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料典籍
-
海瑞的故事吴晗本书为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早年创作的历史小读物,由3篇短小的文章组成,被收入“历史小丛书”系列中。该书历史史事清楚,观点鲜明,语言凝练,具有启蒙性。
-
四川保路运动隗瀛涛四川保路运动又称“四川保路风潮”,是清末四川人民维护路权的斗争运动。四川人民自办铁路,清政府迫于帝国主义的压力,要将路权收归,四川人民奋起反抗。清廷派湖北新军前去镇压,造成武昌空虚,为辛亥革命首役武昌起义奠定了基础。本书从四川成都的“保路死事纪念碑”入手,详细地介绍了清末时期发生在四川的人民誓死保护路权的斗争,点明了这一事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价值。
-
明代援朝抗倭战争周一良《明代援朝抗倭战争》抓住了1592—1598年发生在朝鲜半岛上的中朝两国人民共同抗击倭寇这一事件的核心,充分利用中国、朝鲜、日本的历史资料,将古文、外文转换成让人易懂的语体文,整个事件的叙述又要而不烦,特别是战事发展的曲折多变,而作者条分缕析,娓娓道来,脉络清晰,李如柏兄弟、朱舜臣等中朝抗倭中坚人物形象鲜活。至于对攻城陆战及海上决战的描述,更是声情并茂,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
北洋海军戴逸《北洋海军》原原本本地叙述了北洋海军创建、发展和在中日海战中失败的过程,并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北洋海军建立的背景,甲午战争必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揭示北洋海军失败的历史教训及其深刻启示。现在,作者不顾年高体弱,亲自操刀,对当年旧作进行修改。有的文字重新润色,有的叙述重加改写,有的史实增补细节。更为重要的则是,作者积平生研究历史之心得,重新审视百年以前北洋海军这一引领洋务运动发展的历史事件,重新回顾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奋起和抗争的坎坷历程,眼光更为深邃,态度更加平实,叙述更为客观,分析也更加深刻。诚如作者所言,北洋海军的建立,代表着中国社会从农耕文明向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标志着中国社会全方位的进步,它所开启的,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基础。可以说,作为一部简明北洋海军史的拓荒之作,本书同样反映了作者史学研究强调经世资治,求实创新的可贵特色。
-
人民必胜暂缺作者《人民必胜·淮海战役支前档案选编》由江苏省档案馆、徐州市博物馆、淮海战役纪念馆联合编选、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利用项目”,是国内首部反映解放战争广大人民支前情况的档案汇编。该书以全彩影印的方式,披露了1000余件有关淮海战役支前工作的档案资料。这批档案是从数千件相关档案中精选出来的,内容涉及民工组织、宣传动员、物资运输、表彰总结等等,内容十分丰富,价值弥足珍贵,真实反映了淮海战役的壮阔场景。
-
穆天子传暂缺作者《穆天子传》(简称《穆传》),最初题名为《周王游行记》。是西晋初年出土于汲郡古墓且V一流传至今的竹简古书,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被学界视为一部奇书。据《竹书纪年》《史记》等相关记载,周穆王在位凡五十五年,于十二年 (前 965)至十八年(前 959)间,两次西征,东达淮泗,西及昆仑,南至鄱阳,北绝流沙,行程共计十九万里。 《穆天子传》正是记载周穆王巡狩四海的一部珍贵历史古籍。 全书分为六卷。D一卷记载周穆王于十二年(前965) 至十三年(前964)间的D一次西征。周穆王自宗周洛邑出发,渡黄河北上,经蠲山,渡漳水,越井陉山,沿滹沱河北岸登越恒山,北巡犬戎;又西行出雁门关,经今山西平鲁到达今内蒙古河套地区,祭祀河宗,又西征至河宗氏的温谷乐都。第二卷至第四卷记载周穆王于十七年(前960) 至十八年(前959)间的第二次西征。第二卷主要记载了周穆王巡游了昆仑山一带 ,历寿余、珠泽、赤乌、曹奴、长肱、容成、群玉山、剞闾氏、鄄韩氏等地,顺利抵达西王母之邦的行程和事迹。第三卷记述了周穆王会见西王母,大猎于旷原,然后东归,经智氏、阏胡氏,南越沙漠,到达寿余的行程与事迹。第四卷主要记叙了周穆王从西域继续东返回国及在 国内游历并最终回到别都南郑的行程与事迹。第五卷主要记载了周穆王于十四年 (前 963)至十五年 (前 962)间 ,以洛阳为中心 ,在中 原一带巡狩的事迹。第六卷记载周穆王继续在中原一带巡狩、畋猎,期间穆王宠妃淑人盛姬染病去世,周穆王依照王后之礼为她举行了隆盛的丧礼。
-
行走中的红色课堂暂缺作者《行走中的红色课堂:淮海战役之旅》内容包含了淮海战役历史知识、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及历史文物的前世今生,将历史精神和现实启示有机结合起来,形式上将近年来开发实施的研学教育课程进行加工提升,形成系统性强、可读性强、人书互动的书面研学教育活动,让青少年阅读起来更直观、更易懂、更感兴趣、更能引发思考和感悟,力图使之成为青少年喜欢的红色文化教育阅读书目和课外教材。
-
裂变中的传承罗志田清末民初,古今中外各种时空因素多歧互渗,变动与中断的一面是历史演变中显而易见的特色,但实际上不变与传承的一面也与之紧密关联。更通常的状态其实是传统的中断与传承并存,断裂与延续交织。例如注重继往开来的历史眼光并非只存在于不特别激进的士人心中,就是那时被认为非常趋新的知识分子,也分享着类似的观念。当年不少士人的共同期望是让中国像欧洲一样通过复古的手段而“复兴”,同时相当一部分趋新士人又怀有将中国的传统送进博物馆的持续愿望。这些曲折微妙的现象都提示出一个与既存认知不甚相同的近代中国。本书正着眼于此,以深入的分析和细腻的笔触,揭示出20世纪中国传统的传承与更新之真相。 此次再版,作者修订了旧版的个别错讹,并替补了新的文章,全书主旨更加鲜明,论述更为全面。
-
萧朝贵与太平天国早期史刘晨本书是研究太平天国萧朝贵的学术著作。萧朝贵是太平天国的重要领导人。本书关于萧朝贵之于太平天国的历史贡献,萧朝贵与洪秀全、杨秀清等人在宗教、政治和军事等多层面的复杂关系,萧朝贵在太平天国上帝教宗教体系中的地位,萧朝贵的个人品性才具,萧朝贵个人的兴亡史,及其死后之宗教衰荣等,都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和理性的学术评论。《萧朝贵研究》一书2014年由九州出版社出版,现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关于萧朝贵研究新的成果,拟集结为增订本出版。
-
郭曾炘日记窦瑞敏,整理郭曾炘(1855—1929)字春榆,号匏庵,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光绪六年(1880)中进士,历官内阁学士,户部、礼部侍郎,典礼院掌院学士。曾奉命勘修《德宗实录》。民国后寓居都下。 郭氏晚年所作,起于丁卯年正月十一日(1927年2月12日),终于戊辰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929年1月4日),共七卷。序中自言:“日记大旨有四:一省愆尤,二辑闻见,三记交游,四则倾吐胸次之所欲言者。”郭氏一生历经咸、同、光、宣四朝,又由清季入民国,《日记》真实再现了郭曾炘晚年的真实心境,从中可以折射出当时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及文化心理,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