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料典籍
-
福建民间契约文书·第八卷郑振满《福建民间契约文书》是《八闽文库》“专题汇编”第二种。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近年组织田野调查,在福建多地搜访到大量递藏源流清晰、系统性与归户性强的契约文书,堪称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史料调查中的重要发现。此次出版的五十册,为经过系统整理的首批成果,分十一卷收录永泰等地民间契约文书两万三千余件,涵盖契约、账簿、阄书、诉状、收据、税单、人情簿、科仪书等,种类丰富,保存完整,内容关联性强,皆系首次整理出版。整理时依据“属地”“归户”“归物”的原则分组,组内以年代排序,并拟定标题及编号,以系统反映契约文书的历史面貌及原始保存状态。全书彩色影印,归类有序,编排谨严,拟题切实,颇便研究使用。作为记录中国东南地区民间日常生活生产状况、反映明清以来福建社会经济变迁的原始材料,该批契约文书不仅为探讨聚落形态、族群关系、山区开发、土地经营、文化传承等提供厚实可靠的史料,也有助于研究者进入历史情境,还原历史细节,拓展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
星槎胜觉(明)费信、(明)马欢《星槎胜览》明代费信撰,四卷,民国二十七年商务印书馆《影印元明善本丛书》本。著者费信,字公晓,曾以通事(翻译)之职,于永乐七年(1409年)、十年、十三年、宣德六年(1431年)四次随郑和等出使海外诸国。该书即其采辑二十余年历览风土人物,图写而成,约成书于正统元年(1436年),纪录下西洋时所见所闻各国风土人情凡四十四国,其中记载了非洲国家有木骨都束国、卜刺哇国、竹步国的自然环境、物产及居民生活状况。《星槎胜览》原本已经后人多改动,曾经就有昆山周复俊“稍加删析,录一净本,六梅斋中”。删析本文字雅洁,分成四卷,此次影印本就是四卷本。此书为明代记述15世纪中外交通的史籍,是研究明代郑和下西洋相关不可或缺的史料文献,对于我们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瀛涯胜览》明代马欢撰,一卷,民国二十七年商务印书馆《影印元明善本丛书》本。马欢伴随郑和下西洋,到访过亚非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回国之后,编成《瀛涯胜览》。书中记载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锡兰山(今斯里兰卡)等20多个国家的情况。包括途经的航路、海潮、地理、国王、政治、风土、人文、语言、文字、气候、物产、工艺、交易、货币和野生动植物等状况。马欢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开始著书《瀛涯胜览》,经过35年修改和整理在景泰二年定稿。此书为明代记述15世纪中外交通的史籍,被公认为研究郑和的重要原始文献之一,极具史料价值,是研究明代郑和下西洋相关不可或缺的史料文献,对于我们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
夏镇漕渠志略(清)狄敬《夏镇漕渠志略(下)》为《夏镇漕渠志略》下集,辑卷下一卷。《夏镇漕渠志略》清代狄敬篡修,两卷加前集一卷,清顺治刻康熙增修本。夏镇隶属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此书是对于此地区河渠志,此书分为两卷加前集一卷,卷首绘有《全河图》较简略,另有《夏镇河渠图》,其图1绘有台庄、韩庄等闸,图2则以夏镇为中心。有文字注解并标出顺治至康熙初夏镇分司管辖漕河之闸坝湖泉分布及域内城邑、集镇、大王庙等具体方位。属官河政涉及江南徐、萧、砀、丰、沛及其山东兖州滕、峄二县。该志记事至康熙八年(1669), 康熙十五年(1676) 载分司,滕、峄二县及沛县河务辖权划出。此书是清代有关运河河工、航运的水利专著,且附有河图,故对于研究清代河渠水志方面有着非常高的史料价值,对于我们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亦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
捻军资料补集牛冠杰 编近代三大农民战争中,捻军起义持续的时间长,虽然它没有建立完备的政权机构,但对清朝现存社会结构的革命性却更加彻底,起义领袖的民主性也较强,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先声。对捻军起义的研究离不开对相关史料的发掘与整理。本书收录了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调查组对捻军的原始调查记录,以及先前捻军资料未录文献。其他文献以抄稿本原件为底本,选前人未录文献,捡缺补漏,旨在完善对捻军资料的整理。编者希望通过出版本书,推动近代农民战争史研究,使捻军起义更翔实、完整地从历史长河中走到我们面前。
