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机械制造基础实习
作者:杨明金,邱兵,胡旭 等 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2-01
ISBN:9787030428349
定价:¥3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机械制造基础实习/普通高等院校工程实践系列规划教材》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机械制造基本工艺知识、机器零件常用制造方法、加工设备及其操作方法。《机械制造基础实习/普通高等院校工程实践系列规划教材》分为3篇共12章,内容包括铸造、锻压、焊接、切削加工基础知识、钳工、车削加工、铣削加工、刨削加工、其他切削加工方法、数控加工、特种加工和现代制造管理。
《机械制造基础实习/普通高等院校工程实践系列规划教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叙述简练,图文并茂。在强化基本工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的培养。
《机械制造基础实习/普通高等院校工程实践系列规划教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叙述简练,图文并茂。在强化基本工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的培养。
作者简介
暂缺《机械制造基础实习》作者简介
目录
第一篇 低质林概述
1 低质林概念、成因及评判证券评判标准
1.1 低质林的概念
1.2 低质林的成因
1.2.1 自然因素
1.2.2 人为因素
1.3 低质林的影响
1.4 低质林评判标准
1.4.1 建立评判标准的意义
1.4.2 建立评判标准的原则
1.4.3 建立评判标准
1.5 低质林分类
1.5.1 按低质林起源分类
1.5.2 按低质林功能分类
1.5.3 按低质林主要影响因子分类
1.5.4 按低质林优势树种分类
2 低质林改造
2.1 低质林改造的意义
2.2 低质林改造的国内外现状
2.2.1 低质林改造的国外现状
2.2.2 低质林改造的国内现状
2.3 低质林改造存在的问题
2.4 低质林改造原则
2.5 低质林改造方法
2.5.1 低质林补植改造
2.5.2 低质林结构改造
2.5.3 低质林改造方式
2.6 低质林改造的效益
2.6.1 低质林改造的经济效益
2.6.2 低质林改造的生态效益
2.6.3 低质林改造的社会效益
2.7 低质林改造的后续经营
2.7.1 低质林的经营规划
2.7.2 林产品的持续生产
2.7.3 森林资源保护与监测
2.7.4 充分发挥森林的多重效益
第二篇 大兴安岭低质林结构与 功能调控优化技术研究
3 低质林改造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1 生物多样性
3.1.1 生物多样性概念的提出
3.1.2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3.1.3 生物多样性的层次与格局
3.1.4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1.5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2 森林生物多样性
3.2.1 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3.2.2 森林生物多样性评价
3.2.3 森林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3.2.4 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
3.3 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3.1 提高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3.3.2 加强立法、执法和保护区建设
3.3.3 发展速生丰产林缓解木材危机
3.3.4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3.4 森林经营对森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3.4.1 研究方法
3.4.2 皆伐与森林植物多样性
3.4.3 择伐与森林植物多样性
3.4.4 抚育间伐与森林植物多样性
3.5 改造方式对大兴安岭3种低质林分生物 多样性的影响
3.5.1 研究区概况
3.5.2 研究方法
3.5.2.2 样地调查
3.5.3 阔叶混交低质林物种多样性
3.5.4 蒙古栎低质林物种多样性
