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料典籍
-
一士类稿续集徐一士《一士类稿续集》是由一士之子徐泽昱、侄徐列、孙徐禾搜集其于上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表于《古今》《逸经》《实报半月刊》《中和月刊》等刊物上尚未整理结集的文章,重新校阅选辑成册。其内容考明清典章制度,论晚近政坛、文坛重要人物,下笔征引必有实据;辨晚清官僚政争,记旧闻轶事等则如数家珍,文笔流畅优美,是了解晚近政治逸闻、魅力人物大小事不可多得的史籍。
-
海屯行纪 鄂多立克东游录 沙哈鲁遣使中国记鄂多立克 等该书是《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的一种,其中《海屯行纪》是13世纪小亚美尼亚国王海屯出使蒙古的“行纪”;《鄂多立克东游录》是13世纪来华的意大利僧侣鄂多立克口述的“游记”;《沙哈鲁遣史中国记》的作者盖耶速丁是明永乐年间波斯国王的旅途见闻。该书涉及范围广泛,对研究中外交通史、中亚史、蒙元史、明史、历史地理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中国的历史文献也可相互参照。
-
晚清三杰 上部徐哲身晚清时节,当西方大国强势崛起时,华夏大地上却皇朝暗淡、官场腐化,外有列强侵略,内有农民起义,特别是太平军势如破竹,大清帝国危在旦夕。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本是传统意义上的士人,却欲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创办湘军,操练水师,握筹布画,与太平军展开一场殊死较量。徐哲身,湘军将领徐春荣之子。徐春荣与曾、左、彭军事来往颇多,日常交往亦深。徐哲身耳濡目染,对三人了解甚深,曾国藩之审慎与果敢,左宗棠之狂傲与坦荡,彭玉麟之刚直与赤诚,徐哲身以浅浅一段往事,便描绘得淋漓尽致。
-
晚清三杰 下部徐哲身太平军领导层爆发内讧,元气大伤。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等人运筹帷幄,乘胜追击,终于平定了这一场绵延十余年、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农民起义。接下来,又平定西北疆乱,整肃吏治,为日薄西山的大清王朝注入一针强心剂。徐哲身,湘军将领徐春荣之子。徐春荣与曾、左、彭军事来往颇多,日常交往亦深。徐哲身耳濡目染,对三人了解甚深,曾国藩之审慎与果敢,左宗棠之狂傲与坦荡,彭玉麟之刚直与赤诚,徐哲身以浅浅一段往事,便描绘得淋漓尽致。
-
定影王海宝暂缺简介...
-
史记书录贺次君《史记书录》系统著录了64种《史记》版本,其中包含11种古写本,51种刻本,两种点校排印本,几乎涵盖了《史记》历代的重要传本。每种传本都详细撰写叙录,说明行款、形制,并且胪列关键异文,考镜源流。本书反映了贺次君协同顾颉刚先生点校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的《史记》时的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利用了现代图书馆资源,调查众多的版本,尤具开创性与前瞻性。
-
舜帝与孝道的历史传承及当代意义陈支平,陈世哲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资助出版丛书之五十三,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舜帝与孝道高峰论坛论文结集。从舜帝对于中华孝道文化的践行与缔造、舜帝孝道文化对于后世的深远影响、各个历史阶段对于舜帝与孝道文化的传承及时代特征、舜帝与孝道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继承,以及舜帝与孝道文化的当代意义等不同视野和不同层面,进行广泛论述。
-
汉代农业(美)许倬云中国的统一在汉代得到巩固,而中国文明的发展方向似乎也是在汉代确定下来,通过汉代农业来考察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倬云先生强调了中国发展的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调的经济,其实现的关键转换点是在汉武帝时期。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汉代农业的分析:政府解决人口与土地问题的措施,土地成为被追逐的财富,农民的生计,农业资源,耕种方法与技术,农作之外的选择等。第二部分,主要是汉代农业相关文献的辑录及其学术性注释、相关地图、数据和各种表格,并附有详尽的参考书目和索引等。《汉代农业》虽为研究之作,实是忧民之书。全书充盈着作者对中国农民的深厚敬意,而对汉代遥远之农业的学理探究则折射出作者的赤子之心和入世之意。
-
徽学与明清史探微周晓光《徽学与明清史探微:周晓光学术文集》共收录作者周晓光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四十余篇,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部分,有关明清史的专题研究论文。过去的明清史研究有几个不足:一是侧重具体专题或全面罗列以防遗漏,而对于整个研究的演变过程、前后衔接重视不够;二是大多只讲成绩和贡献,不讲或少讲讹误和不足。本文集中的文章有所突破。第二部分,关于新安理学的系列研究论文。新安理学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影响了后世中国历史的发展。《徽学与明清史探微:周晓光学术文集》着重研究新安理学对徽州宗族社会的影响。第三部分,有关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的系列论文,分别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论述。第四部分,一些较为重要的书序、书评等。这些论文对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马戛尔尼使团使华观感(英)乔治·马戛尔尼 等本书是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各种见闻的记录,全书分为“马戛尔尼勋爵私人日志”和“巴罗中国行纪”两部分。前者由勋爵的私人日志编辑整理,记录了勋爵在出使路上的所见所闻,以及他个人对中国的看法。“巴罗中国行纪”的作者约翰?巴罗是使团随行人员,更是一名知识渊博的博物学家。他不仅记录了使团的行程,更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民俗资料,从文学、哲学、宗教、医学、音乐等方面全面地展现出当时中国的社会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