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料典籍
-
坠落的王冠(英)西奥·阿伦森(Theo Aronson)著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君主仍然享受着最后的繁荣,虽然“君权神授”的时代早已远去,但宪政似乎还没有真正威胁到君主的权威,他们仍然是各自国家生活中闪闪发光的核心。欧洲依靠王室联姻保持着脆弱的和平,一切似乎都将持续下去。但当萨拉热窝的枪声响起,美梦破灭,德皇、沙皇、英王……12位君主都被命运裹挟,带着自己的国家投入绝望的战争之中,亲属反目、兄弟阋墙,当硝烟散去,王冠坠落、王朝落幕,欧洲的面貌早已不同。本书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几年写起,选取彼时仍为欧陆主流的君主制度为切入点,一方面全景介绍了欧洲主要君主国家的情况,另一方面回顾了一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将二者结合思考,解释了君主制与一战爆发之间的关系,以及战争如何将君主制送入坟墓,又为欧洲带来了怎样的新秩序。作者试图解答,为什么皇帝和国王们会甘愿冒着失去一切的风险,赌上各自的命运投入战争?一战为什么会将看似牢不可摧的君主制连根拔起?君主们应该为一战负责吗?失去王位的君主又将何去何从?
-
明代中日关系研究暴图亚本书稿为作者的博士论文,全文用日文撰写而成。本书从明代时期中日双方观点分析勘合贸易关系的建立与盛衰。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明朝洪武时代,永乐时代,及其明朝后期的勘合贸易分析;日本足利义满时代,义持时代,室町后期的勘合贸易分析;勘合贸易中出现的日本刀,明朝铜线等贸易品的交易情况;以此得到中日勘合贸易是互惠互利的结果。本书适合对中日关系、中日外交贸易关系、中国明朝历史、日本中世纪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参考阅读。
-
战后美国外交政策探微赵学功自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美洲开始进入全世界的视野之内。不过,哥伦布认为他所到达的是东方的印度,故误将所到之地称为印度群岛,将当地原住民称为“印地人”。意大利航海家阿美利哥在随葡萄牙船队到南美洲探险后,于1507年出版的《阿美利哥·维斯普西四次航行记》中宣布哥伦布所发现的土地并非东方印度,而是一个新大陆。稍后学者为了纪念新大陆的发现,将这一大陆命名为“亚美利加”,即美洲。此后很长时期内,欧洲人,无论是西班牙、葡萄牙还是英国、法国的探险家,都将这一大陆称为美洲。葡萄牙航海家费迪南德·麦哲伦,西班牙探险家赫尔南·科尔特斯、弗朗西斯科·皮萨罗,英国探险家弗朗西斯·德雷克、沃尔特·雷利无论在发给欧洲的报告、书信还是出版的行记中,都将新大陆称为美洲。甚至到18世纪后期,克雷夫科尔撰写的《一位美国农夫的来信》使用的依然是“America”,而法国入托克维尔在19世纪30年代出版的名著《论美国的民主》也是如此。可以说,在“新大陆”被发现后的数百年中,美洲在欧洲人的观念中都是一个整体。1776年,随着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独立,美洲各区域开始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首先独立的美国逐渐发展壮大,西进运动势如破竹,领土扩张狂飙猛进,到19世纪中期已经俨然成为美洲大国。接着,原在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统治之下的广大拉丁美洲地区,也在19世纪20年代纷纷独立,建立了众多国家。不过,新独立的拉美各国在资源禀赋极为有利的情况下,却未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问题丛生,现代化之路崎岖缓慢。现代学者在谈及拉美问题时,屡屡提及“现代化的陷阱”。最后,加拿大在19世纪中期经过与英国谈判才获得半独立地位,但此后其“国家政策”不断推进,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稳步提升,于20世纪初跻身经济发达国家之列。表面上看,似乎美洲各国因为国情不同、发展道路各异而无法被等同视之,但当历史进入19世纪末期以后,美洲一体化的趋势却日渐明显,似乎应了“分久必合”的老话。1890年4月,美国同拉美17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首次美洲会议,决定建立美洲共和国国际联盟及其常设机构——美洲共和国商务局。1948年在波哥大举行的第九次美洲会议通过了《美洲国家组织宪章》,联盟遂改称为“美洲国家组织”。这一国际组织包括美国、加拿大与拉丁美洲大部分国家。时至今日,美洲各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联系日益紧密,美洲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依然是和欧洲、亚洲、非洲迥然不同的一个区域。无论是被视为一个整体的美洲,还是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美洲各国,抑或走向一体化的美洲,都值得学界从历史、文化、外交、经济等多维度、多视角进行深入研究。
-
黄文弼所获西域文书荣新江 朱玉麒 主编《黄文弼所获西域文书》系统收录著名考古学家、西北史地学家黄文弼先生(1893-1966)于1928—1930年间在吐鲁番盆地和环塔里木盆地发掘、搜集的中古胡语、汉语文书。分汉文文献、胡语文献两部分。汉文文献包括经、小学、子、集、文书等内容;胡语文献则包括历书、经济文书等内容。所有文献均刊布相关图版并转录文献文字,胡语文书的部分先作拉丁转写,再进行翻译。本书收录的文献分藏不同的公藏机构,这批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搜集的珍贵材料,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诸如“斯坦因文书”“伯希和文库”这样的评价与利用。对这些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统一编号,整合出版,有助于恢复“黄文弼文书”原本的综合体面貌,更为学界进一步探索相关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王阳明的微笑陈士银本书是一部描写从14世纪到17世纪儒家知识分子命运浮沉的历史类作品。从宋濂、方孝孺,到黄宗羲、顾炎武,从北方的河东学派,到南方的崇仁学派、白沙学派,再到风靡天下的阳明学派,作者继承以儒学名家、名派为主的“学案式”写法,并着重通过科举制度、军政事件、地域分布、身份互动、东西交流等多元化视角,结合主流的史籍以及具体的儒学故事、诗词、小说、图像等小众资料,勾勒出一部全新的明代儒学史。从荐举为主到科举为主,从理学独尊到心学崛起,从利玛窦东来到“南京教案”爆发,从兴复古学到启蒙思想,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明代儒学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以及人才选拔、求学方式、命运抉择、师生关系、伦理与科技、守旧与革新以及民主、宽容、启蒙等方面的思考。