3.5.5 白桦低质林物种多样性
3.5.6 各试验区物种多样性主成分分析
4 低质林不同林分冠层研究
4.1 国内外冠层研究现状
4.1.1 树木冠层结构
4.1.2 冠层太阳辐射
4.1.3 光合有效辐射(PAR)与光合作用
4.1.4 叶面积指数
4.1.5 叶角
4.1.6 林隙分数
4.1.7 光环境指标
4.1.8 树木冠层特性指标相关性
4.2 冠层具体参数
4.3 大兴安岭低质林主要树种冠层分析
4.3.1 研究区概况
4.3.2 研究方法
4.3.3 林隙分数与开度
4.3.4 林隙分数与叶面积指数
4.3.5 林隙分数与总定点因子
4.3.6 叶面积指数与冠下总光合辐射
4.3.7 叶面积指数与总定点因子
4.3.8 3个树种的光获截能力比较
5 低质林改造对林地水源涵养的影响
5.1 森林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
5.1.1 林冠层对降雨的截留作用
5.1.2 林下灌草层对降雨的截留作用
5.1.3 枯枝落叶层对降雨的截留作用
5.1.4 林分截留量和地面净降水量的计算
5.1.4.2 地面净降水量
5.1.5 林地土壤的渗水、蓄水作用
5.2 低质林改造后水文生态功能
5.2.1 研究区概况
5.2.2 试验样地设置
5.2.3 土壤的采集与测定
5.2.4 枯落物的采集
5.2.5 林冠截留的测定
5.3 大兴安岭低质林改造后枯落物水文生态功能
5.3.1 白桦低质林枯落物层水文生态功能
5.3.1.3 带状、块状皆伐枯落物蓄积量比较
5.3.2 阔叶混交低质林枯落物层水文生态功能
5.3.3 白桦低质林枯落物层持水特性曲线
5.3.4 阔叶混交低质林枯落物层持水特性曲线
5.3.5 两种低质林分改造后枯落物水文生态功能
5.4 大兴安岭低质林改造后土壤水文生态功能
5.4.1 研究方法
5.4.2 白桦低质林土壤物理性质
5.4.3 阔叶混交低质林土壤层物理性质
5.5 大兴安岭低质林对降水的再分配
5.5.1 林外降雨量特征
5.5.2 林外降雨量与林冠截留量的特性曲线
5.5.3 林冠截留率的特征
6 低质林改造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6.1 林地土壤肥力的评价
6.1.1 林地土壤肥力指标
6.1.2 林地土壤肥力指标的量化表达
6.2 改造方式对大兴安岭低质林土壤理化 性质及重金属的影响
6.2.1 研究区概况
6.2.2 研究方法
6.2.3 土壤物理性质
6.2.4 土壤化学性质
6.2.5 土壤重金属
6.3 诱导改造对大兴安岭低质林土壤理化 性质的影响
6.3.1 研究方法
6.3.2 不同诱导改造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3.3 相关性分析
6.4 阔叶混交低质林诱导改造后土壤养分的 模糊综合评价
6.4.1 研究方法
6.4.2 土壤养分传统定量评价
6.4.3 土壤养分模糊综合评价
6.4.3.4 计算多指标模糊综合评价矩阵
6.5 蒙古栎低质林诱导改造后土壤养分的 灰色关联评价
6.5.1 研究方法
6.5.2 土壤养分传统定量评价
6.5.3 灰色关联分析评价
6.6 大兴安岭地区低质林改造后的土壤 理化性质分析
6.6.1 研究方法
6.6.2 不同改造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6.6.3 不同改造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6.6.4 相关性分析
6.7 不同改造低质林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
6.7.1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指标
6.7.2 改进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模型
6.7.3 不同改造方式低质林分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
7 低质林改造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7.1 土壤呼吸概述
7.1.1 土壤呼吸的概念
7.1.2 CO2在土壤中产生过程
7.1.3 土壤呼吸的影响因子
7.1.4 土壤呼吸对干扰的响应
7.2 大兴安岭3种林分夏季土壤呼吸的日变化
7.2.1 研究区概况
7.2.2 实验方法
7.2.3 土壤呼吸的日变化
7.2.4 土壤呼吸对土壤温度的敏感性
7.2.5 影响土壤呼吸的主要因素
7.3 诱导改造对大兴安岭阔叶混交低质 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7.3.1 研究区概况
7.3.2 实验方法
7.3.3 大兴安岭阔叶混交低质林改造后的土壤呼吸影响因子
7.4 诱导改造对大兴安岭白桦低质林土壤 呼吸的影响
