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思想的碰撞:刘作翔法学演讲与对话选

思想的碰撞:刘作翔法学演讲与对话选

作者:刘作翔 著

出版社:方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5-01

ISBN:9787514412420

定价:¥8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思想的碰撞:刘作翔法学演讲与对话选》是一本以“演讲与对话”为内容的特色鲜明的思想交流与碰撞的著作。《思想的碰撞:刘作翔法学演讲与对话选》是刘作翔研究员继《我之法学观——刘作翔文章选》(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思想的碎片——刘作翔法学言论选》(中国法制拦版社2012年出版)、《思想的记录——刘作翔法学演讲选》(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之后出版的第四本法学学术文选著作,组成“刘作翔法学文选四部曲”。《思想的碰撞:刘作翔法学演讲与对话选》选择了九个演讲主题,并围绕着每一个演讲主题所展开的在40多所国内外大学法学院校与教师和学生的对话过程。这些对话是作者直接地同听讲者面对面进行交流的过程,也是展开充分的思想交流与碰撞的过程。读者从书中可以发现:围绕一个演讲主题在多所院校进行的对话中,听讲者提出的问题鲜有重复,作者认为,这是否从另一个视角证明了人的多元化存在以及人的思想多样性的客观属性。作者认为,世界的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思想的多样性等等,从最终意义上来自于人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存在。人本身就是多样化的产物。因此,附随于人的思想、情感、意志等等,也就展现出多元性和多样性,这也造就了大干世界的五彩缤纷和丰富多彩。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可能有很多类同性,但作为精神世界的人更多的可能是差异性、多样性和多元性。这种差异性、多样性和多元性既是产生文化冲突的重要的和主要的原因,同时也是解决文化冲突困境的文化宽容和文化包容一理论的人类学基础。
作者简介
刘作翔,法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教授,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环球法律评论》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级特殊学科“法社会学学科”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首席研究员。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副会长。获人事部“l996年度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1997年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七部委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1995/1996年度第一、二层次人选等称号。2004年被中组部确定为“中央联系专家”。2004年入选首批“当代中国法学名家”。从1985年至今,发表学术文章280余篇,有60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全文转载和转摘。出版个人学术著作8部,代表著作是《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出版),《权利冲突:案例、理论与解决机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出版),《我之法学观——刘作翔文章选》(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思想的碎片——刘作翔法学言论选》(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出版),《思想的记录——刘作翔法学演讲选》(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思想的碰撞——刘作翔法学演讲与对话选》(方志出版社2014年出版),《法治的路径——项目研究报告(2001—2006)》(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法理学视野中的司法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主编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材《法理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后论丛》第一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等,主编、参编其他著作、教材、辞书、论文集等110多部。获各级、各类学术奖30多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10多项。主要研究领域有法理学、法社会学、法律文化理论、民主法治理论、法学发展等。
目录
代序言法学家的责任
——“第二届陇籍法学家论坛”主题演讲.

演讲主题一
规范体系:一个新体系结构的思考
一 十八大关于政治建设和法治国家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
二 中国法律体系的概念、结构及其基本框架
三 重新认识法律体系的概念及其不足
四 “规范体系”概念提出的法律和理论根据
五 规范体系概念中的规范结构、规范类型及其新的位阶关系
六 法律对习惯和国家政策赋予一定的法律地位并不改变它们原有的性质
七 新规范类型的确立必须坚持国家法定的原则
八 “规范体系”中各规范类型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并列的,法律是最高端也是最重要的规范类型,其他规范类型起补充漏洞的作用,但并非不重要
九 “规范体系”与凯尔森规范理论的区别
关于“规范体系”的对话
2012年11月6日在同济大学法学院演讲的提问与回答
2012年11月7日在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演讲的提问与回答
2012年11月16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演讲的提问与回答
2012年11月23日在中山大学法学院演讲的提问与回答
2012年12月22日在西南政法大学法理学专业演讲的评议、提问与回答
2013年4月25日在郑州大学法学院法理学专业讲座的评议、提问与回答

演讲主题二
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权利冲突与权利平等
一 司法审判中和日常生活中的权利冲突诸类典型案例及其分析
二 权利冲突的几个理论问题
关于“权利冲突与权利平等问题”的对话
2004年11月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演讲的评议
2004年3月1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法理学论坛”演讲的评议、提问与回答
2005年9月22日在西南政法大学沙坪坝校区演讲的评议、提问与回答
2009年10月24日在甘肃政法学院演讲的提问与回答

