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料典籍
-
《国际歌》在中国宋逸炜 编,孙江 审校欧仁·鲍狄埃作词、皮埃尔·狄盖特作曲的《国际歌》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标志性符号,列宁曾赞誉它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1920年以降,《国际歌》通过法、俄两条不同渠道传入中国,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堪称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见证。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编“译本”,汇集了33份来自不同译者的《国际歌》中文文本;第二编“底本”,收录了影响《国际歌》中文翻译的法、俄、英、德等语种的外文文本;第三编“传播”,通过对1920至1949年间报刊文献的梳理,呈现了《国际歌》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情况。
-
西洋镜 中国宝塔II[德国]恩斯特-伯施曼 著本书是伯施曼1906—1909年中国建筑考察的成果之一,于2016年在德国出版,收录了430幅老照片,此次中文版又特别收录了130余幅复拍图,共计50万字的图文描述和阐释。书中照片由伯施曼拍摄和搜集而来,文字也是伯施曼留下的第一手资料,由德国著名汉学家魏汉茂整理。 本书是迄今考察中国宝塔建筑内容最为翔实的著作,书中所记载和描述的宝塔建筑中有相当一部分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因而更加凸显了本书的学术和文物价值。
-
南方丝绸之路研究丛书 民族历史卷朱映占 张晗丛书以公元前4世纪已经出现,并一直不断延续使用,连接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南亚,乃至更远区域的“西南丝绸之路”为主线,分别从“西南丝绸之路”沿线的历史地理、民族发展演变和人群宗教信仰,以及沿线的考古遗存、风景名胜和文化遗产等方面,来立体呈现这一条古往今来,生生不息的国际大通道的丰富内涵;揭示在中国西南地区历史上发挥着民族文化走廊、商贸通道、民族团结纽带功能的区域性国际交通要道的多彩内容;进而为今天生活在“西南丝绸之路”沿线的人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深厚的历史文化动力。本册主要从少数民族发展历史角度来进行阐述。
-
南方丝绸之路研究丛书 文物考古卷刘西诺 何兆阳丛书以公元前4世纪已经出现,并一直不断延续使用,连接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南亚,乃至更远区域的“西南丝绸之路”为主线,分别从“西南丝绸之路”沿线的历史地理、民族发展演变和人群宗教信仰,以及沿线的考古遗存、风景名胜和文化遗产等方面,来立体呈现这一条古往今来,生生不息的国际大通道的丰富内涵;揭示在中国西南地区历史上发挥着民族文化走廊、商贸通道、民族团结纽带功能的区域性国际交通要道的多彩内容;进而为今天生活在“西南丝绸之路”沿线的人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深厚的历史文化动力。本册主要从文物考古研究的角度来进行阐述。
-
南方丝绸之路研究丛书 历史地理卷陆韧丛书以公元前4世纪已经出现,并一直不断延续使用,连接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南亚,乃至更远区域的“西南丝绸之路”为主线,分别从“西南丝绸之路”沿线的历史地理、民族发展演变和人群宗教信仰,以及沿线的考古遗存、风景名胜和文化遗产等方面,来立体呈现这一条古往今来、生生不息的国际大通道的丰富内涵;揭示在中国西南地区历史上发挥着民族文化走廊、商贸通道、民族团结纽带功能的区域性国际交通要道的多彩内容;进而为今天生活在“西南丝绸之路”沿线的人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深厚的历史文化动力。本册主要从历史地理概貌的角度来进行阐述。
-
南方丝绸之路研究丛书 民族节庆卷王万平丛书以公元前4世纪已经出现,并一直不断延续使用,连接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南亚,乃至更远区域的“南方丝绸之路”为主线,分别从“南方丝绸之路”沿线的历史地理、民族发展演变和人群宗教信仰,以及沿线的考古遗存、风景名胜和文化遗产等方面,来立体呈现这一条古往今来,生生不息的国际大通道的丰富内涵;揭示在中国西南地区历史上发挥着民族文化走廊、商贸通道、民族团结纽带功能的区域性国际交通要道的多彩内容;进而为今天生活在“西南丝绸之路”沿线的人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深厚的历史文化动力。本册主要从少数民族节庆民俗方面梳理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风土人情,各民族交流带来的文化变迁,等等。
