个家庭由地产所得收入每年不逾2000镑。超过此数,即须分配给各个子孙。哈灵顿的书中仍包含若干乌托邦的性格,例如作者主张重新安排社会的下层结构,将全民组成教区(parishes)、百家集团(hundreds)及部落(tribes),以为选举立法代表之凭藉,再按他们的贫富编成步穴及骑兵。这些建议虽然没有付诸实施,可是组织选举区及普遍征兵,则是现代国家之一般原则。《海洋国家》也主张草拟成文宪法,政府分权,执权者周流轮转(rotation of office)与秘密投票。这当中有很多特点显然受到威尼斯的影响,经过他的传介,这些影响以后也及于美国。中国的读者务必看清,《海洋国家》虽然主张限制土地所有之最高额,但与中国的均田有天壤之别。中国之均田、占田或限田,使每家分得50亩至百亩之土地,全国之小自耕农不下数百万至数千万户。英国之土地集中于贵族手中时,领有爵衔之贵族通常不出一二百人。即在17世纪土地已一再分散,但是与中国土地之零星分割使用仍不能相提并论。例如在斯图亚特王朝下领有200至250英亩之地主,还只被称为小乡绅(lesser gentry)及中产阶级。计1英亩约等于6华亩,上开数字在中国已被认为庞大,一班文人即可用“膏腴万顷,田连郡县”的名目随便指责矣。哈灵顿的方案,最高限额每人只能有2000镑之收入,然则据估计,当日英国全国之土地收入也只有1000万镑,所以只有5000个如此之大地主,即可以将整个国家之土地全部霸占,使其他的人户全部成为他们的佃农(英国17世纪人口在400万至600万之间)。从这些条件看来,哈灵顿的建议只是预防唐朝“藩镇之祸”形态的巨家大室危害国家安全,他没有以纯粹经济上的理由禁锢自由的发展。除了这2000镑年收入的限制之外,哈灵顿愿意让现有土地占有维持现状,不加干涉。纵使他提倡平等,也不是数目字上的平等,而是享有平等的经济机缘。他说:“勤奋为存积[资本]最有效的办法;存积则忌均平。”同时,他理想中的社会是一个流动性的社会,从工商业存积的资本也可以与农业资本对流,以至农村经济与都市经济合为一元。这种说法,今日的读者不容易产生深刻的印象,因为以后事实既已如此展开,则观察者也觉得不足为奇。所以本书不惮再三提醒读者,务必要想象17世纪之英国,封建制度早巳崩溃,而资本主义尚未登场,在这青黄不接时期,最后阶段的情景。当日右派之君权神授说,无异提议将历史倒推,回到中世纪。左派之喧嚷自由则没有体会到自由并不是令各人自生白灭,而是要朽耕地、有工作、有市场、有交通道路、有生活保障,凡此各事都要代价,并且不能超脱历史的环境,凭空产生。内战之爆发,也可以说是各种不着实际的想法各走极端所至。哈灵顿的著作,继霍布斯学说之后,说明英国面临急遽的变化。这变化却有200年的背景。乡绅兴起,代替了昔日贵族地主,为社会领导的力量,并且已在各人出生数代之前构成了一种澎湃的力量。那么如何应付这局面?这种组织与运动既由金钱发动,则整个社会也只好接受现实,用私人财产作新组织的根本。哈灵顿主张依贫富将人民组成步兵及骑兵,也就是在军备上及社会分工合作上照此原则安排。提倡成文宪法,亦即脱离旧日之习惯法,别开生面。我们今日司空见惯,在当日却为创见,有革命意义。而且《海洋国家》以英格兰的现实情况作背景,与历史衔接,和一般乌托邦的建议不同。为什么上述社会之蜕化既已经历一两个世纪之久,其间征象要等哈灵顿著书才一语道破?在这里我们要重申,所谓“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都是后人创拟的名词,用以概括历史上广泛的组织与运动(虽说资本主义尚未全部成为历史),其本身不可能按计划,有预定进度地依时产生。在英国,这时候农业技术还追随荷兰之后,如引用荷兰式之犁,招用荷兰员工,构成剑桥以北沼地的排水系统。若非圈地运动继续发展,私人土地所有权还不成定局。总而言之,其低层机构中仍有千百头绪,不能由一种体制立即跃入另一种体制。只等到如此庞大的运动临迫到发展之最后阶段,思想家才能领悟到整个的幅度和纵深。而且霍布斯及哈灵顿也由于他们和自然科学家接近,才能产生一种近似社会科学家的眼光。近代学者常批评哈灵顿的写作富于说教意味,可能由于其中带有阶级斗争意味。查理二世复位前夕,《海洋国家》一度极被伦敦有识之士重视。似此,他在历史上的影响甚可能超过后人之认识。还有一点,哈灵顿之言论,足为其盛誉之累。17世纪英国作家涉及政治经济情事,通常提到海外殖民地。《海洋国家》更对邻岛爱尔兰有一段建议,主张将之征服后,招募犹太人移民,责成他们在岛上开发农业,除了军事开销之外,其收入尚可以向英国每年进贡200万镑。 资本主义思想之成熟 经过洛克,资本主义的思想体系已告成熟。从这一章简短的叙述,也可以看到马基雅弗利首倡唯物论,人民所依赖于政府者为安全保障,而不是所谓天堂获救。世间只有能生存的才算数,否则纵使道德高尚,仍是镜花水月。霍布斯的《巨灵》初看奇特,又好像不近人情,实际却勾画出一个新时代全能政府的轮廓。哈灵顿则指出政府的威权出自经济力量。英国的土地既已为乡绅及中级地主所得,这个政府也要由他们作主。洛克则将霍布斯的立论翻了一个面。政府首要的任务固为保护人民的财产,但是这社会契约可以“文”成,而用不着“武”闯。他也指出人类经济上的道德可以分为两大阶段。