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料典籍
-
福建民间契约文书·第十卷郑振满《福建民间契约文书》是《八闽文库》“专题汇编”第二种。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近年组织田野调查,在福建多地搜访到大量递藏源流清晰、系统性与归户性强的契约文书,堪称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史料调查中的重要发现。此次出版的五十册,为经过系统整理的首批成果,分十一卷收录永泰等地民间契约文书两万三千余件,涵盖契约、账簿、阄书、诉状、收据、税单、人情簿、科仪书等,种类丰富,保存完整,内容关联性强,皆系首次整理出版。整理时依据“属地”“归户”“归物”的原则分组,组内以年代排序,并拟定标题及编号,以系统反映契约文书的历史面貌及原始保存状态。全书彩色影印,归类有序,编排谨严,拟题切实,颇便研究使用。作为记录中国东南地区民间日常生活生产状况、反映明清以来福建社会经济变迁的原始材料,该批契约文书不仅为探讨聚落形态、族群关系、山区开发、土地经营、文化传承等提供厚实可靠的史料,也有助于研究者进入历史情境,还原历史细节,拓展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
中国日本交通史王輯五著《中国日本交通史》王辑五,十五章,民国二十六年商务印书馆本。王辑五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撰写了《中国日本交通史》一书,该书旨在“阐明中日历代交通之梗概,并注重说明两国文化在交通路上之渡涉事迹”。“对于古代交通史料之须待考证处及近代交通概况之纵的说明,尤力求发挥尽致。”全书按照中国朝代更迭的历史顺序,划分为“秦以前之中倭交通”、“两汉与倭国之交通”、“魏倭交通”、“南朝与大和朝廷之往来”、“隋日交通”、“唐日交通”、“唐日交通之影响”、“宋日交通”、“宋日交通之影响”、“元代与日本之交通”、“明代与日本之交通”、“元明与日本交通之影响”、“清代与日本之交通”、“民国以来之中日交通”、“晚近中日交通之影响"等15章,约10万字。此书运用众多中日文献作为支撑,史料价值高,极具学术性,对于我们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中日关系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倭志(明)王世贞 (清)陈伦炯《倭志》明代王世贞撰,一卷,明抄本。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省太仓市)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先后任职大理寺左寺、刑部员外郎和郎中、山东按察副使青州兵备使、浙江左参政、山西按察使,万历时期历任湖广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郧阳巡抚,后因恶张居正被罢归故里,张居正死后,王世贞起复为应天府尹、南京兵部侍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王世贞主张博古通今,崇尚直书实录,重视史料考辨,具有发展史观,其务实求真思想影响尤为深远。这部《倭志》是明代中国与日本交涉关系概述,虽然只有简短一卷,但史料价值依然不容小觑,其中就有赵秩出使日本的记载,此书也是王世贞影响比较大的一部志类著作,对于我们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有着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海国闻见录》清代陈伦烱撰,二卷,清乾隆刻本。陈伦烱,字资斋,福建同安人,他出身官宦之家,从小随父出入东西洋,并博览群书,具有丰富的海外地理知识。1730 年(清雍正八年),陈伦烱写成《海国闻见录》书。