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
-
世界通史晏绍祥、李隆庆《华大博雅高校教材·历史学系列教材:世界通史(古代中世纪卷)》注意汲取中外已经出版的各种版本世界史的长处。首先,在体系上有所突破。它在注意到世界史的世界性的同时,适当照顾到古代世界各文明相对孤立的状态。全书分为三编:上编为人类的原始时期,主要叙述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最终转变为现代人的历史;中编为早期文明和古典时代,叙述农耕文明在世界各地的发源与初步发展,以及古代各大文明鼎盛时期的成就,同时注意到游牧世界的特点及其对农耕世界的作用;下编为划分为地区的世界,叙述人类从约公元500年至约公元1500年的历史发展,其中同样涉及游牧世界的冲击及其历史作用;最后一章对15-16世纪世界历史大势进行归纳总结,指出东西方文明的天平开始倾斜,世界即将进入由西方掌握霸权的近代时期。其次,在具体叙述的过程中,注意汲取有关研究的新成果,对重要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阐述,对一般的过程则一笔带过,力争在有限的篇幅内传达更多的信息。再次,篇幅适中。古代史部分和中世纪史部分合起来不过40万字左右,比较适合在一个学期里完成教学。每一章后面列有参考书目,便于学生查找有关资料。
-
世界文明史曹顺仙为了使大学生系统地、科学地、准确地理解人类文明多样化的进程,把握人类文明加速发展的规律,增强应对文明挑战的思辨能力,世界文明史教育作为一门课程进入大学教堂。为适应高等院校加强文、史、哲素质教育和开设《世界文明史》公共选修课的需要,作者根据多年来从事世界文明史教学的经验和体会,并在吸纳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了这本《世界文明史》教程。.本书以城市、阶级和国家等要素的产生作为文明的起点,把世界文明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以文明的世界性为基点,超越了西方中心主义和东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全面地、客观地展示不同时代最具先进性、代表性的文明成就和其他文明的贡献。...
-
西学研究彭小瑜,张绪山 编本文集收录的理论性文章涉及对希腊学、教父学和教会史、西方历史与文化、希腊学和西学译文等西方之学的研究。
-
历史上的今天(澳)桑德拉·金伯利·霍尔 著;叶建新,马黎明 译在《历史上的今天》这本书里,记录一年中从1月1日直至12月31日每一天曾在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这些重要事件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或含有催人奋进的力量,或是展现一种与众不同的人性,让读者以独特的方式了解历史,把握历史,思考历史。本书力求达到一种平衡,既兼顾健在者和已故者、年轻的与年迈的、男性和女性,又尽可能多地涵盖不同的种族和民族。生动流畅的语言、简明扼要的叙述方式,以及大量精美的图片,精心营造了不同的阅读视角,希望能够让读者轻松愉快地徜徉历史之河。
-
外国史读本彭小瑜,高岱 编本书精选了研究外国史的重要学术论文,分为世界古代中世纪、世界现代两卷,作者包括郭沫若、余英时等中外著名学者。本书可供高校历史学系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参考。
-
改变历史进程的七大王朝北京大陆桥文化传媒 编译文明是世界王朝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篇章。 正如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就在于能够创造文明或文化一样,作为人类文明不同发展阶段产物的世界王朝,对后世最深远的影响,就在于它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明。 不同王朝的文明,体现着不同王朝的自身特征。 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世界性的大王朝——波斯王朝,就是以文明为特征而凸现于人类文明史上的。它不仅有自身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有维系庞大王朝和管理庞大王朝的制度文明(如行省制度、赋税制度、铸币制度、驿道制度、军事制度等),因而比埃及和亚述王朝,在文明内涵方面更成熟、更丰富、更深刻。尤其是波斯王朝包括了两河流域、埃及和印度河三大古文明中心,并且接近了第四个古文明中心——希腊的边缘。 王朝的兴衰,战争的征伐,一切政治上震慑人心的事件,诸多制度上的频繁更迭,其影响固然可以显赫一时,但从历史的观点看,只不过是无限时序中的一瞬。反观文明的伟大创造,则以各种方式,或传承,或演化,从而融入世界文明的总体之中,长存不衰。 世界王朝的特性在于文明。不同的文明构成了不同王朝的不同风貌。 王朝文明的生命在于交往。交往使不同王朝的文明兴盛,交往也使不同王朝的文明衰亡。实际上,每一个世界性大王朝的盛衰史,都是人类文明交往史中的个案。