7.4.1 实验设计与数据采集
7.4.2 大兴安岭白桦低质林改造后的土壤呼吸影响因子
7.5 大兴安岭地区低质林改造后土壤的碳通量
7.5.1 研究方法
7.5.2 同一改造目的树种土壤碳通量的差异
7.5.3 同一宽度效应带土壤碳通量的差异
7.5.4 土壤碳通量影响因子的相关性
8 大兴安岭低质林不同改造模式评价
8.1 大兴安岭白桦低质林不同改造模式综合评价
8.1.1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研究白桦低质林的土壤性质
8.1.2 大兴安岭白桦低质林枯落物持水性能分析
8.1.3 大兴安岭白桦低质林植被的多样性
8.1.4 综合评价白桦低质林不同模式改造效果
8.2 大兴安岭阔叶混交低质林不同改造模式 综合评价
8.2.1 研究方法
8.2.2 大兴安岭阔叶混交低质林不同改造模式评价指标
8.2.3 大兴安岭阔叶混交低质林改造模式综合分析
8.3 大兴安岭蒙古栎低质林不同改造模式综合评价
8.3.1 研究方法
8.3.2 大兴安岭蒙古砾低质林不同改造模式评价指标
8.3.3 大兴安岭蒙古砾低质林改造模式综合分析
第三篇 小兴安岭低质林结构与功能调控优化技术研究
9 小兴安岭低质林分划分
9.1 试 验 设 计
9.1.1 试验地概况
9.1.2 择伐实验设计
9.1.3 林窗实验设计
9.1.4 带状抚育实验设计
9.1.5 整地抚育实验设计
9.2 小兴安岭低质林林分评定
9.2.1 实验数据采集
9.2.2 实验数据分析
9.3 小兴安岭林区低质林类型界定
9.3.1 实验数据采集
9.3.2 实验数据分析
10 小兴安岭低质林改造对林地植被的影响
10.1 采伐作业方式对小兴安岭低质林生物 多样性的影响
10.1.1 研究方法
10.1.2 采伐作业方式对小兴安岭低质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0.1.3 林地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的主成分分析
10.2 整地作业方式对小兴安岭低质林生物 多样性的影响
10.2.1 研究方法
10.2.2 采伐作业方式对小兴安岭低质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0.2.3 各试验区物种多样性恢复的主成分分析
10.3 改造方式对小兴安岭低质林苗木生长的影响
10.3.1 同一改造方式下不同林型林木的成活率和生长率
10.3.1.2 横山带不同树种的成活率及生长率
10.3.2 不同改造方式下各林型林木的成活率的和生长率
10.3.3 不同改造方式下各林型林木的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长量
11 小兴安岭低质林改造对水源涵养的影响
11.1 小兴安岭低质林林冠对降水截留量的影响
11.1.1 林外降雨量特征
11.1.2 林外总降雨量与林冠截留量的关系
11.1.3 林冠截留率的特征
11.2 小兴安岭低质林改造对枯落物的影响
11.2.1 实验方法
11.2.2 不同采伐方式的枯落物蓄积量及持水量
11.2.3 不同采伐方式的枯落物持水机理
12 小兴安岭低质林改造对林地土壤的影响
12.1 采伐方式对小兴安岭低质林土壤
1 低质林概念、成因及评判证券评判标准
1.1 低质林的概念
1.2 低质林的成因
1.2.1 自然因素
1.2.2 人为因素
1.3 低质林的影响
1.4 低质林评判标准
1.4.1 建立评判标准的意义
1.4.2 建立评判标准的原则
1.4.3 建立评判标准
1.5 低质林分类
1.5.1 按低质林起源分类
1.5.2 按低质林功能分类
1.5.3 按低质林主要影响因子分类
1.5.4 按低质林优势树种分类
2 低质林改造
2.1 低质林改造的意义
2.2 低质林改造的国内外现状
2.2.1 低质林改造的国外现状
2.2.2 低质林改造的国内现状
2.3 低质林改造存在的问题
2.4 低质林改造原则
2.5 低质林改造方法
2.5.1 低质林补植改造
2.5.2 低质林结构改造
2.5.3 低质林改造方式
2.6 低质林改造的效益
2.6.1 低质林改造的经济效益
2.6.2 低质林改造的生态效益
2.6.3 低质林改造的社会效益
2.7 低质林改造的后续经营
2.7.1 低质林的经营规划
2.7.2 林产品的持续生产
2.7.3 森林资源保护与监测
2.7.4 充分发挥森林的多重效益
第二篇 大兴安岭低质林结构与 功能调控优化技术研究
3 低质林改造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1 生物多样性
3.1.1 生物多样性概念的提出
3.1.2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3.1.3 生物多样性的层次与格局
