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门史
-
味道的颗粒[爱尔兰] 凯特琳·彭齐穆格 著这是一本关于我们与香料的书,发现、制作、数千年的流传,过往的奇怪用途以及在现代厨房的使用建议。 每天都会用到的香料,似乎永远来自神秘之地。发生在香料之上的事情,有时令人捧腹,有时让人心碎。不过对于香料的使用,一定要认真对待,因为这攸关性命,比如吸血鬼来袭时,蒜或者芥菜籽要如何使用才保险。 本书来自一个与香料相伴三代的家庭,作者凯特琳·彭齐慕格分享了关于香料的经验、知识,以及对其的热爱。
-
燕赵文化研究河北大学文学院 著《燕赵文化研究》由河北大学文学院主办,设有域外博览、语言文化、思想之域、理论之维、莲池书苑、名家访谈、硕博论坛等栏目,重点刊登体现燕赵地域文化研究最新成果和反映燕赵传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的学术论文、报告、评论、随笔和访谈录等。
-
燕赵印象梁钊 著同属汉字文化圈的韩国是接受汉文化最早,应用汉文化最广的地区,目前存有大量有关燕赵纪事的典籍,本书对200余种韩国汉籍文献进行梳理,共整理相关纪事500余条,并考证纪事出处、纪事作者、纪事内容、纪事价值等。本书采取编年体例,按照作者出生年份进行编排,并以世纪别为章节基准,共分七部进行章节安排。辑考燕赵纪事有助于深入理解燕赵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发掘燕赵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
天工开物—中国大发明书系鹏宇 著汉字是中国人无与伦比的一大发明。从陶文、甲骨文、金文到汉隶、宋楷……汉字的创建和衍变,形音义之构成,都自成一格,与世界上其他文字迥然不同。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其强大的文化影响、独特的构形体系以及无与伦比的书法审美内涵,凝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当之无愧的瑰宝,足已列为中国最重要的发明。本书从原创性、重要性、历史发展性等各个方面来叙述文字的发生、发展问题。
-
扬州印记主编,王克胜 著这是一本讲述大运河沿线最主要城市扬州与运河相关的地名文化和历史发展的人文读物,包括“河湖溯源”“坎闸写真”“津渡纪事”“城镇简史”“街巷寻踪”“建筑留影”等六大章,涵盖与千年大运河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200个地名以及蕴含其间的史实、掌故、异闻、传说、故事于一体。该书不仅为研究和解读运河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参考,更为讲好运河故事、扬州故事做了最好的代言。总之,这是一本史料性、文学性、故事性、可读性有机结合以宣传扬州运河文化的普及性读物。
-
中国文化之根 先秦七子对中国文化的奠基杨泽波 著受独特文化土壤的影响,中国文化有着鲜明的特殊性。先秦诸子就是在这片土壤上生长绽放的艳丽花蕾,其思想的展开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走向。要了解中国文化,必先了解先秦诸子。本书根据复旦大学深受欢迎的“先秦诸子”课程的录音整理而成,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孔子、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的思想。所述内容与学界通行理解多有不同,有很强的个人特色。阅读本书对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性质,做一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中国人,大有裨益。
-
中华文化为什么兴刘水静 著文化复兴既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亦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前提。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时代中华文化赖以繁荣兴盛的原因、基础、条件、保障究竟有哪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荡下,推动中华文化实现繁荣兴盛为何必要,何以可能,缘何而行?本书即围绕“中华文化为什么兴”这一主题,从理论、历史与实践的多重维度进行分析探讨,以助益于我们对这一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理解,助益于新时代的文化强国建设,助益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日本茶道一千年周朝晖 著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唐宋时期的寺庙禅院。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奈良、平安时代,茶叶经由遣唐使和留学僧传入日本,有宋一代,高度美学化的饮茶风习再由渡宋僧带回日本并被全面吸收改造,成为一种超越茶的植物学、农艺学、饮食学领域,进入一种形而上的“道”的层面,不仅是一种追求“和敬清寂”的灵修仪典,也是一门融建筑、造园、书画、插花、饮馔、陶艺为一炉,融日常生活与审美体验为一体的艺术宗教——日本茶道。 茶道是具日本风情的文化符号,也是日本的国粹之一。一千多年以来,没有一种外来文化能像茶一样全方位影响日本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茶道是一大综合艺术,也是理解日本文化的最佳切入口。本书从中国茶东传日本的平安时代(794—1192)到日本茶道走向世界的明治时代(1868—1912)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对它的发展和嬗变进行追根溯源的求索,从大都僧永忠、嵯峨天皇、荣西明庵、一休宗纯、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古田织部、小堀远州、片桐石州、千宗旦、隐元、卖茶翁、井伊直弼、山中箺篁,一直到冈仓天心,作者将这一个个日本茶道史上的艺术天才群像,从生平事迹到美学创造,一一展示于笔端。作者虽无意写作学术意义上的茶道文化,但一部有型有款,有历史真实和丰富细节的日本茶道文化发展史跃然纸上。
-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小说中的帝国叙事特征与记忆建构帅仪豪,李訸,赵坦,姜苓 著本书围绕帝国叙事和记忆两根主轴,选取英帝国中后期具有代表性的四位作家约瑟夫·康拉德、E.M.福斯特、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罗伯特·史蒂文森的作品分章进行论述。章节大致按照作品年代顺序排列,力求为读者展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文学领域帝国叙事的流变,以及这样的流变如何同文学外部英帝国的衰落暗合,又如何在记忆层面探讨了帝国人民的自我认知、帝国与殖民地的二元对立、集体记忆与个人记忆之争、帝国末期的现代景观等复杂议题。
-
美国犹太知识分子现代性批判郝娟,余佳,周子雅,张黎黎 著本书是从犹太身份与知识分子美学思想之形成这二者间的关系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思想界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危机的应对的。围绕着审美救赎这一观念探索了20世纪中期的几位美国犹太知识分子对西方人的未来生存“应当”如何的构想。面对传统价值的衰落,美国知识分子不约而同地走向了人的内在性的领域,即在一种封闭的内在性中所实践的道德化的生存,而犹太知识分子的这一倾向则更为突出。除了本书所研究的几位理论家,同为犹太人的著名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也积极主张通过阅读文学,尤其是阅读西方正典来实现一种具有道德性的内在生活,而另一位犹太批评家安·兰德则更为明确地提倡通过阅读经典的浪漫主义小说来进行从孩童迈向成人的道德引导,她认为,道德目标的确定性和坚定性不仅是衡量浪漫主义小说人物优劣的标准,也是衡量人的现世生存之价值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