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
-
古罗马(意)尼尔·格兰特著;(意)斯代列工作室[等]绘图;苏永刚,李保杰译本书是发现历史走进遥远的年代丛书的一本,全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地叙述了灿烂的古罗马文明,主要包括古罗马城、古罗马时期的文化、宗教、农业、建筑、戏剧等各个方面。
-
地中海奇迹白献竞, 高晶编著众多的英雄豪杰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所有遗址共同诉说着一个帝国的沧桑。从最初的原始穴居时代到古腊城邦非常发达的社会,希腊文明达到顶峰,创造了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先进文化。从传说的罗马建城时期到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地中海为中心,古罗马从建立了一个几乎囊括欧洲,西亚,北非的庞大帝国,罗马帝国的辉煌给整个欧洲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本书将向你展现这段发生在数千年前地中海沿岸的光荣传奇。
-
华夏先声白献竞, 高晶编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秦汉建制、隋唐盛世、宋元之治,一直到明清之际,中华文明在世界上一直居于领先地位。中国文明延续发展至今,不但创造了丰厚富足的物质文明,还创造成了博大精深的精神文明。这一切成就不但泽被了华夏子孙后代,而且也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
永恒的伊甸园白献竞, 高晶编著“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方”。两河指得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最初就是由苏美尔人在这里创造出来的。苏美尔人几乎和埃及人同时发明了文字,称为楔形文字。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是两河流域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完备的成文的法典。 新巴比伦王国在尼布甲尼撒统治时期达到鼎盛。他在城内建造了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直到100多年后,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来到巴比伦城时,仍称它为世界上最壮丽的城市。
-
希腊帝国主义(美)威廉·弗格森著;晏绍祥译本书包含7个讲座,其中6个是1913年2月在波士顿的洛维尔研究所做的。第一篇勾勒了希腊帝国主义发展的主要线索,其余各篇则试图说明希腊城邦从其原初形态向政治政区单位转变过程中帝国主义发展的主要线索,所关注的是清晰,而不是新奇或者完整性。我希望我关于雅典、斯巴达、亚历山大、托勒密、塞琉古、安提柯诸帝国理论与统治实践的讨论对一般读者有用,尤其是对政治和历史学者有用。然而,我特别希望表达的观念是:在整个这一时期,政体的发展具有连续性。确实,希腊城邦在伯里克利时代达到了其效率的顶峰,但在此后的两百年里,城邦联盟仍在完善之中。在政体问题上,犹如在科学问题上一样,古典时代不过是希腊花儿般的青年时代,而它强有力的成熟时期——它被罗马打断——是在马其顿时代到来的。 简洁地说,我的论点是:希腊城邦是一个有着独特内在构造的单细胞有机体,除非进行再分割,否则无法发展,它们可以无限地复制同类。但这些细胞,无论新旧,都无法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因此,在雅典和斯巴达将其对希腊的霸权转变成帝国的企图遭受无望的失败后,希腊陷入了绝望的境地。要解救它,恰当的补救不是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教导的那样改变城邦内部的政体,而是要改变细胞壁的结构,以使它们可以紧密地相互联结起来。 由于与后世希腊民族性格完全吻合的保守主义的作用,希腊人对这种不可避免的、有益的转变进行抗争。但最终他们被迫屈服,尽其所能地保存他们城市的分离性。同时,通过利用联邦制度和对统治者的神化,他们创造出半领土性质的国家。因此,这两种设计是对同一巨大政治问题两种相反的解决途径。它最清楚地表现了希腊政治理论的局限性,因为政治理论根本没有考虑这两种方案中的任何一种或有关的先例。 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 1913年6月 本书包含7个讲座,第一篇勾勒了希腊帝国主义发展的主要线索,其余各篇则试图说明希腊城邦从其原初形态向政治政区单位转变过程中帝国主义发展的主要线索。作者关于雅典、斯巴达、亚历山大、托勒密、塞琉古、安提柯诸帝国理论与统治实践的讨论相信对一般读者有用,尤其是对政治和历史学者。这是一部出版于一百年前的著作,在如今这个知识爆炸、进步迅速的时代,还翻译一本这么古老的著作,相信一定值得阅读。
-
欧亚学刊余太山,李锦绣主编《欧亚学刊(第5辑)》所谓“欧亚”主要指内陆欧亚(Eurasia),大致东起黑龙江、松花江流域、西抵多瑙河、伏尔加河流域,具体而言除中欧和东欧外,主要包括我国东三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以及蒙古高原、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斯坦、巴基斯坦和西北印度。其核心地带即所谓欧亚草原(Eurasian Steppes)。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研究是世界历史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份,东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美洲历史文化上有许多疑难问题都必须通过加强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将内陆欧亚历史文化视作一个整体加以研究才能获得确解。我国作为内陆欧亚的大国,深入开展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的研究更是责无旁贷;有关研究不仅饶有学术兴趣,而且是加深睦邻关係,为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造有利周边环境的需要,因而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政治意义。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研究的对像主要是历史上活动於欧亚草原及其周邻地区(特别是我国甘肃、宁夏、青海、西藏和小亚、伊朗、阿拉伯、印度、日本、朝鲜乃至西欧、北非等地)诸民族本身、及其与世界其它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交流和交涉。