该书上卷收文八篇:《天下沿海形势录》、《东洋记》、《东南洋记》、《南洋记》、《小西洋记》、《大西洋记》、《昆仑记》、《南澳气记》,下卷为图六幅:《四海总图》、《沿海全图》、《台湾图》、《台湾后山图》、《澎湖图》、《琼州图》。这本著作是根据陈伦烱所见所闻而编撰的,内容涉及各地山川险扼、道里远近、沙礁岛屿、风云气候、民风习俗、物产状况,是关于我国沿海地理形势和东半球各地的综合地理著作。尽管由于历史条件和地理知识的限制,书中所记地名存在着许多模糊和错误之处,但是大体上能够反映出18世纪初期中国人对中国沿海和世界地理情况的了解,从而为后人提供了一份具有参考价值的史地资料。也对我们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的文献支撑。
-
河漕备考(清) 朱鋐撰《河漕备考(上)》为《河漕备考》上集,辑卷一至卷二。《河漕备考》清代朱鋐撰,四卷加历代黄河指掌图说一卷,清抄本。朱鋐,生卒不详,号谭庐,处山(今江苏常熟)人,清朝康熙、雍正间士人。朱鋐虽非朝廷命官,然于漕运颇为留心。.漕河河道与黄河相交,清浊交会,多有淤塞溃决之患,漕船行驶极为不便,至有倾覆之险。明代以来黄河屡决,漕河亦因此而屡为疏浚,颇改故道。康熙六次亲阅河工,整顿漕运,成效甚着。朱铉览河道总督张鹏翮所进、己所收辑历朝帝王治河上谕及臣工奏请纂修成书等疏,又读治河诸臣所论治河方略,遂采辑旧闻,附以已意,编成是书《河漕备考》,以期有裨于河工。此书分为四卷加历代黄河指掌图说一卷,卷一为河漕议、漕河考等十二篇,卷二为淮河考等六篇,卷三为历代治河考等五篇,卷四为防守考等八篇考。附《历代黄河指掌图说》卷,称黄河变而无常,数千年来改道数百十次,故稽考史料,明黄河历代变迁之迹,原有图二十九幅,各有说明,叙黄河改道情形,唯图已佚,仅录其说。此书以黄河、淮河、漕河三大河流域为主,介绍了历来的河患、治理办法、还分析水患形成原因,提供各种治理方案及措施,以期士大夫研习、以备不时之需。此书梳理各种河漕典籍与史料,非常具有考据性,对于治理黄河以及其他流域水患都具有不可忽略的价值与意义,也是我们研究“海上丝绸之路”非常重要的文献支撑
-
河漕备考(清) 朱鋐撰《河漕备考(下)》为《河漕备考》下集,辑卷三、卷四、以及附历代黄河指掌图说一卷。《河漕备考》清代朱鋐撰,四卷加历代黄河指掌图说一卷,清抄本。朱鋐,生卒不详,号谭庐,处山(今江苏常熟)人,清朝康熙、雍正间士人。朱鋐虽非朝廷命官,然于漕运颇为留心。.漕河河道与黄河相交,清浊交会,多有淤塞溃决之患,漕船行驶极为不便,至有倾覆之险。明代以来黄河屡决,漕河亦因此而屡为疏浚,颇改故道。康熙六次亲阅河工,整顿漕运,成效甚着。朱铉览河道总督张鹏翮所进、己所收辑历朝帝王治河上谕及臣工奏请纂修成书等疏,又读治河诸臣所论治河方略,遂采辑旧闻,附以已意,编成是书《河漕备考》,以期有裨于河工。此书分为四卷加历代黄河指掌图说一卷,卷一为河漕议、漕河考等十二篇,卷二为淮河考等六篇,卷三为历代治河考等五篇,卷四为防守考等八篇考。附《历代黄河指掌图说》卷,称黄河变而无常,数千年来改道数百十次,故稽考史料,明黄河历代变迁之迹,原有图二十九幅,各有说明,叙黄河改道情形,唯图已佚,仅录其说。此书以黄河、淮河、漕河三大河流域为主,介绍了历来的河患、治理办法、还分析水患形成原因,提供各种治理方案及措施,以期士大夫研习、以备不时之需。此书梳理各种河漕典籍与史料,非常具有考据性,对于治理黄河以及其他流域水患都具有不可忽略的价值与意义,也是我们研究“海上丝绸之路”非常重要的文献支撑。
-
中西文化交通史译粹朱傑勤譯《中西文化交通史译粹(下)》为《中西文化交通史译粹》后三节。《中西文化交通史译粹》朱杰勤民国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译,9篇,中华书局民国二十八年版。此书文凡9篇,其中7篇译自泰西各种专门名著及杂志、其附录朱杰勤自著文2篇,因自著篇目,题材互异,互为补充,一起辑成此书。此书所涉及之范围,有外交、商业、宗教、及美术等众多方面,除自创作2篇外,其他都是国外研究东方学术人士的结晶之作。这些篇目可供中西文化研究者参考,也对我们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有着特别的价值。
-