-
汉代齐鲁封国诸子传秦铁柱 著西汉以降,伴随着两汉统治思想的嬗变,齐鲁封国诸子对于齐鲁文化传承与创新可分为几个阶段。汉初,残破的社会经济需要恢复,而此时齐国的黄老之学经过齐地黄老诸子的发展和完善,加上适应了当时的客观形势和统治者的需要,黄老思想成为汉初统治思想;武帝至成帝时,黄老思想衰微,儒家思想取代黄老思想成为统治思想,诸子也因而获得了更大的政治权力与学术影响力;哀帝至东汉,“齐学”与“鲁学”之争演变成了今、古文经之争,诸子们在论争中依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在对立中逐渐合流;至东汉末年,经学各派别合流的趋势更为明显,齐鲁封国诸子的代表郑玄完成了经学的统一,齐鲁文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作者依据《史记》《汉书》《后汉书》,统计出籍贯位于两汉齐鲁封国或者与齐鲁文化的发展有重要关系的诸子,选取了曹参、叔孙通等25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群体分析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根据学术派别加以分类,重点揭示这些诸子在两汉政治与学术文化中的地位,展现其在齐鲁文化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并探讨这些诸子的哲学思想、经学思想、治国思想、德法思想、教育思想、民族关系思想等,评析其思想的精华与糟粕。
-
明代以来韩江流域生态环境变迁研究赵玉田 著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地理条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辩证思想及唯物辩证法为根本理论与指导思想,遵循联系的观点与整体史观,运用环境史理论与方法,对明代以来韩江流域生态环境变迁现象予以研究,从环境机制角度构建明代以来韩江流域生态环境变迁的新的解释范式,讲述生态环境故事,探究生态环境变迁故事。首先,构建了明清时期韩江流域生态环境变迁现象的解释模式,即“‘鸽变型’社会 ‘三利溪现象’”,借以阐释与探究明代以来韩江流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与思想文化三者之间具体的演绎形式、内容与三者关系生成模式;其次,抓住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以民生为中心,以韩江水利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论述明清时期韩江流域生态环境变迁的“综合因素”,提出并阐释中国历史上水利环境政治塑造现象;其三,解读明清时期韩江流域生态环境变迁现象,探究其“环境机制”;其四,关于1980年代以来韩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调查研究成果,以促进韩江流域环境综合治理。
-
中国历代官制兵制用语汉英对照大全孙修福 主编,孙雨露 副主编中国历代官制不同,出现了大量的官制、兵制用语,这些用语蕴含了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本书收录了中国历代官制、兵制用语万余条,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资料中的原汉英对照、中国近代海关档案资料的原汉英对照、外国汉学家所编词典、外国汉学家所著有关中国史的书籍及有关工具书等,进行汉英对照译介。资料来源有根据、有出处,既有权威性,又具有广泛性、知识性。本书内容丰富,涵盖了有关中国历代官场、职场和行政机构名词或名称的方方面面。目前这些历史官制、兵制用语已不再使用,且基本上无工具书可查,本书可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这个空缺,因此本书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出版价值。本书不仅对研究者了解中国历代官制、兵制大有帮助,而且对传承中华文化和跨文化交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远去的村庄贠国兵《远去的村庄》收录了作者贠国兵撰写的60多篇有关大美金华的文章。金华,古称婺州,浙江省地级市,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作者大学毕业就来到金华,23年来,他亲身参与并目睹了金华的巨大变迁,激发起他强烈的创作欲望。作者以自己的眼光和感触,合编成一张网,深情书写金华的昨天、今天、明天,挖掘金华的人文风光、乡风民俗、乡村振兴、新村建设,为我们揭开金华的神秘面纱,笔绘出一幅幅有滋有味有色的人间烟火图,生动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以及民众和乐求新的精神面貌与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