人类文明在交往中发生、发展,世界性的大王朝是这一漫长历史过程中的产物。 交往活动本是人类的天性,如果与世隔绝,就不能产生才智,就不能产生文明。只有家族相聚,还不能算人类的社会交往,所以只有社会上的相互往来,人与人之间的广泛接触,才能通过地区、民族、国家而扩大文明交往。 约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人类原始公社的各自孤立状态,首先在西亚两河流域突破,出现了居民密集的部落,诞生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稍后,具有此种文明重要标志的国家,在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爱琴海等地区先后诞生。 但是,真正出现世界性的大王朝,是在公元前20世纪后期形成的埃及王朝。它的版图已地跨西亚、北非,它用征服的战争交往方式,创造了奴隶制帝国文明。到公元前10世纪前期,在西亚形成的亚述王朝,第一次囊括了两河流域和埃及两大文明地区。再到公元前10世纪中期在西亚兴起的波斯王朝,地跨亚、非、欧三大洲,在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往史上,展现出更为广阔的历史图景。从文明交往的观点看,波斯王朝既是西亚北非古代文明的终结,又开启、了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先河。波斯王朝在古王朝文明交往史中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文明交往使古代文明中心小国林立的状态,演变成各个统一的王朝彼此对峙的局面。各个时期诸王朝的出现,都是人类文明交往活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各个大王朝成了文明交往的中心,它们分地段而又互相连接地打通世界文明交往的通道。 古代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就是中华王朝、波斯王朝、贵霜王朝、安息王朝、罗马王朝、萨珊王朝、阿拉伯王朝、印度、埃及等王朝的文明交往的大动脉。 这条文明交往的大动脉,是各个王朝活动的大舞台。为了开拓疆土、移植人口、掠夺资源、控制商路,各大王朝之间经常进行战争交往。战争的交往形式具有破坏性,也具有对闭塞状态的突破性作用。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东侵之后,文明交往从西方的爱琴海通到东方的印度河流域,促使这个地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3世纪蒙古军队穿越亚欧大陆,建立了世界性的大王朝,东西方陆上文明交往的大道因此而通畅。这种突破性作用,是和平交往方式所不能达到的。
-
见证世界古文明的七大奇迹北京大陆桥文化传媒 编译罗得岛位于爱琴海东端,接近小亚细亚西南部沿岸,是爱琴海的大岛之一。它的历史可追溯到爱琴海文明时代。最先,这一地区是对太阳神赫利乌斯崇拜的中心,后来赫利乌斯同阿波罗神合二为一。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的弟弟阿波罗同样是个卓越的射手。这位射箭、音乐、预言、治疗和青春之神很早就开始从事他的艺术。阿波罗要箭和弓时才刚刚出生4天,于是火神赫菲斯托斯为他造了弓箭。有了这些他立即出发,去追捕赫拉派去折磨他母亲勒托的那条蛇——皮同。皮同当时正在得尔菲寻求避难,但阿波罗无所顾忌地一路追到地母神示所的神殿,并在那儿杀了他。盖亚当然对这种亵渎她神殿的事感到愤慨。但是阿波罗在克里特洗清罪行后,学会了预言的艺术,这也许是从牧群的保护神那里学到的。无论如何,他很快接管了得尔菲的神示所。阿波罗通过这座阿波罗神示所(因为它被重新命名了)与预言术的关系变得非常密切,以至于几乎所有的先知都声称是阿波罗的学生或后代。阿波罗原是个牧人,他是第一个负责保护牧群的神。牧神主要是保护农村及荒野地区放养的山羊和绵羊,阿波罗和以后的众神的使者赫耳墨斯负责保护城郊田地里放养的牛。但后来阿波罗为了换取赫耳墨斯设计的某些乐器,就把这些职责转给了这个比他小的神。阿波罗作为音乐家展示了优秀的才能,以至于他很快也成了音乐神,有些人甚至认为是阿波罗发明了西塔拉琴。如有人胆敢挑战阿波罗的音乐天赋,那么一次比赛后他就再也不敢了。一位名叫马耳叙阿斯的萨梯——森林之神——曾捡到一支由鹿骨制成的长笛。雅典娜造了这支笛子,但她听到其他神的笑声后,意识到了自己鼓起腮帮吹笛子的样子有多可笑,于是她就愤怒地把笛子扔了。笛子因仍有雅典娜的灵感而能奏出令人痴迷的音乐。听到的人甚至说这位森林之神的演奏与阿波罗的演奏同样动听。P41-43
-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季羡林著季羡林自言:到了耄耋之年,忽发少年狂,一系列引人关注的怪论、奇思问世。在季先生的这些怪论奇思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本书阐述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引的这两句话,最受人诟病,然而我至今仍然认为,这是真理,是诟病不掉的。从人类的全过程来看,我认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目前流行全世界的西方文化并非历来如此,也绝不可能永远如此。到了21世纪,西方文化将逐步让位于东方文化,人类文化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