-
海运摘抄(清) 佚名撰《海运摘钞(下)》为《海运摘钞》下集,辑卷六至卷八。《海运摘钞》著者不详,八卷,明代著作,民国二十五年上虞罗氏石印《明季辽事丛刊》本。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 ,辽东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发兵抚顺,明辽东军饷骤增300万两,时宫内虽有积储,但不肯拨发。为解决军饷不足,于是决定加征饷银,筹措此项军饷而加派的田赋款项,称为“辽饷”。此书主要内容正是对这一专项军饷,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征收到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为止,从筹集、用途、分拨、各官吏部分协作等记载详细,为明代这一辽饷案研究的不必可少的史料文献,也对丰富了我们研究“海上丝绸之路”题材,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
五代十国史料辑存杜文玉《五代十国史料辑存》(全六册)是《五代十国文献丛书》之一种,系将散见于各种文集、类书、方志、笔记、出土碑刻、出土文书和其他史籍中的有关五代十国的320余种史料辑录出来,分类加以校勘,汇辑成政治类、经济类等8个大类,通论、官制、选举、朝会等90个小类,共计16000余条。为学术界提供一套完整、系统、准确的五代十国史料集,所收史料以类相从,便于查寻。本书网罗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于一体,集五代十国史料之大成。
-
善与忧愁朱新屋本书收入了作者有关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的13篇论文,大体上按照研究主题和时间顺序分为“时代与心灵”“社会与文化”“思想与学术”等三组,先后聚焦汪辉祖、冯桂芬、王毓英、严复、高谊、聂云台、福建籍南社成员、顾颉刚、江绍原等“过渡时代”的知识分子,从精神史、阅读史、书籍史或观念史等层面,展开对诸如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变迁、中国现代学术的形成等宏大命题的掠影式描述。既有对历史深处的细节描摹和深度解读,也包含研究者个体情感的主观投射。
-
中国物质文化史料丛编赵连赏舆服是中国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桑蚕、纺织、印染、服装、饰物、纹案、色彩、甲衣武备、车舆等,其中蕴含着古代的辛勤劳作和发明创造,也作为传统社会礼仪制度的载体,承担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化体现。相关内容,形诸文字者也为数不少,但散落各处,缺乏系统的整理,制约了服饰史研究的发展。《丛编》对中国舆服图书史料首次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类影印,为学界提供一套目前为止为全面的舆服史料丛书。在全书排序上,按成书朝代排序,其下再大致按礼仪、典制、风俗、工艺、纺织、农业及调查报告等类排列。此外,每部著作前都有专门为该书撰写的提要,介绍作者生平、版本特点、主要内容等,不仅能方便读者和研究者快速了解文献信息,更可助于可考镜学术源流,勾勒出一部舆服文化的学术史。
-
近代日本汉文文献丛刊·第一辑章清,陈力卫 主编,张明杰,陈捷,陈继东 副主编本丛书为近代日本汉文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中日交流源远流长,日本汉文文献也汗牛充栋。19世纪以来,日本汉文文献内容、数量都有很大拓展,对中国及日本的现代化进程起了重大作用。丛书对近代日本汉文文献进行系统分类,并开展个案研究,逐一探讨其产生、传播至中国之过程,对中国学术、文化产生的意义等。
-
扶桑十旬记(清)杨芾等著,杨早整理本书原为“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辑)之一种,先经作者修订,仍名为《扶桑十旬记(外三种) 》,并加入了吴真教授的《一个清朝官员在东京逛博览会》一文,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此日记的背景情况与其中的相关内容,作为“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典藏本”而重印。本书收录了1903—1907四位出使日本的清朝官员的见闻笔记:杨芾《扶桑十旬记》、王景禧《日游笔记》、许柄榛《甲辰考察日本商务日记》、张维兰《乙巳东游日记》四种。对于了解和研究清末中国与日本在政治、经济、科学、法律、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有着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