3.1.4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1.5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2 森林生物多样性
3.2.1 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3.2.2 森林生物多样性评价
3.2.3 森林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3.2.4 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
3.3 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3.1 提高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3.3.2 加强立法、执法和保护区建设
3.3.3 发展速生丰产林缓解木材危机
3.3.4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3.4 森林经营对森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3.4.1 研究方法
3.4.2 皆伐与森林植物多样性
3.4.3 择伐与森林植物多样性
3.4.4 抚育间伐与森林植物多样性
3.5 改造方式对大兴安岭3种低质林分生物 多样性的影响
3.5.1 研究区概况
3.5.2 研究方法
3.5.2.2 样地调查
3.5.3 阔叶混交低质林物种多样性
3.5.4 蒙古栎低质林物种多样性
3.5.5 白桦低质林物种多样性
3.5.6 各试验区物种多样性主成分分析
4 低质林不同林分冠层研究
4.1 国内外冠层研究现状
4.1.1 树木冠层结构
4.1.2 冠层太阳辐射
4.1.3 光合有效辐射(PAR)与光合作用
4.1.4 叶面积指数
4.1.5 叶角
4.1.6 林隙分数
4.1.7 光环境指标
4.1.8 树木冠层特性指标相关性
4.2 冠层具体参数
4.3 大兴安岭低质林主要树种冠层分析
4.3.1 研究区概况
4.3.2 研究方法
4.3.3 林隙分数与开度
4.3.4 林隙分数与叶面积指数
4.3.5 林隙分数与总定点因子
4.3.6 叶面积指数与冠下总光合辐射
4.3.7 叶面积指数与总定点因子
4.3.8 3个树种的光获截能力比较
5 低质林改造对林地水源涵养的影响
5.1 森林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
5.1.1 林冠层对降雨的截留作用
5.1.2 林下灌草层对降雨的截留作用
5.1.3 枯枝落叶层对降雨的截留作用
5.1.4 林分截留量和地面净降水量的计算
5.1.4.2 地面净降水量
5.1.5 林地土壤的渗水、蓄水作用
5.2 低质林改造后水文生态功能
5.2.1 研究区概况
5.2.2 试验样地设置
5.2.3 土壤的采集与测定
5.2.4 枯落物的采集
5.2.5 林冠截留的测定
5.3 大兴安岭低质林改造后枯落物水文生态功能
5.3.1 白桦低质林枯落物层水文生态功能
5.3.1.3 带状、块状皆伐枯落物蓄积量比较
5.3.2 阔叶混交低质林枯落物层水文生态功能
5.3.3 白桦低质林枯落物层持水特性曲线
5.3.4 阔叶混交低质林枯落物层持水特性曲线
5.3.5 两种低质林分改造后枯落物水文生态功能
5.4 大兴安岭低质林改造后土壤水文生态功能
5.4.1 研究方法
5.4.2 白桦低质林土壤物理性质
5.4.3 阔叶混交低质林土壤层物理性质
5.5 大兴安岭低质林对降水的再分配
5.5.1 林外降雨量特征
5.5.2 林外降雨量与林冠截留量的特性曲线
5.5.3 林冠截留率的特征
6 低质林改造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6.1 林地土壤肥力的评价
6.1.1 林地土壤肥力指标
6.1.2 林地土壤肥力指标的量化表达
6.2 改造方式对大兴安岭低质林土壤理化 性质及重金属的影响
6.2.1 研究区概况
6.2.2 研究方法
6.2.3 土壤物理性质
6.2.4 土壤化学性质
6.2.5 土壤重金属
6.3 诱导改造对大兴安岭低质林土壤理化 性质的影响
6.3.1 研究方法
6.3.2 不同诱导改造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3.3 相关性分析
6.4 阔叶混交低质林诱导改造后土壤养分的 模糊综合评价
6.4.1 研究方法
6.4.2 土壤养分传统定量评价
6.4.3 土壤养分模糊综合评价
6.4.3.4 计算多指标模糊综合评价矩阵
6.5 蒙古栎低质林诱导改造后土壤养分的 灰色关联评价
6.5.1 研究方法
6.5.2 土壤养分传统定量评价
6.5.3 灰色关联分析评价
6.6 大兴安岭地区低质林改造后的土壤 理化性质分析
6.6.1 研究方法
6.6.2 不同改造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6.6.3 不同改造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6.6.4 相关性分析