他虽没有明言,然其衍化符合欧洲从封建社会进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之层次。前者不用货币,所以每人财物都受限制。后者用货币,则土地之占有及金钱之持有都不平等。但是资本家所操者重;其积蓄资本,开发资源,对社会有实质的贡献。他主张政府的首要任务在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就是在实质上接受了哈灵顿的建议。这思想体系之构成与光荣革命同时。可见得资本主义已于1689年前后在英国立足。这种情形也证实资本主义成为一种体制,必与国家和政府互为表里。否则所谓“资本主义的萌芽”即出于无结构之冲动;或者资本主义的理想没有行动支持,都属于泛言,既难能捉摸,也无法论断。以上除了哈灵顿比较含蓄之外,他们的学说都注重自我心理学(ego psychology),也都着重个人卜义,这些成分也与资本主义结不解缘。从《君王论》之问世至《政府论二讲下编》之印行,中间经过158年,资本主义成为一种有效的社会力量,而且奠立基础,必先提升一个国家的下层机构,虽费日持久,事势必然。陶尼所著书,大致与这段时间符合,其标题为宗教,可是他已说明,中世纪社会上的一切价值按层次摆成一个金字塔,而以宗教为首。所以提到宗教,也牵涉到全国各种事物。他也说,在这时期内,中世纪的社会理论被商业文化之狂澜冲击得不能立足,“传统的界标,一个继一个的都被淹没了”。海蒲洛纳(Robert L.Heil-broner)论资本主义之逻辑,也说资本主义一行,全国人都要采取“求最大的行为”(maximizing behavior),上自资本家,下至劳工,都要体认同业和同等地位的人之强迫性的竞争,无人得以置身尊外。彼此都表示随着资本主义之来临,整个社会从上至下都要经过一番洗刷,非如此,其最下层之人员与物资无法公平币自动地互相交换,亦即无从构成一种商业体制。这种准备牵涉广泛,不能突然产生,迅速结束。 ……
-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爱汉者等著;黄时监整理片断:序明矣故汤之盤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致明明德窮至事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务烸物之理马。百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亦曰。多开择其善者而从也故必盖学问渺茫。普天下以各样百艺文澲虽话殊異其体一而矣。遍观而详核也。○且因以孝弟风谷。以孝弟为先。以文艺人之才不同。国之知分别。合诸人之知讥致知在格物。此之谓。为后则確然於礼义之可守惕然於廉恥之当存于白弟呼人也诗云吾闻出於幽谷遷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於幽谷。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与以学文化曰者即是君子择術犹鸟择巢止进術终不退寻之执之终生用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执之。夫自上帝降生民。则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奈何风俗頺夫诚恐因达人以汉话。闸发文执。人多怀疑以为奇巧。却可恨。败異端感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故设庠序校该人不思宗族国民之犹水之有分派木之有分枝虽达近異。凡以为与贤育才化民成俗计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势疎密異形要其水源则一故人之待其宗族列国民湏以友车两泽为每为段从专溓考虑则记国。之灵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贱恤也必如身之有四肢百体务使血脉相通而疴癢相关万姓。民兴丧无。日矣由是观之鼎兴正道黜斥異端闸发势文是君虽性刘柔缓急音声不同却万民出祖宗一人之身因此原故子之。专务矣。子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是圣人之言不可棄之言者也。结其夫。子曰。当仁不。让於师亦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於外中之绸缪。倘子视外国与中国人当兄弟也。请善读者仰体。克一丁曰。一人。行必有我师马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马不轻忽。远人之文。矣狄不可棄。也亦曰惟。上知与下愚。不移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夫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赋好直。