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人居环境的地理学研究:从实证主义到人本主义
作者:李雪铭,李欢欢,李建宏,张英佳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5-01
ISBN:9787030439253
定价:¥12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人居环境的地理学研究:从实证主义到人本主义》系统地阐述了地理学视角的人居环境, 分别梳理了实证主义地理学以及人本主义地理学的人居环境研究, 并以大连市为例, 剖析了人居环境游憩系统的认知?意识?能动和创造四阶段的地方感, 提示了人居环境的意象解构?自明性以及人居环境意象的媒介化生存———人居拟态环境,最后探索了人居环境空间归属感等的非物质化空间?
作者简介
暂缺《人居环境的地理学研究:从实证主义到人本主义》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1地理学与人居环境1
1.1地理学视角的人居环境1
1.1.1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人居环境1
1.1.2地理学与人居环境科学的关系2
1.1.3地理学与人居环境科学的结点2
1.1.4地理学在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中的作用3
1.2人居环境的地理尺度研究4
1.2.1人居环境的地理尺度划分5
1.2.2行政地理尺度人居环境研究7
1.2.3地理网格尺度人居环境研究11
1.3自然地理学的文化转向12
1.3.1自然地理学文化转向的研究背景12
1.3.2自然地理学文化转向的研究线索14
1.3.3文化自然地理学日趋“整体论”的研究视角———人居环境15
1.3.4自然地理学文化转向的研究课题15
1.4人居环境的心理认知17
1.4.1人居环境的动态性及其广义内涵18
1.4.2人居环境的人学背景18
1.4.3公众对人居环境概念的解读19
1.4.4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建设22
1.4.5人居环境心理认知的特征23
1.5地理学开展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未来展望23
2实证主义下的人居环境研究26
2.1实证主义与人居环境学科26
2.1.1实证主义26
2.1.2人居环境学科28
2.2实证主义研究人居环境的领域30
人居环境的地理学研究———从实证主义到人本主义
2.2.1成功的领域介绍30
2.2.2实证主义对人居环境中“人”的研究33
2.3人居环境实证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方法34
2.3.1主要理论介绍34
2.3.2方法模型35
2.4小结与展望38
2.4.1实证主义研究人居环境的优缺点38
2.4.2实证主义研究人居环境展望38
3人本主义地理学与人居环境研究40
3.1实证主义批判中形成的人本主义地理学40
3.2人本主义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研究成果43
3.3人居环境科学的“以人为本”思想形成与发展48
3.4城市发展理论的“以人为本”思想形成与发展49
3.5人居环境学科体系中“空间”?“地方”的反思50
3.6人居环境的人本主义地理学应用研究52
4人居环境的人文关怀:城市游憩55
4.1城市的游憩功能与人居环境55
4.2城市游憩系统的组成56
4.3游憩系统的感知过程58
4.4游憩系统认知阶段的“空间感知”?“地方感知”62
4.5游憩系统意识阶段的“地方感”65
4.6游憩系统能动性阶段的“改造”?“适应”?“逃避”66
4.7游憩系统创造性阶段的“规划”?“管理”?“文化”68
5城市游憩系统地方感的形成过程73
5.1基于地方感理论的城市游憩感知网络模式73
5.2基于人类认知过程的地方感形成和演变框架75
5.3游憩系统认知过程的地方感研究78
5.3.1游憩地方感的地方认知和空间交互研究框架78
5.3.2游憩地方感认知的研究群体划分78
5.3.3游憩地方感认知研究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79
5.3.4智能信息和通信技术在认知研究中的应用探索82
5.3.5直接的地方认知结果分析85
5.3.6间接的地方认知结果分析88
5.4游憩系统意识阶段的地方感研究90
5.4.1地方认同的过程研究方法91
5.4.2地方依赖的过程研究方法92
5.4.3地方依恋的两个维度:认同和依赖93