6.7 不同改造低质林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
6.7.1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指标
6.7.2 改进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模型
6.7.3 不同改造方式低质林分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
7 低质林改造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7.1 土壤呼吸概述
7.1.1 土壤呼吸的概念
7.1.2 CO2在土壤中产生过程
7.1.3 土壤呼吸的影响因子
7.1.4 土壤呼吸对干扰的响应
7.2 大兴安岭3种林分夏季土壤呼吸的日变化
7.2.1 研究区概况
7.2.2 实验方法
7.2.3 土壤呼吸的日变化
7.2.4 土壤呼吸对土壤温度的敏感性
7.2.5 影响土壤呼吸的主要因素
7.3 诱导改造对大兴安岭阔叶混交低质 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7.3.1 研究区概况
7.3.2 实验方法
7.3.3 大兴安岭阔叶混交低质林改造后的土壤呼吸影响因子
7.4 诱导改造对大兴安岭白桦低质林土壤 呼吸的影响
7.4.1 实验设计与数据采集
7.4.2 大兴安岭白桦低质林改造后的土壤呼吸影响因子
7.5 大兴安岭地区低质林改造后土壤的碳通量
7.5.1 研究方法
7.5.2 同一改造目的树种土壤碳通量的差异
7.5.3 同一宽度效应带土壤碳通量的差异
7.5.4 土壤碳通量影响因子的相关性
8 大兴安岭低质林不同改造模式评价
8.1 大兴安岭白桦低质林不同改造模式综合评价
8.1.1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研究白桦低质林的土壤性质
8.1.2 大兴安岭白桦低质林枯落物持水性能分析
8.1.3 大兴安岭白桦低质林植被的多样性
8.1.4 综合评价白桦低质林不同模式改造效果
8.2 大兴安岭阔叶混交低质林不同改造模式 综合评价
8.2.1 研究方法
8.2.2 大兴安岭阔叶混交低质林不同改造模式评价指标
8.2.3 大兴安岭阔叶混交低质林改造模式综合分析
8.3 大兴安岭蒙古栎低质林不同改造模式综合评价
8.3.1 研究方法
8.3.2 大兴安岭蒙古砾低质林不同改造模式评价指标
8.3.3 大兴安岭蒙古砾低质林改造模式综合分析
第三篇 小兴安岭低质林结构与功能调控优化技术研究
9 小兴安岭低质林分划分
9.1 试 验 设 计
9.1.1 试验地概况
9.1.2 择伐实验设计
9.1.3 林窗实验设计
9.1.4 带状抚育实验设计
9.1.5 整地抚育实验设计
9.2 小兴安岭低质林林分评定
9.2.1 实验数据采集
9.2.2 实验数据分析
9.3 小兴安岭林区低质林类型界定
9.3.1 实验数据采集
9.3.2 实验数据分析
10 小兴安岭低质林改造对林地植被的影响
10.1 采伐作业方式对小兴安岭低质林生物 多样性的影响
10.1.1 研究方法
10.1.2 采伐作业方式对小兴安岭低质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0.1.3 林地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的主成分分析
10.2 整地作业方式对小兴安岭低质林生物 多样性的影响
10.2.1 研究方法
10.2.2 采伐作业方式对小兴安岭低质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0.2.3 各试验区物种多样性恢复的主成分分析
10.3 改造方式对小兴安岭低质林苗木生长的影响
10.3.1 同一改造方式下不同林型林木的成活率和生长率
10.3.1.2 横山带不同树种的成活率及生长率
10.3.2 不同改造方式下各林型林木的成活率的和生长率
10.3.3 不同改造方式下各林型林木的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长量
11 小兴安岭低质林改造对水源涵养的影响
11.1 小兴安岭低质林林冠对降水截留量的影响
11.1.1 林外降雨量特征
11.1.2 林外总降雨量与林冠截留量的关系
11.1.3 林冠截留率的特征
11.2 小兴安岭低质林改造对枯落物的影响
11.2.1 实验方法
11.2.2 不同采伐方式的枯落物蓄积量及持水量
11.2.3 不同采伐方式的枯落物持水机理
12 小兴安岭低质林改造对林地土壤的影响
12.1 采伐方式对小兴安岭低质林土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