不好学其墜九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以照雍睦也且孝友睦姗住恤隆据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君子如熙,归遗风。万国咸宁。则合四海为一家。阱万姓为一体。中外无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以君子将其。知识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異视。弟情愿推雍睦之意结異疎。故纂此文。读者不可忽之。则乎其极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乐不胜为。序道光癸巳年八月三.本书前言前言《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影印出版的价值,读者自可从我为本书所写的尊言中得到瞭解。如果说东西文化的交流正在日益显示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积极意义,那末本书的出版可能也是这种历史运动本身的一个片段,尽管它无疑是十分微小的。然而,即使兹事体小,如果没有国際间的学術交流与合作,它也不会获得成功。在这里,我首先要特别感谢哈佛大学东亚系的杜维明教授,由于他的芦介,我才与该校哈佛燕京学社圖书馆馆长吴文津博士取得了联络;其次就要十分感谢吴文津馆长,承蒙他诚挚地提供该馆所藏《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全套缩微膠捲,同时以最优惠的条件慨允影印出版。在整理工作中,我还得到美国国会圖书馆、英国圖书馆和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圖书馆的有关人士的帮助,谨在此一併表示谢意。尤其是英国圖书馆的劳曼先生,在初次通信联击中他即不仅回答了该馆的收藏目录,而且介绍了他在荷兰的同行吴荣子女士。一九九五年六月,我与劳曼先生有缘在北京举行的“十八世纪中国与世界”国際学術研讨会上晤叙,他回国后又向我提供了四幅圖版的复印件。原来我在哈佛大学读到此刊时仅擬写一篇专文,一九九四年返国后正执笔时,適逢中华书局李解民先生来访,他瞭解情况后建议应整理此刊影印出版。此事先在杭州大学得到沈善洪校长的赞同,接着又在中华书局得到传璇琮先生的大力支持,后又经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立项资助。故而可说,此影印本得以问世,乃是由于在学術界与出版界存在不少有识之士。我借此机会对他们那种一切以学術为旨归的品格表示敬意。现影印本除了原文,还包括整理者做的总目、遵言和索引。总目的编製,以正文标题为本,稍加划一;並参照原刊简目及正文内容,予以补正,用方括号标示。凡圆括号内文字,系编者所加说明。甲午年二月与乙未年正月,原目均列有“地球圖”,但整理者尚未得见,不明原刊是否確实刊印此圖,盼有知之者示教。做索引的工作得到李苦竹女士的帮助,在此谨表谢忱。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全部整理工作,若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匡正。黄时监一九九八年六月二十五日
-
世界历史全鉴马勇[等]主编《世界历史全鉴》的编纂是基于现代理念,这部书除了吸收现代分析历史学的成就外,在著述体例上更倾向于批判地继承中国旧有史学的形式和成就。基本框架的设计更倾向于批判地继承中国旧有史学的形式和成就。本书的内容起自远古,迄于今日,以期涵盖世界历史的方方面面,以便读者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有全面而系统的了解。本书是结合编年体、纪传体和章节体成一新的混合体。以编年记线索,以纪传记人物,以章节述原委。尤其格外强调新闻感,避免旧有史书的枯燥与过份严肃。而立足“今日”与“现时”,将历史化为新闻、以新闻串连成历史。尽量使读者读其书犹如身临其境,恍如置身其间。本书虽可供学术查阅,但主要是为了社会公众的休闲阅读,故而强调文字生动简洁,通俗易懂,既不照抄史料,更不作学术式的繁琐考证,而是据可信史料,以现代标准语体文出之,以期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