东夷图像说两种(明)蔡汝贤《东夷图像·东夷图说两种版本集》是明代蔡汝贤所撰的《东夷图像》与《东夷图说》合集简称《东夷图像·东夷图说》的明代万历刻本的两种不同本子,种《东夷图像·东夷图说》此本少《东夷图像》卷,且此书前半部分有批注,第二种《东夷图像·东夷图说》中的《东夷图说》卷不完整,两种本都是明代万历刻本。此两种本集合可以完整的呈现《东夷图像·东夷图说》,其中两种书前都有序文《东夷图总说》。《东夷图像·东夷图说》是明代万历四年,蔡汝贤所撰,蔡汝贤,字用卿,一字思齐,号龙阳,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授大名府推官。任广东布政司参政时,职掌邦交贡赐之务,因便得以累积其对来华欧人的观察与记录,绘《东夷图像》,撰《东夷图说》,这两卷以图像的形式,分别介绍了朝鲜、琉球、安南、占城真腊、暹罗、满刺加、苏门答剌、锡兰、吕宋、日本、弗朗机等国的风土民情等,其中《东夷图像》被学者认为“中国现存早的欧洲人形象资料”,足见其史料文献珍贵程度,而且对于我们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明代对外交往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
安南奏议(明)张瓒《安南奏议》明代张瓒等人撰,两卷,明嘉靖刻本。四库提要为:“不著撰人名氏。嘉靖中,安南莫登庸篡国,国主之孙黎宁,遣其臣郑惟僚等赴京告难,乞兴师问罪。廷议请讨之,众论不一,已而中罢。至十七年,诏申前议,以咸宁侯仇鸾总督军务,兵部尚书毛伯温为参赞,克日进师。而两广总督张经上疏,颇以为难。兵部不能决,奏请廷议。议上,帝责诸臣不能协心谋国,复罢不行,而留鸾、伯温别用。是书所载,乃兵部尚书张瓒等会题疏稿及所奉诏旨也。”此书为明代朝廷与安南交涉过程中以张瓒为代表的众官吏对安南兵事上奏疏稿集,非常具有史料价值,也对我们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闽海关常税则例(清) 佚名撰《闽海关常税则例(上)》为《闽海关常税则例》上卷。《闽海关常税则例》佚名编,上下两卷,清爱莲书屋抄本。康熙二十三年,台湾已平定,东南沿海相对稳定,为求“以障庶富之治”,清政府取消“申严海禁令",旋即于同年8月差遣户部郎中宜尔格图、吴什把往粤闽两省开关抽税,第二年3月再遣户部郎中舒书能持赴江浙两省开关抽分海税,分别命名粤、闽、江浙海关,史称四榷关。闽海关为四榷关之一,与粤海关同期而设。此书则是这一清朝海关机构的关税则例集合,上卷25例、下卷19例,涉及生活必需品类:粮食、蔬菜、药材、茶叶、皮布绸缎等,以及一些物产原材料:皮毛、发尾、牙角、骨壳、银铜锡、香料、玛瑙、珊瑚、水晶、玻璃等出口关税明细。此书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海关政策、经济程度等都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也是我们“海上丝绸之路”海关、海运贸易方面重要的文献支撑。
-
海运摘抄(清) 佚名撰《海运摘钞(中)》为《海运摘钞》中集,辑卷三至卷五。《海运摘钞》著者不详,八卷,明代著作,民国二十五年上虞罗氏石印《明季辽事丛刊》本。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 ,辽东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发兵抚顺,明辽东军饷骤增300万两,时宫内虽有积储,但不肯拨发。为解决军饷不足,于是决定加征饷银,筹措此项军饷而加派的田赋款项,称为“辽饷”。此书主要内容正是对这一专项军饷,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征收到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为止,从筹集、用途、分拨、各官吏部分协作等记载详细,为明代这一辽饷案研究的不必可少的史料文献,也对丰富了我们研究“海上丝绸之路”题材,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