5.4.4地方抵触以及反感的过程研究方法94
5.4.5地方厌恶的过程研究探索95
5.5游憩系统能动性阶段的地方感研究96
5.5.1地方依恋的强化和扩展推广96
5.5.2地方厌恶的适应?转变和改造97
5.6游憩系统创造性阶段的地方感研究98
5.7游憩系统地方感形成阶段小结99
6城市人居环境意象概论100
6.1“意象”的相关研究100
6.1.1环境意象100
6.1.2城市意象101
6.1.3空间意象101
6.2人居环境意象解读102
6.2.1人居环境意象的基本内涵102
6.2.2人居环境意象的“生存观”103
6.3人居环境意象主要研究方法103
7城市人居环境意象的解构106
7.1空间范围解构106
7.2意象要素解构109
7.3意象时间序列解构109
7.4基于意象主体属性解构110
7.5意象在人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114
7.5.1意象在人居环境设计中的兴起114
7.5.2意象在人居环境设计中的价值114
7.5.3城市人居环境中意象细节的表达115
7.5.4居住意象细节表达案例———以旧金山唐人街为例115
7.6人居环境的意象化建设模式探讨118
8意象解构的案例研究———以大连市为例121
8.1人居环境意象空间范围层次解构分析121
8.1.1大连市人居环境意象空间范围层次判定121
8.1.2大连市人居环境感觉品质分析122
8.1.3结论与建议125
8.2人居环境意象要素解构127
8.2.1大连市人居环境意象物质要素解构127
8.2.2大连市人居环境意象非物质要素解构129
9人居环境自明性研究133
9.1关于自明性的理论探讨133
9.1.1不同学科领域对自明性的探讨133
9.1.2林奇关于自明性的论述134
9.1.3诺伯舒兹的场所理论134
9.2意象与自明性的关系135
9.3城市人居环境自明性的内涵及影响因子136
9.3.1城市人居环境自明性的内涵136
9.3.2城市人居环境自明性的影响因子136
9.4大连市城市人居环境景观自明性影响因子研究137
9.5大连市人居环境景观偏好分析141
9.5.1景观散点图分析142
9.5.2市民偏好图144
10人居环境意象的网络化研究146
10.1人居环境网络结构147
10.1.1人居实践环境147
10.1.2人居意象环境148
10.1.3人居实践———新陈代谢148
10.2人居环境网络功能149
10.2.1促进人居环境改善149
10.2.2缩小人居环境差异150
10.2.3丰富人居环境景观150
10.3人居环境网络元素的确定150
10.3.1人居环境网络的形态学识别151
10.3.2人居环境网络元素的生理学指标检验155
11人居拟态环境研究160
11.1拟态环境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60
11.1.1拟态环境的概念161
11.1.2拟态环境的构成161
11.1.3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关系163
11.1.4主观环境的作用164
11.1.5拟态环境研究展望165
11.2人居拟态环境的形成166
11.2.1人居拟态环境形成的关键———心理环境166
11.2.2人居拟态环境形成的主体———传播者和受众168
11.3人居拟态环境的构成169
11.4城市人居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170
11.5人居拟态环境中的失真现象与整体优化171
11.6人居拟态环境的心理学研究171
11.6.1拟态环境的心理学研究综述172
11.6.2拟态环境信息呈现方式和数量对现实环境辨认的影响173
11.6.3拟态环境信息对居住意向的影响———城市人居环境的眼动证据183
12人居拟态环境空间格局的案例研究193
12.1研究对象及指标体系193
12.1.1研究对象193
12.1.2研究区域及研究数据195
12.1.3大连市城市人居拟态环境指标体系原则195
12.1.4指标体系196
12.2大连市人居拟态环境各要素特征198
12.2.1人居拟态环境建筑特征198
12.2.2人居拟态环境区域特征202
12.2.3人居拟态环境文化特征203
12.3大连市人居拟态环境空间格局205
12.3.1大连市人居拟态环境空间格局现状205
12.3.2大连市人居拟态环境空间格局特征207
12.3.3大连市人居拟态环境空间格局形成机制208
12.4结论与讨论209
13人居环境空间的非物质化210
13.1空间认知210
13.2空间比喻212
13.3空间想象213
13.4人居环境的场所精神214
13.4.1人居环境的场所及其形成215
13.4.2人居环境场所精神解读217
