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料典籍
-
鲜卑简史李振峰 著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随着封建化进程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时期,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渐消亡。 作者李振峰对鲜卑族的历史有着多年的研究,通过对其部落缘起、社会组织、制度变迁、民族迁徙、政权结构、文化生活等多方面的讲述,为读者厘清这个民族的发展脉络。
-
中国文明的历史6佐伯富 著本书虽题为“宋之新文化”,但为了历史叙述的连贯性,对五代时期的历史亦用了不多的篇幅进行介绍。主要内容为五代两宋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两宋的政治经济情况、两宋的对外交往及文化特色等,其核心观点认为宋时兴起的士大夫阶层及其“新”文化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
东亚的诞生何肯 著本书从全新的视角讲述了秦汉至隋唐时期东亚历史发展进程及东亚文化圈的形成过程。作者引用大量史料和现代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阐释了中华文化对东亚各国的影响,以及东亚各国对中华文化的吸收与改造。他综合运用考古学、文献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证据,阐明了东亚各国如何通过将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相融合的方式,发展出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的东亚文化。
-
古代中国内陆Rowan K.Flad,Pochan Chen 著本书结合四川盆地、三峡和长江中游地区大量前沿考古成果,从景观考古的角度深入剖析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晚期这些地区内部的发展与变化、地区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其中,三峡地区受到特别关注。它是位于四川盆地与长江中游两大政治中心之间的政治边缘地带,但两位作者突出了三峡地区在经济景观格局的中心地位,尤其是它在整个区域的食盐生产与贸易活动中的枢纽地位。三峡地区促进了其东西两边地区的互动。此外,两位作者也层层分析自然环境、政治文化、包括祭祀和丧葬在内的仪式等多重景观格局,全面考察中国内陆的早期社会变迁。本书资料详尽、理论前沿、考证深入,是一部聚焦于长江中上游地区考古的集大成之作。
-
宋代物价研究程民生 著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较为系统地考证和研究了两宋三百余年的土地、房屋、矿产、服饰、家畜、家禽、文房四宝以及日杂用品等的交换价格,共计13大类283种,并在书中作了详尽地剖析。在这里读者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宋代同一物品由于质量差别、地区差别、时代差别而显示不同价格的动态变化,是读者深入了解宋代社会经济生活的一把钥匙。
-
宝山记忆上海市宝山区档案局 编宝山作为上海的北大门,有着百年开埠、百年工业、百年市政、百年教育、百年军事的“五个百年”文化,承载着上海近现代发展的缩影。 本书是上海市宝山区档案局、上海市宝山区档案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的重要论述,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而组织选编的宝山档案编研成果汇编。 本稿通过一个个亲历者、见证人的回忆和讲述,一位位档案、史志工作者的发掘和考证,还原和再现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历史场景,为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更好地发挥档案在“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方面的独特作用进行的探索和实践。
-
百年清史研究史 政治史卷刘文鹏,杨瑞 著,黄兴涛,夏明方,杨念群 编《百年清史研究史·政治史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对清末民初以来百余年间清代政治史研究的状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归纳和总结。由于清代政治史内容极为丰富,《百年清史研究史·政治史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以问题为导向,采择取舍:一方面按照类别对八旗政治、皇权政治、官僚政治、政治革命等问题的学术研究历程进行归纳,另一方面也注重对近代史、革命史、王朝史等不同视野转换之下政治史研究成果的提炼,以期能够真实把握百余年来清代政治史研究的实际状况,捕捉各种问题研究不断发展、激荡的关节点,展现清代政治史研究的学术脉络,并尝试揭示学术史演变背后的动力。
-
不平等与不对等屈文生 万立 著1842年《南京条约》、1844年《望厦条约》、1858年《天津条约》、1876年《烟台条约》、1901年《辛丑条约》、1902年《马凯条约》……一部部不平等条约有如一帧刻度表,不断标识着晚清帝国的“天朝崩溃”历程,也因此得到史学、外交学、国际法学的关注。 然而跳出“大历史”的宏观视角,上述旧约章本身以双语或多语拟就,其签订与履行过程中皆有不可避免牵涉大量翻译活动。而翻译的背后是语言的碰撞,观念的冲突,制度的龃龉,权力的对比,乃至人心的诡谲……翻译非易事,也并非小事。本书正是通过对上述六大不平等条约中英文约本及其缔结与履行过程的翔实查考,以条约的不平等与翻译的不对等为双焦点,从语词出发,从文本出发,从历史的细部出发,厘清、补写乃至重构晚清旧约章相关的历史叙事。这种跨学科研究的进路,意味着对晚清旧约章的研究向动态化和纵深化转向。
-
益世报报道与评论宋书强,张雅婷,陈梦玲《李顿调查团档案文献集》是反映李顿调查团组建、调查过程、调查结论、各方反应和影响的中、日等国相关资料的汇编,对于研究九一八事变和李顿调查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报道与评论/李顿调查团档案文献集》编纂收录的资料主要是《益世报》中关于国联调查团的报道和评论,起止时间为1931年9月到1933年3月。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将中日纠纷诉诸国联。经过数月的争论,国联决议派遣调查团前往远东,调查满洲问题和中国的一般形势。国联调查团由英、美、法、德、意五国代表组成,团长是英国人李顿爵士,故又称李顿调查团。作为民国时期具有影响力的重要报刊之一,《益世报》密切关注九一八事变后中日冲突情势的发展,对李顿调查团进行了大量的追踪报道和评论,披露了许多关于调查团的重要信息。本册文献收录的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一、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联讨论并决议派遣调查团到远东实地调查的过程;二、李顿调查团从日本到中国后,在上海、杭州、南京、武汉、天津、北平等地的调查情况,特别是与国民政府中央和地方当局、各地民众团体和各界代表、原东北军政人员的往来与晤谈情形;三、调查团抵达东北后,在日本、伪满干扰下赴沈阳、长春、吉林、哈尔滨、大连等地,对九一八事变和中日纠纷进行实地考察的情形,以及与日本和伪满政府军政人员的往来与晤谈情况;四、调查团第二次赴日交换调查意见,以及返华后编制总报告书的经过;五、李顿报告书的发表,以及中日两国和国际社会的评价和反应;六、国联以李顿报告书为依据,处理和裁决中日纠纷的经过;七、中日两国围绕国联展开的外交折冲和政治应对,以及各国对中日争端的态度和国际舆论情形;八、国联最终决议案的出台和日本退出国联的经过;九、《益世报》社论和时事评议类文章;等等。
-
闽东抗日战争档案史料宁德市档案馆,福鼎市档案馆,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等闽东抗日战争档案史料选取抗日战争时期闽东地区“经济游击队”、“军事游击队”、“国民自卫队”等馆藏档案,编辑“闽东抗日战争档案史料”。对名册、章程、组织结构、活动记述、报告、会议记录等不同类型档案类整理进行分类整理,并影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