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
-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历史课马银春 著《在北大听到的24堂历史课》主要内容包括:生存:活下去,才有机会活得好、求知:人生永恒的主题、自我:做自己想做的人、平衡:人生就如走钢丝、中庸:不偏不倚中道行、识人:用心眼看,用心耳听、去智:智慧是最害人的东西等。
-
世界简史(英)威尔斯 著《世界简史》共有六十七章,从空间中的世界到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重建,无不渗透出宇宙之旷达,生命之奇特,以及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作者抛弃了堆积枯燥的文学史料,以一种欢快的笔调,豁达的自然观,讲述了人类成长史上所经历的磨难与成功,酸甜苦辣尽在其中。
-
古代世界的终结(法)菲迪南·罗特 著,王春侠 ,曹明玉 译《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古代世界的终结》旨在建立《人类的革命》(Evolution of Humanity)丛书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联系。《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古代世界的终结》引入了“中世纪”的概念。在此使用“中世纪”这一传统说法界定这个历史时期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合理的,正是我在序言中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
世界通史宛华 主编世界历史漫长悠远,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头绪繁多,普通读者很难找到入门之捷径。针对这种情况,为了帮助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世界历史的‘进程,丰富知识储备,我们精心编撰了这部《世界通史》。全书分为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四大篇章,同时,书中还设置了世界大事记、中国大事记、相关链接等多个知识板块,精彩扼要地勾勒出世界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世界各大文明的发展历程,为读者提供最想知道的、最需要知道的、最应该知道的世界历史。掌握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各个阶段,树立全球史观,才能正确看待现代人类面临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在这里,我们用通俗流畅的语言来解读重大的历史事件、鲜活的历史人物、丰富的多元文化,把厚重的史实通过简洁明了的形式表达出来。阅读《世界通史》,读者可以在轻松愉悦中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增长知识和胆略,提高历史修养,进而用世界胸怀和历史眼光更好地把握现在,展望未来。本书由宛华主编。
-
人文通识课Ⅰ(美)罗伊·T·马修斯 等著本书自1992年第1版出版以来,获得了多项图书大奖,以其材料丰富、观点鲜明、结构编排合理成为流行至今的人文通识标准教材。本书的编写始终秉承一个宗旨,即在历史解读的框架内为读者提供一种有关文化表达和艺术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这一宗旨将帮助读者运用不断提高的历史眼光来丰富和加深他们自己对当今世界的最新见解,以鼓励他们投入到对未来的积极建设之中。本册共6讲,主要范围是从史前到罗马帝国晚期的古代世界。按照时间顺序,本册首先介绍了近东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及尼罗河文明,然后讲述了希腊文明从萌芽到巅峰再到衰落,被后继崛起的罗马征服并吸纳,而罗马帝国文明又是如何被脱胎于犹太教的基督教所征服。作者为我们展演了人类从洪荒时代到希腊-罗马与犹太-基督教这两大西方文明传统汇流的气势磅礴,让我们回顾了古代世界激动人心的时刻,重新检视了西方人文传统的根源。
-
全球史评论刘新成 编全球史的核心理念在互动,但其价值认同却在共生、甚至共荣,因此本辑的主题为“世界历史进程中多元文明的互动与共生”。互动的内容举凡商品、人口、观念、体制、信仰、生活方式不等,而互动的方式则既可能是和平的,又可能是暴力冲突,但互动的结果往往是某种形式的“重构”。
-
世界历史于沛,陈启能,宋正海,郑群 等著《中国世界史研究的产生和发展》于沛著《世界历史》第1册。从学术史的层面阐释了中国世界史研究的萌生、产生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各历史阶段中国世界史研究的方法、创获与所呈现出的特征。《人?自然?历史》陈启能等著《世界历史》第2册。从考察各种人类集团(种族、民族、国家、社会)走过的不同道路着手,比较其历史发展的异同,提出并探讨人类历史进程中具有共性的重大理论问题。《世界史研究的视角和模式》姜芃等著《世界历史》第3册。对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作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与总结,在此基础上,总结并概括了中国世界史研究的整体性和历史性特点,并对其今后具体研究内容方面的发展趋势作了分析和预测。《古代社会物质文明》刘欣如著《世界历史》第4册。以古代和中世纪历史上具有开拓性、革命性影响的物质文化及相关物质文化为线索,深入考察了生产工具的改进、农牧业的发展、科技进步等物质文明的成就及世界范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世界主要地区和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影响与作用。《工业化历程》王章辉著《世界历史》第5册。系统地考察了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工业革命的兴起与发展、工业革命所导致的社会变化和世界市场的形成等。《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 吴必康著《世界历史》第6册。系统地考察了现代科技进步的主要发展阶段、基本内容和条件、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及其社会影响、现代政府的科技职能和科技政策,以及科技竞争对世界经济体系的发展的影响等。《城市发展和经济变革》俞金尧等著《世界历史》第7册。从城市的功能入手,考察和分析了历史上不同经济条件下城市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了工业化进程中世界体系结构内的城市功能,注意比较不同地区、国家的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西方国家政府与市场经济》张丽 等著《世界历史》第8册。以20世纪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经济职能的形成演变、政府调控作用的发展和变革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西方各国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考察其利弊得失。《古代国家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徐建新等著《世界历史》第9册。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观点,揭示了世界史上国家起源的历史过程,并通过各个典型地区国家起源及发展道路的深入探讨,揭示了世界各地国家起源及其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书中对该研究领域中一些有争议的重要问题,也作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中古政治制度》侯建新等著《世界历史》第10册。