演讲主题三
以案例形式呈现的权利冲突存在(实践)样态及其法律问题分析
一 权利冲突的研究意义、研究价值、研究现状
二 案例研究的作用及价值
三 以案例形式呈现的权利冲突存生(实践)样态及其法律问题分析
关于“权利冲突案例”的对话
2012年6月5日、12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演讲的提问与回答
2012年4月17日在西北政法大学法理学专业演讲的提问与回答
2013年4月21日在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演讲的提问与回答
2013年4月22日在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演讲的提问与回答

演讲主题四
权利冲突的多样化形态
一 权利冲突的多样化形态
二 各种不同性质的权利之规范来源
三 多样化的权利冲突社会解决机制
关于“权利冲突多样化形态”的对话
2013年10月9日在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演讲的提问与回答
2013年9月22日在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演讲的提问与回答
2013年10月12日在西北政法大学法理学专业演讲的提问与回答
2013年10月31日在韩国圆光大学法学院演讲的提问与回答

演讲主题五
权利相对性理论及其争论
一 为什么要研究权利相对性理论及其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二 法国法学家若斯兰的“权利相对性”理论及其“权利滥用”理论
三 言论自由是绝对权利吗?——约翰、威尔曼、沃尔德伦的不同观点
四 关于“绝对权利”的争论——格沃斯与列文森的观点
五 权利的限度理论
六 最后的评论
关于“权利相对性理论”的对话
2013年11月28日在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演讲的评议、提问与回答
2014年3月9日在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演讲的提问与回答

演讲主题六
传统的延续:习惯在现代中国法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习惯的历史价值和现代价值
二 《瑞士民法典》第一条的立法背景及其对世界其他民法的影响
三 习惯在中国立法和司法中的新发展
四 江苏省姜堰市人民法院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五 对于习惯问题的思考
六 习惯的未来命运
关于“习惯的地位和作用”的对话
2012年12月24日在云南大学法学院演讲的提问与回答
2010年12月21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论坛”演讲的提问与回答
2008年11月19日在南京大学法学院演讲的提问与回答
2008年11月20日在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演讲的提问与回答
2010年5月15日在香港中文大学法律学院演讲的提问与回答
2011年3月11日在西北政法大学演讲的提问与回答

演讲主题七
中国司法地方保护主义批判
一 司法独立的国际标准和中国宪法、法律对司法独立原则的确认和规定
二 中国司法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
三 中国司法地方保护主义的具体表现
四 中国司法地方保护主义的危害
五 克服中国司法权地方化的主要思路
关于“司法改革”的对话
2005年5月13日在厦门大学法学院演讲的提问与回答
2005年10月14日在西南政法大学演讲的提问与回答
2010年5月10日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演讲的提问与回答
2010年6月24日在挪威人权中心演讲的提问与回答
2011年6月3日在西北政法大学法理学专业演讲的提问与回答

演讲主题八
现代法律观念与法治国家建设
一 中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战略重点应转移到法律实施的广阔领域
二 当前中国法律实施的最大障碍是规则意识的缺乏
三 在法律实施中,培养公民的现代法律观念是关键
关于“法治国家建设”的对话
2010年11月2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廊坊教学基地演讲的评议、提问与回答
2010年11月19日在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演讲的提问与回答
2010年12月17日在珠海市法学会演讲的提问与回答
2011年4月20日在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演讲的提问与回答
2011年5月16日在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演讲的提问与回答
2012年9月26日在甘肃政法学院演讲的提问与回答
2012年9月29日在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演讲的评议、提问与回答
2012年11月22日在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演讲的提问与回答

演讲主题九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法理学问题
一 法理学热点问题
二 关于法律全球化命题
三 纠纷解决方式
四 如何判断立法状况
五 实证研究——法学研究的转向
六 新类型案件
关于“中国法理学问题”的对话
2005年12月19日在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演讲的提问与回答
2012年12月3日在台湾世新大学法学院的演讲与评议

附录一
《当代中国法学名家》一书中的“刘作翔”介绍

附录二
刘作翔教授作品目录(1985~2014.5)
后记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求知与求真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