世界大历史(美)弗罗姆金一个人童年时代的遭遇,往往能够说明他后来的生活,同样,人类童年发生的事情,也能帮助说明现在。历史就是人类生活的整个故事。它指出人类的失败,同时也指出他们的成功;叙述他们的法律,也叙述他们的战争;力图揭示他们的宗教,也揭示他们的艺术;考虑他们的希望和恐惧,也考虑他们的发明和发现。 阅读历史有益于我们心灵的健康,它教我们节制和容忍,又可教我们以智慧和价值的相对性。历史以过去的光辉照亮了现在。它使我们同其他的民族相识,从而更能了解我们自己。它赋予我们阅读的书本、看到的城市、听到的音乐以意义,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臻丰富,更有趣味。
-
文明纵横谈段亚兵著亚兵同志长期从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从他身上看到了刻苦好学的精神。他谦虚地表示,自己是做精神文明实际工作的,对精神文明的理论虽有一些研究,但是不深不透,希望我能给予指导。半年后再见面时,他说已经将自己十几年研究的体会整理出来,写出了几十万字的书稿。他怕我忙,只将其中的几个章节给我看,希望我能提点意见。在这几个章节中,他尝试着用我有关中国决策学授课和著述中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对他工作的实践经验进行概括和总结。我看后,心中产生了一阵感动,现在社会上像他这样虚心学习,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学人不是很多;能够干一行,爱一行,钻研一行,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不断进行研究,并形成系统理论著作的更是少见。从书中可以看出一个从事精神文明工作人员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古代哲人说:“初难知。”研究问题时首先弄清概著名学者:张顺江念既难又重要。对于“文明”,我的看法是:主观对客观认知的表述谓之“文”;日月经天普照四方谓之“明”。因此,“文明”,就是“人”对主观与客观矛盾对立统一体的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表述。某个表述如果是科学的、正确的、符合规律的,它必然能传播四方,这就是文明,如牛顿三大定律就是人对中观物理现象的本质表述。这种本质表述,作为牛顿力学传遍了世界。反之,如果不正确、不科学、不符合规律,就称之为不文明。概念确定了,我们就可以接着继续研究,探讨研究对象与基本科学结构。研究对象。基于如上的设定性公理,元无—有上升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元人—客。下图所示的是人类实践理念基本结构——元人—客。研究角度:基于如上的设定性公理,研究的角度显然是从主观(研究者)对客观(研究对象)认知的角度去研究。研究成果:从认知元人—客的视角,研究人类实践理念元人—客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规律,取得的研究成果,如果能指导人类社会安、和、乐、利,和谐生存与向前发展,就称之为文明。反之,则称之为不文明。不文明,社会就会产生动荡,甚至使社会系统走向消亡。亚兵在书中谈到了一些古老文明的灭亡,其原因可以用这个观点来解释。研究过程:① 研究研究对象的要素;② 研究研究对象的结构;③ 研究研究对象的矛盾运动。研究方法:在认知元人—客的视角下,应用唯物辩证法的概念体系——1/2/8律对元人—客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使1/2/8律逻辑公理,在认知元人—客的视角下,上升为具体。所谓1/2/8律,就是认识世界万物的科学方法和心用工具:“1”是元的本质属性,即矛盾的对立统一性;“2”是元的两个基本属性:信息性和运化性;“8”是元的一般属性:多义性、同态性、层次性、边界性、约束性、随机性、稳定性和几变性。顺便谈一下关于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是前人理论(精神)实践和行为实践沉淀下来的结晶,与现代人精神实践和行为实践表现的总和。文明则保留下来,不文明则断代消亡。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保留与消亡的系统是学习的结果。借亚兵同志出书的机会,对文明问题的研究提出一点看法。文明问题的理论研究确实非常重要,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存亡。希望有更多的人研究这个问题,——为了中华文明的复兴,也为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