在对中世纪西欧政治制度和秦代以后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作了考察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古政治制度对国民生活和社会经济运动的影响。《西方国家政治制度》 武寅等著《世界历史》第11册。以西方民主制度的诞生、发展、运作、调节、趋势为主线,揭示这一制度的本质特征及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展现的多样性,分析这一制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民族心理、历史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发展中国家政治制度》冯秀文等著《世界历史》第12册。通过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政体现状的分析与研究,展示了发展中国家政体的多样性。通过对影响发展中国家政体选择诸因素的分析,阐明了政体是诸因素矛盾运动的合力的结果,它的出现具有历史客观性和必然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 黄立茀等著52元《世界历史》第13册。一方面考察了20世纪15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前提,探讨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方面的共性与特殊性;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各国政治体制模式作了比较研究,比较各种体制类型的共同点与差异。书中还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作了前瞻性探讨。《古代世界的民族与宗教》刘健等著《世界历史》第14册。在概述古代民族形成和宗教起源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叙述了古代西亚、北非及南亚等地区民族从游牧到定居的发展过程及发展阶段,研究了民族扩张、融合、冲突与宗教的关系,揭示了宗教从自然崇拜到普世宗教的发展历程。《中古时期的基督教与民族》郭方等著《世界历史》第15册。系统考察中古时期基督教与民族的关系。对早期基督教与罗马帝国各民族的关系,民族大迁徙时代基督教会与各民族关系的变迁,罗马教会势力的鼎盛与“基督教世界”观念的发展,宗教改革与罗马教会改革及民族国家形成的关系等,都有深入研究。《中亚民族与宗教》林梅村著《世界历史》第16册。对中古时期错综复杂的中亚民族与宗教关系问题,包括匈奴人与蒙古草原民族之萨满教、贵霜帝国及其宗教、粟特人与袄教、景教在西域的传播、回鹘汗国与摩尼教、喀嗽汗王朝与伊斯兰教东扩等,作了系统的考察和研究。《基督教与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彭小瑜著《世界历史》第17册。从丰富的基础史料出发,综合运用宗教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及民族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世界近代史上的基督教与民族国家关系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二十世纪的民族与宗教》张建华等著《世界历史》第18册。以现代化和全球化为主要线索,探讨了20世纪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民族与宗教关系,着重研究了中东、巴尔干、南亚、东南亚、苏联境内各地区的民族与宗教关系,探寻民族、宗教矛盾产生的原因,探寻民族、文化融合的基础。《战争与古代社会》易建平等著《世界历史》第19册。系统地考察了战争在古代政治文明起源与演变中的作用,同时探讨了战争对国家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战争与近现代社会革命》汤重南等著《世界历史》第20册。通过对近现代历史上英、法、美、俄、中等有代表性的国家经过资产阶级革命战争或无产阶级革命战争夺取政权而实现社会革命的历史考察,具体阐述战争在催生近现代社会革命中的巨大历史作用,并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两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康春林等著《世界历史》第21册。在考察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资本主义世界基本状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扼要地叙述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及留给后人的经验教训。《战争与经济、科技发展》张经纬等著 《世界历史》第22册。依照历史发展的线索,通过分别考察农耕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后工业文明时期战争与经济、科技发展的关系,阐明了在世界历史上战争与经济、科技发展的重要关系。《战争与当代国际安全》张晓华等著《世界历史》第23册。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战争进行个案分析,阐述了当代战争的性质与特点、战争对战后国际安全格局的影响及战争与和平的对立统一关系。《全球国际体系的演进》李春放著《世界历史》第24册。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阐明了古代农业文明时期是全球国际关系体系的孕育期;近代工业文明时期是全球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期。分析了世界大战、政治革命、经济危机对全球国际关系体系的影响,考察了二战后全球国际关系体系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殖民扩张与南北关系》高岱等著《世界历史》第25册。对殖民主义的兴起,殖民主义体系的形成及在二战后的危机,二战后非殖民化的进程,、第三世界国家争取民族独立、经济独立的斗争,第三世界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关系等作了系统的考察。《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刘子奎等著《世界历史》第26册。对东西方冷战的起源、危机,东西方的局部热战,东西方在第三世界的竞争,东西方的缓和、交流与合作,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对东西方关系的影响等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战后西方联盟》周荣耀等著《世界历史》第27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联盟的形成与美国盟主地位的确立、日本与德国国际地位的变化、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及影响、民族民主运动对西方国际关系的冲击及冷战结束后的西方国际关系作了系统的考察。《古代西方关于人的观念》赵文洪等著《世界历史》第28册。在探讨古代中国、欧洲思想观念对学术和艺术的影响、重要的学术和艺术成就、学术和艺术发展所体现出的思想观念的基础上,从观念形态角度考察了人在同自然和同人的关系中的地位的历史演变情况。《古代东方思想文化》宋岘等著《世界历史》第29册。对古代印度、古代伊朗、古代中亚及古代朝鲜与日本等地区思想文化作了系统的叙述。《近现代西方公民权利观念的发展》刘军等著《世界历史》第30册。对西方权利观念的起源和形成及资产阶级形成以后各个时期的权利观念的演变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孙耀文等著《世界历史》第31册。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对世界历史上存在的种种社会主义流派作了具体的、历史的考察,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评论了种种流派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历史上的影响和作用。《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马龙闪等著《世界历史》第32册。