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
-
人心之争(美)梅尔文·P·莱弗勒 著 , Melvyn P. Leffler,孙闵欣 廖蔚莹 朱正 王敏 钟远 译,孙闵欣 校冷战的阴云曾笼罩全球达半世纪之久,当这场意识形态和政治对抗于1990年戛然而止时,哪怕再见多识广或权倾一时的人也不禁大晾失色。冷战究竟因何终结?又为何延绵了如此之久?对于这场乔治·H·W·布什总统口中的“人心之争”,著名历史学家梅尔文·P·莱弗勒基于新近解密的档案在《人心之争(美国苏联与冷战)》中给出了独到的诠释。莱弗勒将读者带回到了美苏两国领导人试图纾解敌对状态的四个重要历史时刻,并探究了他们因何无功而返:1945斯大林和杜鲁门适时规划了新政策;1953年马林科夫和艾森豪威尔探寻了和平的机会;1962年肯尼迪、赫鲁晓夫、约翰逊尝试缓解紧张局势;1975年勃日列涅夫和卡特旨在维持缓和状态。莱弗勒指出,这些领导人无不窥探到了和平的曙光,然而由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压力、同盟国和附庸国的施压、国际体系的发展态势,以及自身的不快回忆,他们还是任由自己深陷似乎周而复始的敌对怪圈。尽管历经僵局与失败,到了20世纪80年代,里根、布什,特别是戈尔巴乔夫终于还是摆脱了曾束缚各自前任的政策方针与思维定势。莱弗勒用细致的分析展示了两极世界的格局如何重构而成,以及在历经数十年的对峙之后这一胜利具有何等重大的意义——不仅是为两个超级大国,更是为整个世界涤荡了冷战的阴霾。
-
全球艺术史(加)约翰·基西克 著 水平,朱军 译《全球艺术史》汇集了5000年全球绘画、雕塑及建筑艺术的动人故事,透过近500幅旷世杰作细数艺术发祥至今的潮流、演变与辉煌。 本书从独特的观察视角剖析了50余幅巨作,例如乔托的《哀悼基督》《圣母子》、马萨乔的《逐出伊甸园》《圣三位一体》、达·芬奇的《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拉斐尔的《亚历山大城的凯瑟琳》、提香的《田野合奏》等等,着力挖掘艺术构想的精髓,阐释独具匠心的创作技巧,体现广大和精微并重、深入和浅出两立的特色,实为研究之佐,入门之径。大多数的艺术史读物分为两个相当鲜明的阵营:一种是引用传统西方艺术书籍的教义式的鉴赏;另一种是标榜“新时代”的教材,事实上采用的是多元化的观点。关于艺术在社会和历史环境中的作用问题,没有给读者提供任何观念。而《全球艺术史》的特点是以地域和时代的大文化为背景,介绍、分析艺术流派、艺术家和艺术作品。
-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50年史(美)薛龙 著,路克利 译本书是一部有关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的历史。1954年,哈佛大学中国学教授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与著名经济学家艾克斯坦(Alexander Eckstein)等学者提出了一项有关中国的研究和出版计划,该项目集聚了现代中国研究领域的专家。1955年,“中国经济和政治研究项目”启动,费正清中心即肇始于此。此后二十年,费正清培养了他能找到的最有才华的学生,指导他们出版学术专著,并帮助他们在美国的一流大学找到职位。1977年,从哈佛大学荣休的时候,人们公认费正清以一己之力开创了美国的现代中国研究领域,并使他的众多学生成为该研究领域的学术骨干。自1955年成立以来,众多学者为费正清中心的成长作出了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曾担任该中心主任的哈佛大学的学者们。自1973年费正清卸任以来,已经有九位学者担任过中心主任,其中每一位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推动了中心的发展。本书对费正清中心五十年学术史的研究即以各位主任的任期为线索,以把握费正清中心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学术事件。几十年来,费正清中心一直是美国最令人兴奋的、最活跃的、最有创造力的现代中国研究中心。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经常访问该中心,发表他们最新的研究结果。在中心享有研究工作室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和研究生也积极加入他们的学术活动。中心面向整个哈佛大学举办了大量的研讨会和专题讨论会。与较为正式的学术研讨会相比,费正清中心特聘研究员(associates)之间非正式的学术交流也同样重要。多年来,每到午餐时间,费正清中心的学者们聚集在柯立芝楼(Coolidge Hall)咖啡厅的一张长桌周围,围绕中国话题,展开广泛的、非正式的讨论。难以数计的学生和学者受到邀请,带上午餐,围在长桌旁加入讨论。经常变换的话题丰富了他们的思想,也激发了他们的研究热情。2005年夏天,费正清中心搬到新建成的哈佛大学政府和国际研究中心(CGIS)南楼。该楼位于剑桥街的南侧,就在曾经作为中心办公场所四十多年之久的原柯立芝楼对面,此举标志着中心的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现在,中心的学者们可以到中国旅行和研究,而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早期这还是不可能的。有关中国的英文研究成果在立论的严谨性、对史料的运用和分析的力度等方面都已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些成果很多都是由哈佛以及波士顿地区各高校中与费正清中心关系密切的教授们取得的。今天,哈佛费正清中心可以说已经成为整个美国乃至全世界最为卓著的现代中国研究机构。