13.4.3人居环境场所精神的营造218
13.5地方—人居环境的社会构造220
13.5.1地方与空间的差异220
13.5.2地方的社会结构221
13.5.3地方—人居环境的社会构造222
13.5.4人居环境的时空相关性223
13.6人9境居环境归属感224
13.6.1人类与居住环境情感研究224
13.6.2人居环境归属感的内涵226
13.6.3人居环境归属感的空间尺度230
参考文献235__
1地理学与人居环境1
1.1地理学视角的人居环境1
1.1.1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人居环境1
1.1.2地理学与人居环境科学的关系2
1.1.3地理学与人居环境科学的结点2
1.1.4地理学在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中的作用3
1.2人居环境的地理尺度研究4
1.2.1人居环境的地理尺度划分5
1.2.2行政地理尺度人居环境研究7
1.2.3地理网格尺度人居环境研究11
1.3自然地理学的文化转向12
1.3.1自然地理学文化转向的研究背景12
1.3.2自然地理学文化转向的研究线索14
1.3.3文化自然地理学日趋“整体论”的研究视角———人居环境15
1.3.4自然地理学文化转向的研究课题15
1.4人居环境的心理认知17
1.4.1人居环境的动态性及其广义内涵18
1.4.2人居环境的人学背景18
1.4.3公众对人居环境概念的解读19
1.4.4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建设22
1.4.5人居环境心理认知的特征23
1.5地理学开展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未来展望23
2实证主义下的人居环境研究26
2.1实证主义与人居环境学科26
2.1.1实证主义26
2.1.2人居环境学科28
2.2实证主义研究人居环境的领域30
人居环境的地理学研究———从实证主义到人本主义
2.2.1成功的领域介绍30
2.2.2实证主义对人居环境中“人”的研究33
2.3人居环境实证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方法34
2.3.1主要理论介绍34
2.3.2方法模型35
2.4小结与展望38
2.4.1实证主义研究人居环境的优缺点38
2.4.2实证主义研究人居环境展望38
3人本主义地理学与人居环境研究40
3.1实证主义批判中形成的人本主义地理学40
3.2人本主义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研究成果43
3.3人居环境科学的“以人为本”思想形成与发展48
3.4城市发展理论的“以人为本”思想形成与发展49
3.5人居环境学科体系中“空间”?“地方”的反思50
3.6人居环境的人本主义地理学应用研究52
4人居环境的人文关怀:城市游憩55
4.1城市的游憩功能与人居环境55
4.2城市游憩系统的组成56
4.3游憩系统的感知过程58
4.4游憩系统认知阶段的“空间感知”?“地方感知”62
4.5游憩系统意识阶段的“地方感”65
4.6游憩系统能动性阶段的“改造”?“适应”?“逃避”66
4.7游憩系统创造性阶段的“规划”?“管理”?“文化”68
5城市游憩系统地方感的形成过程73
5.1基于地方感理论的城市游憩感知网络模式73
5.2基于人类认知过程的地方感形成和演变框架75
5.3游憩系统认知过程的地方感研究78
5.3.1游憩地方感的地方认知和空间交互研究框架78
5.3.2游憩地方感认知的研究群体划分78
5.3.3游憩地方感认知研究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79
5.3.4智能信息和通信技术在认知研究中的应用探索82
5.3.5直接的地方认知结果分析85
5.3.6间接的地方认知结果分析88
5.4游憩系统意识阶段的地方感研究90
5.4.1地方认同的过程研究方法91
5.4.2地方依赖的过程研究方法92
5.4.3地方依恋的两个维度:认同和依赖93
5.4.4地方抵触以及反感的过程研究方法94
5.4.5地方厌恶的过程研究探索95
5.5游憩系统能动性阶段的地方感研究96
5.5.1地方依恋的强化和扩展推广96
5.5.2地方厌恶的适应?转变和改造97
5.6游憩系统创造性阶段的地方感研究98
5.7游憩系统地方感形成阶段小结99
6城市人居环境意象概论100
6.1“意象”的相关研究100
6.1.1环境意象100
6.1.2城市意象101
6.1.3空间意象101
6.2人居环境意象解读102
6.2.1人居环境意象的基本内涵102
6.2.2人居环境意象的“生存观”103