以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所经历的几个时期为基本线索,研究了近现代科学理论和科学思想的发展给人类思想带来的巨大变化,探讨了近现代交通、印刷技术、通信、视听技术等给人类文化传播、交流及文化观念带来的影响,同时也考察了科技发展给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带来的消极影响。《十六世纪前的中国与世界》纪宗安等著《世界历史》第33册。考察的是从中国春秋时期起至16世纪中叶间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内容涉及汉唐时代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儒家文化的传播及影响、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及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等。《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张顺洪等著《世界历史》第34册。自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的三百年间,是中国封建文明从鼎盛走向衰落的时期。而这个时期,西方社会却进入一个飞速发展阶段。这个时期开始时,中国仍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而当这个时期结束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本书集中考察了这一时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及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变化。《近代中国与世界》汪朝光等著《世界历史》第35册。从西潮冲击下的中国、西方物质文明与近代中国、西方精神文明与近代中国、世界格局中的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五个方面考察了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新中国与世界》顾宁等著《世界历史》第36册。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与发达国家的关系、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及与国际组织的交往等作了系统的考察。《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吴恩远 等著《世界历史》第37册。从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科技教育、外经外贸、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秩序等方面系统考察了中国改革开放后与世界的关系。《世界历史大事年表》(上下)孟庆龙等著《世界历史》第38册。本书在较广泛地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世界历史自古代至2006年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作了细致的梳理。在体例上,注重点、线、面结合,疏密有致;在取材上,视野宽阔;在表述上,注重严谨、准确、客观,是一部兼具知识性与学术性的工具书。
-
一战全史张卉妍 主编《一战全史(超值白金版)》全景再现20世纪初那场血泪与生死交织的空前军事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14~1918年,主要战场在欧洲但波及全世界。它的本质是一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争霸战,主要在同盟国与协约国这两大军事集团之间进行,后来发展到共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这场史无前例的全球性军事冲突。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引爆了欧洲的火药桶,随后,欧洲列强纷纷全面动员,倾其全国之力,投入这场前所未见的残酷血战。战线主要分东线、西线和南线,其中以西线的战事最为惨烈。此次大战利用了人类文明从物理到化学全面的科技成果,使人深刻体会到了文明的负能量。两个集团都疯狂扩军,并建立起发达的军事工业,许多新式武器被投入战场,完全改变了以往的战争形式,大大增加了这场战争的残酷性,客观上也促进了许多军事理论的产生。随着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此次浩劫使人类蒙受了极大损失,并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战全史(超值白金版)》分“历史纪实”和“专题解说”两大部分,不仅分析战争形势和战略战术,介绍战役经过、主要将领、武器装备,更论及历史谜团和一战趣闻等,辅以200余幅珍贵照片,尽量还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本来面目,生动述说这段血与泪、罪与罚、生与死交织的悲剧历史。本书由张卉妍主编。
-
世界文明古国简史陈悦 编著陈悦编著的《世界文明古国简史:中国》看点:全书体例新颖,选材精当,表述生动,使你在轻松阅读中,尽览历史风云,汲取历史智慧。《世界文明古国简史:中国》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按时间顺序把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各个朝代以点连线,从早期华夏文明的形成讲起到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及之后的几个朝代,深入浅出地将这段时期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展现在读者面前。
-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何传启 著《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人类发展的世界前沿和科学逻辑)/第二次现代化丛书》编著者何传启。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人类发展的世界前沿和科学逻辑)/第二次现代化丛书》内容提要:第二次现 代化理论是本书作者在1998年提出来的,经过1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它已成为世界现代化研究和现代化科 学的六大理论之一,而且是一种前沿和主流理论。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科学原理 和最新进展。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认为,从250万年前到21世纪末,人类历史的世界前沿过程大致分为四个时代,即 工具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时代;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转变是第一次现代化,从工业时代 向知识时代的转变是第二次现代化。本书系统分析了人类文明的四个时代及其前沿变化,综合比较了全球 130多个国家的发展水平,系统分析了两次现代化的前沿过程和基本原理,阐述了18世纪以来人类发展的 前沿变化及其科学逻辑,并预测了21世纪的未来前景,同时讨论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设想。 这是一部关于人类发展的前沿轨迹和科学逻辑的学术专著,是1999年出版的《第二次现代化:人类文 明进程的启示》一书的修订版,是中国学者首次提出的人类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 本书可供关心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学者、大众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