二十世纪世界实录《二十世纪世界实录》编委会编著一、本书以编年例记述了本世纪世界从1900年1月1日至1996年12月31日的九十七年历史。二、中国作为世界的一员,在国际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鉴于有关本世纪中国的历史已专门收录在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实录》中,故在本书中不再论及与收录。三、本书对二十世纪世界历史采用编年体例,按照公历纪年顺序,分四卷依次编写内容。四、三书每一年份均按以下栏目顺序行文:“热点寻踪”、“历史考试”、“风云人物”、“环球轶闻”、“流行风”、“世纪档案”和“大事的表”。1.热点寻踪。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辉煌、最悲壮的世纪,是最具震撼的世纪。本栏目概要记述对本世纪产生深远影响的各种事件的全过程。这些世纪性的大事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社会等内容。对每一事件不论是进步的、积极的,还是违背历史潮流的,都尽可能客观地、如实地反映,其表现形式为当事人、当时人或后人对该事件具体、生动、可信的记述性文字或评论报道。2.历史考证。本栏目主要是对二十世纪世界各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进行详尽地披露,介绍事件的经过及来龙去脉,提示事件的内幕与真相,并对有争论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研究、考证,还历史以本来面目。3.风云人物。本栏目主要介绍对二十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生平。其中包括各国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体坛名星、影视名星及其他重要历史人物。人物出现的年份以其产生重大历史影响、个人经历发生重大变动或其去世之年为依据。4.环球轶闻。本栏目主要收录著名人物的珍闻轶事以及当年流行的趣事与典故等。5.流行风。本栏目主要选取二十世纪每一年份世界各国有代表性的小说、电影、戏剧、诗歌等文艺作品,力图反映当年的社会时尚与历史风貌。6.世纪档案。本栏目主要选取对二十世纪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国际条约以及重要历史文献等,该栏目中所列资料并非代表编著者的观点,仅供研究者参考。7.大事年表。本栏目按时间顺序简要记录每一年份世界各国和地区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影响重大的事件。五、本书每篇文章或资料均在文后标明出处,以方便读者查阅其他相关资料。
-
罗荣渠与现代化研究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收入本文集的文章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学界前辈和史学界同仁有关现代化研究的专论。他们在百忙中赐稿,主要是为了对罗先生表示追思和怀念。但是,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先生生前倡导的现代化研究已在我国广泛开展,并在诸多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可喜景象。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罗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并就现代化理论、现代化世界进程、东亚现代化进程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等问题及有关研究方法作了专题阐述。这些文章也是学生们研读先生论著的个人心得体会。第三部分是先生生前友好和家属的怀念文字。这些回忆文章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罗先生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更反映了他一生如何自强不息,对国家、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赤子之心和一个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高度使命感与责任感。读来真切感人,感人至深!罗先生勤奋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他的三部代表作:《现代化新论》、《现代化新论续篇》和《美洲史论》。可以说,本书是了解罗先生学术经历、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的一本重要著作,也是阅读和研究罗先生上述三部代表作的不可缺少的参考书。这就是为什么把这本纪念文集列入“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丛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