由於内陆欧亚(尤其是其核心地带)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其历史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欧亚学刊”是不定期、连续性学术刊物。凡属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研究范畴的专题(或资料)研究论文,内容充实,有一定广度、深度,均在收辑之列,祇要文字洗炼,篇幅可以较长(一般不超过5万字)。尤其欢迎係统研究成果。每辑约30万字左右。1年左右出版一辑。《欧亚学刊(第5辑)》主要登载中国学者的有关论文,也适量刊用外籍学者同类论文。後者主要以汉译文的形式发表,若为英、日、德、法、俄文,亦可以原文发表。本刊主要刊登论文,也适量刊登有关的书评。书评提倡实事求是,反对一味捧场。
-
大胜局詹全友主编为了正确总结古今中外一些重大历史政局和战局的经验教训,中南民族大学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教授詹全友、叶绪民主编了两部书稿——《大胜局》、《大败局》。这两部书稿是作者们从古今中外漫无边际的历史长卷中精选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典型范例,再根据这些典型范例查阅历史资料,精心编撰而成的。其出书目的在于,从棋局的新颖角度,不仅仅展示历史长河中纷呈的最重大、最精彩的政治和军事事件,而且重在分析、归纳这些事件中胜方和败方的经验教训,给后人提供有益的借鉴和警示。从这个意义上讲,作者编撰这两部书稿是选题创新,立意深远,颇具价值的。该书依据的史料确凿,文风通俗流畅,不仅适合于高校文科学生阅读,而且适合于党政机关、军队、工厂、农村的广大读者阅读。取材重大,角度新颖,精选精编,教益深远,是这两部书的四大特点。这两部书编辑体例是三段式结构:局引、胜局(或败局)经典、局评。“局引”,即该局引言,简略介绍该局背景和史家评价;“胜局(或败局)经典”,着重介绍该政局或战局事件的经过始末;“局评”部分,则是作者站在今天的角度,对该局作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此外,编者在成书时进行了分类,即在两部书稿中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分为两类:政治类、军事类,且在排列文章先后顺序时,严格遵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序依次排列,这种做法是较科学的,既尊重客观历史,又方便了读者阅读。<
-
文明探秘金朝海,谢芳编著如此辉煌的建筑如何变成一片废墟?轰动世界的悲惨事故背后有着怎样耸人听闻的阴谋?传奇的古物携带着怎样可怕而恶毒的诅咒?灿烂的文明为何会突然中断,消逝在岁月的长河?《文明探秘》向你展开了人类文明史上一系重大谜团,以及千百年来人们探索、破解这些神秘的艰辛历程。本书以人类历史上的雄奇建筑、传奇事件、离奇物品、诡奇岁月为“主角”,全书包括近50篇独立篇章,每一篇一个“主角”,不断探问其中的谜与秘。语言简单明了,不失幽默风趣,把科学知识用深入浅出的文字表述出来,十分适合青少年读者的口味。
-
大国的兴衰(美)保罗·肯尼迪著;陈景彪等译本书总结了公元1500年以来大国兴衰的历史,论述的是近现代(即文艺复兴之后)的国家或国际力量,追述和阐明了自西欧建立“新君主国”和全球性跨洋国家系统以来,五个世纪中各大国的相互关系与兴亡盛衰。毋庸赘言,这将涉及大量战争,特别是那些对国际秩序有巨大影响的、由大国联盟进行的大规模长期战争。但是,这又不完全是一部军事史,它也追溯公元1500年以来世界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但它也不是一部经济史,本书重点是描绘国际体系中的一流强国在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过程中经济与战略的相互影响。并对“今后世界政治的格局”作了预言。当中国准备在21世纪“和平崛起”之际,这本书显然是很值得国人一读而再读的。这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巨著。作者反思五百年来世界各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大国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之衰,衰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度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本书视野开阔,资料丰富,论证有力。自1987年面世之后,震荡美国政界、学界,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是一部颇有争议的畅销书。
-
镜头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保罗·惠特尔主编;彭敦文译《镜头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聚集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的,把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9—1936)、走向战争之路(1936—1939)、轴心国占优势时期(1939.9—1942.6)、阻止轴心国攻势时期(1942.6—1943.8)、盟国转入反攻(1943.7—1945.8)一一写实。镜头对准了战争的全过程,为每一个时间中罪行与不屈,都打了一个最永恒的印记,作了一次最有效的特写。纳粹人的极端,法西斯的暴虐,盟军的反击,人类的苦难,甚至是烽烟萦回的勾心斗角,等等,一一在坚持正义鼓呼自由守望和平的镜头中淋漓尽致。残忍和贪欲是不能忘记的,不屈与奋起是难以忘怀的。跃然纸上的血腥和泪渍,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一纸黑白照片。诠释历史的血性文字与图片映藏的涵意,将在太阳的炙烤和风雨的洗涤下永不褪色,因为这是一串鲜话的血记忆——不可忘却的记忆。岁月是流走的,但历史上的惨痛与悲哀,依然铭刻于世人心底。记住那一段灰色与红色染织的历史,既是对和平春天的永恒祈祷,又是为无畏取义的仁者志哀,更是揣着一怀无法忘记的纪念对炮火燎原者致以永不言歇的警醒与忠告。作为译者,彭敦文先生心怀天下忧乐,用史家的目光与理性的思维,把保罗·惠特尔编辑的《镜头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冷静地演绎在中国人的阅读视野,因为他记住了那一段不能抹杀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