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
-
探寻罗马人﹝英﹞詹姆斯·伦肖(James Renshaw)《探寻罗马人》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历史书,收录了大量古罗马帝国的考古学史料,并配有大量的照片、时间线、地图和平面图,从历史、宗教、社会、娱乐、战争和古城这6个方面详细探究了它在欧洲的人文影响力,从而引申出古罗马人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贡献。本书作者詹姆斯·伦肖(James Renshaw)是欧洲古典文学学者,英国“九大公学”之一圣保罗中学(St Paul's School)、戈多尔芬和拉蒂默学校(Godolphin and Latymer School)古典文学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极具权威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全方位了解古罗马历史的入门读物,带领读者重新领略古罗马帝国的精彩史诗。
-
牛津历史著作史(加)丹尼尔·沃尔夫本书系《牛津历史书写史》丛书的第三卷(也是丛书中第四本正式出版发行的单卷),弥合了前两卷(涵盖古代和通常被称为“中世纪”的历史阶段,当然后者对于南亚和伊斯兰教文明而言略有问题)与第四、五卷之间的鸿沟,后者主要涉及现当代阶段。本书包括的大约四个世纪,涵盖了一个巨大变化的时期,包括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中国的明代与清早期,印度莫卧儿帝国的兴衰,以及其他主要伊斯兰大国波斯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变迁。在本卷当中,美洲正式走进历史,好几章的内容涉及欧洲和土著形式的历史书写;前几卷中(北非伊斯兰学者除外)没有登场的非洲姗姗来迟,在本卷中得到了首次批量涉及。本卷的撰稿人来自多个国家,在各种不同的历史文化方面笔耕多年。此外还有一些主题章节,具有很强的比较性,解决了这一时期出现的一些问题,从文献学技术的应用到历史证据,从“复古主义”的出现到历史、神话和小说之间的关系,不一而足。
-
牛津历史著作史(加)丹尼尔·沃尔夫《牛津历史著作史》(第四卷)主要叙述了公元1800—1945 年间全球史学思想的发展情况,采取了将西欧作为“震中”逐步向外波及的叙述方式,目标在于为读者提供更完整的史学思想发展的谱系和画面。本书的前两编讨论了欧洲史学的发展轨迹,从19世纪历史学在欧洲的诞生开始着手逐一细致地梳理了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史学的流变过程;后两编主要论述了西方世界之外的史学和文化传统,包括中国、日本、印度、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本书汇集了不同史学领域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致力于揭示了历史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和确定的,同时展现出19世纪以及20世纪上半叶历史书写的广阔性和复杂性。亚欧大陆是人类历史的主体,也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世界史的解释权和书写权的问题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显得尤其重要,这是摆在中国学者面前的时代课题。借此契机,上海三联书店推出了《牛津历史著作史》(五卷本)这部经典巨作,该图书项目将历史写作视为一种全球性现象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延续了沃尔夫、沃勒斯坦等学者以世界体系作为研究世界史核心结构的研究特色。摒弃了传统的欧洲中心主义偏见。其学术和出版意义在于帮助中国学者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古今中外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为国内学界解释、书写和建构反映中国意识的亚欧史乃至世界史的工作提供了借鉴。
-
牛津历史著作史(加)丹尼尔·沃尔夫《牛津历史著作史》是一套五卷本的,由众多世界一流学者合作编撰的史学巨著,以编年的体例,全方位地叙述评论了全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历史著作撰写、流传的历史。本卷(第五卷:1945年至今)论述了1945年以来历史著作涉及的各个理论问题、各专题史(世界历史、全球经济史、性别史、环境史、科技史等),各国家-地区史,特别关注各国不同的传统,以及这些不同传统的突出要点及其与西方历史编撰的比较研究。
-
牛津历史著作史(加)丹尼尔·沃尔夫“牛津历史著作史”丛书的第二卷,时间跨度为400-1400年,地域范围涵盖了远东的中国、韩国、南亚、日本,向西包括印度、伊斯兰、拜占庭,以及西欧。本卷分成两部分,前半部分按时间和国别(地域)展开,论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史书”的由来和“历史编纂”的特点。对读本书各章节,可展开对各个国家地区的史书发展进行比较研究。后半部分按照主题开展。隐含在本书中的一个问题是,它追问了对限定在时间和地域意义上的“中世纪”一词的定义。
