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门史
-
土族史吕建福著编辑推荐:西北民族研究丛书。
-
壮族史张声震主编;覃彩銮编著本书阐述了壮族渊源,氏族部落时代,郡县划一时代-奴隶制形成与发展时期(秦至隋),资本主义列强入侵旧、新桂系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等七章内容。
-
中国中古社会史论毛汉光著内容提要:初版: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作者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理论,通过统计、比较以及详细的个案分析,对从汉末至唐亡的中古社会史进行综合分析。
-
商代审美意识研究朱志荣著本书主要研究中国商代的审美意识问题。商代是中国第一个有信史的时代,其文字和器皿的形态,都是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品,给我们留下了非常生动丰富的审美观念的记载。它们在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历史变迁中,无疑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尤其对后世审美意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如此,我们今天探本究源,研究商代人的审美意识,才是非常必要的。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早在旧石器时期,人们就开始打制具有实用价值的石器,并且逐步由粗到细,体现了追求美观的要求,进而用石器工具制作了人体的装饰用品、石雕和乐器等。经过若干年的积累和进化,到了商代,中国古人自发的审美意识已经越来越彰显了,并对三千多年来的中华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其间起着重要作用、对中国历代的审美意识产生重要影响的有两类:一是文字;二是各类器皿。后人正是通过这些文字和青铜器、陶器、玉器等各种器皿,窥测到中国商代祖先们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包括其中所蕴涵的审美意识。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外交制度研究陈雁著本书依据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府外交史料和相关文献,以外交制度为切入点,通过对该时期国民党中央决策机构、国民参政会、军事委员会、外交部、各种驻外机构、特别使团和元首外交等方面的研究,结合案例分析,论述战时中国政府外交的决策、监督和执行机制。书中吸收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学术界研究近代中国制度史和外交史的有关成果,并力图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行政学和国际关系学说的有关立论及其方法。作者认为战时中国外交制度的演进,其主流是趋向现代化、科学化,但有着深刻的“党国外交”的烙印,多变性、复杂性是战时中国外交制度的重要特点。
-
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刘登翰《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以文化为讨论对象,以关系为切入点,以闽台为中心来论析两岸关系。主要介绍了“闽台文化关系的历史渊源”,“移民与闽台社会的形成”,“移民与中华文化的闽台延播”,“闽台社会的文化景观”等九章内容。文化问题,尤其是闽台文化的渊源关系问题,大量地涉及移民历史和移民文化的播迁,其实质是个历史问题。而历史研究和文学研究不同,任何结论都不是推理而来的,只能建立在大量翔实的史料基础上,这就迫使我从头去学习历史——主要是闽台史。借助史学界研究的提示,再去梳理那些原始资料,从而形成自己对闽台文化关系的讨论框架。因此,《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在写作过程中,引用了史学界——主要是闽台史的许多研究成果,尤其是台湾史著名研究者陈碧笙、陈孔立、林仁川等诸位先生的著作,这是需要特别说明并深表感谢的。
-
卫拉特文化著卫拉特蒙古,在清代又称额鲁特蒙古或厄鲁特蒙古。明末清初,卫拉特有四部: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土尔扈特西迁后。原附属于杜尔伯特部的辉特部加入四部行列,又组成卫拉特四部。四部中准噶尔和杜尔伯特贵族姓绰罗斯,和硕特贵族姓博尔济吉忒,辉特部贵族姓伊克明安,土尔扈特贵族姓氏史书不载。卫拉特蒙古各部游牧于巴尔喀什湖的以东以南和湖的周围区域,崇德初年开始与清朝有贸易住来,清廷对于西北边陲的游牧部落是十分重视的。康熙年间噶尔丹入侵喀尔喀,深入内蒙古,兵锋遥指北京,造成对清廷的极大威胁,自康熙朝开始,采用武力征服和政治招降等手段,历经雍正一代,直至乾隆年间才得以征服卫拉特蒙古。
-
一个日本老兵对侵华战争的反思(日)河村太美雄著;屈连璧等译这本书写的不是故事,不是小说,也不完全是战场日记,而是一位有良知的日本老兵(陆军少尉)历时24年写成的关于侵华战争的自传体的回忆录。作者在书中既真实地回忆了他本人如何一心为天皇效忠,甘愿为天皇卖命,参加了侵华战争;又写了战后对战争的反省,对战争性质的剖析,从中得出所谓那场“圣战”是不折不扣的非人道的侵略战争的结论。作者经过战后多年的反思,感到在侵华战争时期自己是个盲目的“爱国”者。他接受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教训,出于热爱、关注日本的现在和将来,大声疾呼:中日应该永远友好下去,为共同繁荣而携手共进。作者通过本书生动翔实地把作者这一代人从诞生、成长到参战、战败投降为止的半个世纪切身经历的真实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本书第一编突出描写、批判了作者自幼所受的皇权军国主义教育,也反映了当时当地乡镇的风俗人情。第二编中,作者回忆、记忆了在中国作战的各种遭遇。第三编是“本土决战,走向故乡”。
-
庚子事变清宫档案汇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庚子事变清宫档案汇编》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有关庚子国耻最原始最直接的秘档总集的首次集中系统公布,翔实而系统地反映了八国联军悍然侵华的全部过程及清政府在八国联军枪口下的因应措施,以及战后清政府竭力搜罗以偿付庚子赔款的过程。《庚子事变清宫档案汇编(套装共18册)》共分四卷:(一)八国联军侵华卷。内容包括八国联军干预拳运,悍然侵华占领大沽炮台,攻陷天津、北京,侵扰河北,洗掠保定,攻占山西,争夺山海关,进逼山东以及洋兵撤后各地清查损毁及丢失物品的情况。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有八国联军入据紫禁城及清宫各处损毁、丢失物品的详细记录。(二)慈禧光绪西行卷。内容包括西逃准备,在京留守及随扈人员安排,西行途中驻跸地点,西逃期间日常生活及经费开销,护卫军调拨驻扎及军饷支出,从西安回銮的跸路修复、回銮时间的最后确定及迎驾事宜。(三)辛丑条约谈判卷。内容包括清政府请求停战,围绕惩处王公大臣、战争赔款以及禁购禁运军火年限等问题反复交涉谈判的全过程。(四)庚子赔款筹付卷。内容包括清政府筹措赔款割付各国的数额与经过,为支付赔款对海关税收及盐务厘课的摸底,筹议赔款准备事宜,赔款的方式,向各省指派的定额及分批汇解情况等。以往国内大多从义和团的视角来看待庚子事变,因而有关史料大多是围绕义和团而编辑整理的。《庚子事变清宫档案汇编》第一次从清政府的角度审视庚子事变,主要着力点在于清政府对八国联军侵华的应对措施,而不是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因而可与以往有关义和团的史料形成互补,从而利于研究者全面认识庚子事变。《庚子事变清宫档案汇编》以八册的篇幅(11-18)反映庚子赔款的筹付情况,是研究晚清经济、社会不可多得的史料,从中可以窥见庚子赔款的地区分配、由哪些款项组成、对各地乃至全国经济的影响等,亦可反映在赔款拨付过程中清政府与相关各国的矛盾与斗争。毋庸置疑,《庚子事变清宫档案汇编》的出版将推动晚清政治史、经济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
北伐战争史刘永利著本书的内容包括:北伐战争前的形势;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两湖战场;江西战场;福建战场;甘陕战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