-
平成时代(日),吉见俊哉“平成”是日本1989年1月8日至2019年4月30日使用的年号。作者之所以将它称作一个“时代”,是因为这期间的三十年,正暗合了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从进入平成开始,日本接连遭遇银行破产、支柱产业衰落、政局动荡、就业低迷、贫富差距扩大、少子老龄化问题突出、社会事件频发等各个领域的全面溃败,曾经享誉世界的“日本第一”风光不再。本书是为这个失败的时代构建的一座纸上“失败博物馆”。如同甄选展品一般,将日本平成年间堪称典型的历史大事件一一陈列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个章节。经济层面,日本如何应对日美贸易战,索尼、东芝、日立、夏普等****又因何衰落;政治层面,小泉、安倍如何利用民粹主义在竞选中胜出,日本政坛三十年间为何瞬息万变,动荡不断;社会层面,大地震与*****事件等内外冲击的同时,“就业冰河期”“少子老龄化”“格差社会”“地方消亡”如何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文化层面,从哥斯拉到宫崎骏,民众舆论中深刻的“末日”之感究竟从何而来,又意味着什么。作者用十五万字梳理了三十年来日本当代史中的几乎所有大事件,供读者全面俯瞰一个充满失败、困顿和茫然的时代。“关于失败的历史学,超越了反乌托邦式的阴暗和忧郁,变成一种充满希望的思考。”回顾和梳理“平成时代”,是为了以史为鉴。平成时代的日本,经历着其他国家也曾经历,或者即将经历的变革,作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有着特殊的反思和借鉴意义。
-
西北史地与丝路文明刘进宝本书为“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丛书”中一册,主要介绍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西北作为丝绸之路的地理基础,研究西北史地就需要研究丝路文明。西北丝绸之路输送的不仅是丝绸,往来的不仅是贸易,这条路上还承载着来自不同国度和民族的人的情感和文化,是串联亚欧非百年文明的纽带。作者将西北史地的研究与丝绸之路结合起来,从丝绸之路概念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东方学背景下的西北史地学、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丝路贸易及其特点、丝路民族及其文化这五个方面做了系统阐述。
-
汉代丝绸之路文化史王子今本书主要介绍了汉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和文化意义。作者从“汉代丝绸之路民族文化”“汉代丝绸之路物质文化交往”“汉代丝绸之路精神文化交往”“汉代丝绸之路文化史料丛考”四个方面研究了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接、文化交流、文化交融方面的历史效能和文化价值。其中,丝绸之路交通对于汉代文明面貌、汉代文明特质、汉代文明风格以及汉代文明之历史影响的意义,是作者考察的重点。本书的出版,既有益于从不同侧面推进丝绸之路史的总体研究,又可深化学界对丝绸之路文化意义的全面认识。
-
美国小说发展史毛信德“小说”一词在中文里历史久远,《汉书·艺文志》将“小说家”列为九流十家之末,他们的记录与历史相通,但不同于官方的正史,系“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殷芸小说》据说产生于南北朝时期的梁代,是我国很早以“小说”命名的著作,多为不经之谈。唐传奇的出现带来新气象,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但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产生有特殊的时代背景,离不开外来的影响。我国近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往往也是翻译家。这种现象在世界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晚清之前,传统文人重诗文,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创作形式,地位不高,主要是供人消遣的。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小说受重视的程度已不可同日而语。1899年初《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大受读书人欢迎,有严复诗句为证:“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游子肠。”1924年10月9日,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在京病逝。一个月后,郑振铎在商务印书馆的《小说月报》上发表《林琴南先生》一文,从三方面总结这位福建先贤对中国文坛的贡献。首先,林译小说填平了中西文化之间的深沟,读者得以近距离观察西方社会,“了然地明白了他们的家庭情形,他们的社会的内部的情形,以及他们的国民性。且明白了‘中’与‘西’原不是两个截然相异的名词”。总之,“他们”与“我们”同样是人。其次,中国读书人以为中国传统文学至高无上,林译小说风行后,方知欧美不仅有物质文明上的成就,欧美作家也可与太史公比肩。再者,小说的翻译创作深受林纾译作影响,文人心目中小说的地位由此改观,自林纾以后,才有以小说家自命的文人。郑振铎这番话实际上暗含了这样一个结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达,有赖于域外小说的引进。鲁迅也是在接触了外国文学之后,才不再相信小说的功能就是消磨时间。他在作于1933年春的《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写道:“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
昆布罗王(老挝)马哈西拉·维拉冯,努安·乌恬萨达 编著本书为“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中老经典著作互译项目首批成果之一,主要叙述了老挝境内先民以及到维逊拉腊王为止,澜沧王国历代君王在位时期多个方面发展变化的重要史实。本书内容丰富,尽管有浓厚的传说成分,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老挝的历史,从这个角度而言也是一本具有重要史学价值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