6.3人居环境意象主要研究方法103
7城市人居环境意象的解构106
7.1空间范围解构106
7.2意象要素解构109
7.3意象时间序列解构109
7.4基于意象主体属性解构110
7.5意象在人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114
7.5.1意象在人居环境设计中的兴起114
7.5.2意象在人居环境设计中的价值114
7.5.3城市人居环境中意象细节的表达115
7.5.4居住意象细节表达案例———以旧金山唐人街为例115
7.6人居环境的意象化建设模式探讨118
8意象解构的案例研究———以大连市为例121
8.1人居环境意象空间范围层次解构分析121
8.1.1大连市人居环境意象空间范围层次判定121
8.1.2大连市人居环境感觉品质分析122
8.1.3结论与建议125
8.2人居环境意象要素解构127
8.2.1大连市人居环境意象物质要素解构127
8.2.2大连市人居环境意象非物质要素解构129
9人居环境自明性研究133
9.1关于自明性的理论探讨133
9.1.1不同学科领域对自明性的探讨133
9.1.2林奇关于自明性的论述134
9.1.3诺伯舒兹的场所理论134
9.2意象与自明性的关系135
9.3城市人居环境自明性的内涵及影响因子136
9.3.1城市人居环境自明性的内涵136
9.3.2城市人居环境自明性的影响因子136
9.4大连市城市人居环境景观自明性影响因子研究137
9.5大连市人居环境景观偏好分析141
9.5.1景观散点图分析142
9.5.2市民偏好图144
10人居环境意象的网络化研究146
10.1人居环境网络结构147
10.1.1人居实践环境147
10.1.2人居意象环境148
10.1.3人居实践———新陈代谢148
10.2人居环境网络功能149
10.2.1促进人居环境改善149
10.2.2缩小人居环境差异150
10.2.3丰富人居环境景观150
10.3人居环境网络元素的确定150
10.3.1人居环境网络的形态学识别151
10.3.2人居环境网络元素的生理学指标检验155
11人居拟态环境研究160
11.1拟态环境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60
11.1.1拟态环境的概念161
11.1.2拟态环境的构成161
11.1.3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关系163
11.1.4主观环境的作用164
11.1.5拟态环境研究展望165
11.2人居拟态环境的形成166
11.2.1人居拟态环境形成的关键———心理环境166
11.2.2人居拟态环境形成的主体———传播者和受众168
11.3人居拟态环境的构成169
11.4城市人居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170
11.5人居拟态环境中的失真现象与整体优化171
11.6人居拟态环境的心理学研究171
11.6.1拟态环境的心理学研究综述172
11.6.2拟态环境信息呈现方式和数量对现实环境辨认的影响173
11.6.3拟态环境信息对居住意向的影响———城市人居环境的眼动证据183
12人居拟态环境空间格局的案例研究193
12.1研究对象及指标体系193
12.1.1研究对象193
12.1.2研究区域及研究数据195
12.1.3大连市城市人居拟态环境指标体系原则195
12.1.4指标体系196
12.2大连市人居拟态环境各要素特征198
12.2.1人居拟态环境建筑特征198
12.2.2人居拟态环境区域特征202
12.2.3人居拟态环境文化特征203
12.3大连市人居拟态环境空间格局205
12.3.1大连市人居拟态环境空间格局现状205
12.3.2大连市人居拟态环境空间格局特征207
12.3.3大连市人居拟态环境空间格局形成机制208
12.4结论与讨论209
13人居环境空间的非物质化210
13.1空间认知210
13.2空间比喻212
13.3空间想象213
13.4人居环境的场所精神214
13.4.1人居环境的场所及其形成215
13.4.2人居环境场所精神解读217
13.4.3人居环境场所精神的营造218
13.5地方—人居环境的社会构造220
13.5.1地方与空间的差异220
13.5.2地方的社会结构221
13.5.3地方—人居环境的社会构造222
13.5.4人居环境的时空相关性223
13.6人9境居环境归属感224
13.6.1人类与居住环境情感研究224
13.6.2人居环境归属感的内涵226
13.6.3人居环境归属感的空间尺度230
参考文献235__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