-
木材与文明[英] 罗兰 ·恩诺斯,王楚媛 译从在树林中筑巢的类人猿到依靠木材生火、搭建住所、制作工具和武器的早期人类;从车轮和木管乐器的结构设计,到纸张和印刷机的发明……人类成功的关键在于我们与木材的关系。罗兰•恩诺斯结合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工程学等领域的知识,将木材与文明深度融合,重新诠释了人类史,让我们了解到木材的独特属性如何对我们的身体、思想、社会生活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以木材为中心去看待世界,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想明白我们是谁、来自哪里、将前往何方。
-
十二恺撒[法]维尔吉尼·吉罗(Virginie Girod)受到古罗马历史学家苏埃托尼乌斯作品《罗马十二帝王传》的启发,本书作者在二十二岁时便立下志向,要重新解读深刻影响罗马帝国历史走向的十二位恺撒。她将皇帝置于社会、政治和最重要的家庭背景中,重新审视一个个关于背叛、阴谋和受挫的爱情的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在这里,关于帝王的神话被打破,他们更具人性的一面重新浮出水面。塑造他们的不仅是战场上的胜利和元老院的演讲,成长的环境、与家人的关系也至关重要。他们冲动、脆弱、偏执、自卑,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不知如何驾驭,最终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走向扭曲,不惜伤害家人甚至自己。十二位恺撒既不是英雄,也不是怪物,而是神话包裹下的普通人,作者希望读者带着同情的态度,重新审视这十二个人:恺撒和奥古斯都是如何成功占领罗马的?提比略、卡利古拉和尼禄为什么会走向暴政?克劳狄乌斯究竟是白痴还是伟大的统治者?皇帝的母亲和皇后们对他们产生了哪些影响?皇帝为什么难以达到民众心中优秀统治者的标准?
-
世界历史文摘·2021年卷·总第3期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编《世界历史文摘》为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于2019年创办的学术文摘,每年一期。本文摘从国内主要的相关史学期刊、社科类学术期刊以及综合类期刊中选取一定数量的世界史论文进行转载,以期成为推介世界史优秀学术论文的平台。本文摘分为全文转载、论点摘编和篇目推荐三种类型,以学术性、客观性、专业性、创新性和现实性作为摘录的客观依据。所有文章全部由国内业界知名专家匿名评分后,按照分数排序,以确定是否摘录,以及摘录的具体类型。
-
全球史评论第22辑刘新成,刘文明 主编《全球史评论》由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于2008年创办,刘新成教授和刘文明教授担任主编,致力于在中国历史学界推进全球史的研究视野与方法,提倡有关跨文化、跨国家、长时段的历史现象的研究,注重揭示全球视野中的文明互动与交往,探寻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全球化进程,及其与地方特性的相互影响。本书是第二十二辑,设有全球史理论与方法、专题研究、学术评论和海外新书评介四个栏目。
-
地图学史 第二卷第三分册J.B.哈利,戴维·伍德沃德 主编本册概述了非洲、美洲、亚欧大陆北极地区、澳大利亚与太平洋岛屿传统社会的地图学。这些传统社会的人群,虽然缺少类似亚欧大陆诸文明所发展出来的那类习惯称为地图的人造物,但同样具有地图学思维,能够用图像呈现他们对空间的理解。因此,对这些传统社会地图学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揭示处在不同环境中的人类族群因地制宜表达地图学思维、实施制图活动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则可以揭示出人类各族群在地图学思维方面的共性。第一章导论介绍了研究传统社会地图学时所需的理论框架,指出“地图”“地图学”等术语需要做广义处理。第二、三章分别讨论南部非洲和热带非洲的传统地图学;第四、五章分别详述了文化意义上的北美洲和中美洲的本土地图学;第六、七章讨论南美洲两个地区的本土地图学;第八章为亚欧大陆北极和亚北极地区的传统地图学;第九、十章从两个角度探讨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地图学实践;第十一到十四章为太平洋岛屿的传统地图学,其中第十二章介绍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第十三章介绍大洋洲的航海地图学,第十四章则是新西兰毛利人的地图学。第十五章结束语则对传统社会的地图学思维共性做了初步总结,为今后通过跨文化途径进一步深入理解人类地图学实践的历史提供了有益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