-
世界简史(英)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著,余贝 译《世界简史》共有六十七章,从空间中的世界到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重建,无不渗透出宇宙之旷达,生命之奇特,以及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作者抛弃了堆积枯燥的文学史料,以一种欢快的笔调,豁达的自然观,讲述了人类成长史上所经历的磨难与成功,酸甜苦辣尽在其中。
-
世界史(美)埃德蒙·柏克三世,(澳)大卫·克里斯汀,(美)罗斯·E·杜恩 著,杨彪 等译著者埃德蒙·柏克三世、大卫·克里斯汀、罗斯·E·杜恩以激励师生们用更广阔的视野思考过去为宗旨,致力于引导学生把特定主题和历史变迁的大格局联系起来,以全景角度展现世界历史,这将促使学生对世界史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在学习中发现更多乐趣。《世界史:大时代》依托网络资源,筛选精华,提炼要点,并自成一体。它包含有关于“我们共同的世界史”九个大时代的导文,以及导言、后记等,是所有使用“我们共同的世界史”教学网站的教育者们极有价值的参考指南。困惑于历史与社会科学课程标准的教师们,将发现《世界史:大时代》对发展连贯而清晰的课程大有裨益,同时有助于学生们把学习专题和历史意义的广阔场景联系起来。书中展现的世界视野与大学的世界历史选修课程也高度兼容,是通识教育的绝佳教材。
-
跃进的文明夏立怡 著从几个特定的视角,以几个关键的要素为依据,以中国和欧洲的文明进展为主线,对文明进展的若干重要的影响因素进行丫深入的分析和论述,以严密的逻辑和大量翔实的论据,推导出了自己的结论,着重对文明进程中的加速与停滞现象作出恺切的诠释,为观察和解读世界文明发展进程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认识视角。
-
世界历史大百科全书《礼品书家庭必读书》编委会 编《礼品装家庭必读书:世界历史大百科全书(套装共6册)》内容丰富,将带你穿梭于原始社会、古代世界、中古世界、近代世界、现代世界,探寻人类文明的发展足迹,触摸历史的真实脉络。
-
文明(英) 尼尔·弗格森 著,曾贤明, 唐颖华 译1500年,北京生活着近70万人,伦敦人口仅有5万;400年后,伦敦以超过600万的人口成为全球特大城市;美国人均富裕程度是中国人的73倍。短短500年中,西方如何在发展中获得巨大优势?今天的西方危机频频,它的主导地位已经结束了吗?未来的世界新秩序又将是怎样?英国最重要的金融历史学家之一尼尔?弗格森在新书中深入探讨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模式。明朝时的中国在15世纪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其海军曾远征至非洲海岸。在此之后,中国开始走上全面下滑之路,而西方文明蒸蒸日上。这种逆转的原因是什么?今天的西方文明正在失去活力,而其他文明正在蓬勃崛起。东方是怎样学到了西方的秘密武器?作者在本书中深刻分析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认为世界权力的天平正在从西方向东方转移,本世纪剩下的时间将会向我们展示这种转变如何完成。在这个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时点,本书将带领你进行一次非凡的环球旅行,从南京的大运河到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帕宫,从安第斯山脉的马丘比丘到纳米比亚的鲨鱼岛,本书俯瞰了文明发展的历程,以大历史的视角帮你了解东西方权力转移的微妙过程,重新认识中国复兴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角色。
-
世界近现代史研究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 主编《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8辑)》是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年刊,面向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辟有史学理论研究、全球史研究、国际关系史、地区国别史、博士生论坛、争鸣、书评、史学资料、研究综述等栏目,对于推动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辑主题为“美国族裔与社会文化”,主要涉及:美国移民的历史与现状;美国的多元文化主义的渊源、发展与展望;美国历史上的种族、族裔与民族;族裔、种族与美国社会文化;其他与美国族裔、文化相关的问题,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当代美国社会大有裨益。
-
全球史评论刘新成 主编全球史旨在从跨国家、跨区域、跨文化的宏观整体视角阐释人类的过去,而近年来异军突起的环境史研究天然具备这种“全球”视野,故这本《全球史评论(第4辑)》主题为“全球史视角中的环境问题”。《全球史评论(第4辑)》由刘新成主编,包括“综述、理论与方法”、“实证研究”和“环境史教学”三个主要栏目,对环境史在全球各地的研究状况予以全面介绍,特别是从理论的高度加以阐释,并辅以相关的案例研究,以飨读者。“环境史教学”栏目旨在推进环境史的普及,为世界各地教师交流教学经验提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