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门史
-
岭南学术思想岭南学术思想本书为“岭南文化读本”之一,粗略地展示了近两千年来岭南文明由初肇、光大到近代转型的历程,可算是一本前现代的岭南思想小史。岭南先哲济济,当然不止所列举的这些人物,本书只能以思想之原创性和文化之影响力为标准,简择其荦荦大端。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文明肇启:汉唐的岭南思想 第二章赓续承启:宋代的岭南思想 第三章大放异彩:明代的岭南思想 第四章变奏启蒙:清末民初的岭南思想 本书由广东高校年轻学者编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了解岭南学术思想的quanwei读本。
-
岭南民俗与技艺蒋明智 著民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一般性的民俗读物不同,《岭南民俗与技艺》选取较有代表性的民俗个案,予以追根溯源,质疑问难,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例如,《东莞除夕“卖懒”习俗》一文,透过“卖懒”现象,看到了它与历史上卖冷习俗的联系,及其对火、对生命、对春天的崇敬和向往;又如《佛山醒狮》一文,对醒狮的起源提出了新说,认为,岭南盛行的迎神赛会是佛山醒狮源远流长的深厚文化土壤;是明代社会和佛山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具体兴起于明前期的正统年间,至成化末年,舞狮已波及雷州半岛和整个海南地区。 该书对那些有较广地域共享的民俗文化,能悉心辨其源流,理其脉络,正本清源,还其本来面目。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掘尾龙拜山》传说出自广西。《“掘尾龙拜山”传说》针对此说,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在岭南广为流传的《掘尾龙拜山》传说,其雏形可追溯到南朝刘宋年间( 420 - 479 ) ;沈怀远《南越志》中的《端溪龙母》,它zui早产生于广东的德庆。又如《刘三姐传说》一文,对刘三姐的故里做出了新的探索,认为,广西的刘三姐实来源于广东的刘三妹传说,它们都是客家人的智慧创造,后来随着客家人的迁徙,逐渐由广东传入广西的。 民俗文化是活的生活传统,它代代相传,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本书难能可贵的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发掘出岭南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例如《龙母传说与粤港澳文化认同》认为龙母传说与龙母信仰紧密相连,在粤港澳有着深广的群众基础,其信仰经历了由图腾崇拜向水神崇拜和祖先崇拜发展的历程,而其信仰的基点则是祖先崇拜和寻根意识,因而龙母传说及其信仰对粤港澳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凝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粤港澳的土地神信仰》认为,土地崇拜起初源于对于土地纯物质形式的崇拜,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发展为具有特殊意义的人格神,具有保境安民、延续子嗣、安养送归等神职人物,在神仙体系中神格虽低,却与群众生活联系zui为广泛,其职能也因而不断泛化扩大。粤港澳湾区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土地崇拜系统与土地信仰,其中以澳门zui为突出。对湾区内土地信仰的挖掘与发现有利于寻找粤港澳共同的文化心理符号,民俗意义上的认同有助于形成湾区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对粤港澳大湾区整体文化构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非遗与粤港澳文化认同”前沿掠影》更是抓住了粤港澳大湾区这个热点,把人们知之不多的香港、澳门的非遗(民俗)传承和保护动态,介绍给读者,提供了一扇了解和打开粤港澳非遗(民俗)文化宝库的窗口。 对传统技艺民俗的生产性保护,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本书选取潮州木雕、肇庆端砚和广州早茶等作为推介的重点。从中可看到岭南工艺的精湛和生活的精致,也可领略到岭南人热爱生活,注重实用,追求完美等美好性格。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共分为十五章:
-
岭南文学艺术董上德 著本书为“岭南文化读本”之一种,详细叙述了岭南文学的发展历程、重要流派代表人物的成就及影响,重点介绍了岭南诗歌、散文、小说、戏曲、音乐、舞蹈、书画的重要流派和人物、岭南地域特色与创新等。本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岭南诗歌(上):唐宋元明时期第二章岭南诗歌(下):清朝及近代第三章岭南散文第四章岭南小说第五章岭南戏曲第六章岭南音乐舞蹈第七章岭南书画 本书由广东高校学者编著,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是了解岭南文学艺术的quanwei读本。
-
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 等 著本书根据中、韩、日三国专家、学者在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第六次国际学会研讨会上的发言及展示海报整理、汇集而成,全书聚焦于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内容涉及文物保护理念与方法、文物保护修复实践、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在当今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应用经验等,对于东亚各国尤其是中国的文物保护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
漓江两岸的流年碎影凌世君 著桂林幸有山为座标,我们可以通过老照片去对应方位,还原已经消逝的旧时空。可是,老照片只给了我们空间感,却无法叙述隐藏在旧时空中的老故事。比如,世人熟悉“桂林山水甲天下”,却不知 “桂林的木屋尤其为天下第yi”。桂林旅游之发达,旅行杂志,早有办刊。桂林的渔船、浮桥、十字街、腊味店……该书作者凌世君,多年潜心于对桂林老照片后面故事的调查、钩沉,又用充满诗意美感的文笔将这些故事展现开来,使老照片变得充实有趣而鲜活。时间成全故事,200余张老照片,还原了一座城市的旧时风貌。
-
中华图像文化史·岩画卷陈兆复,邢琏 著岩画,是人类早期以图像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是人类古老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文化的基因。重新去找回它,就是重新找回我们人类历史的足迹、人类文化的滥觞、图像文本历史的源泉。岩画展现出了人类起源时的思维方式、观察方法以及交流样式,它生生不息,烙印永存。所以对岩画的研究,也是对人类早期图像文化研究的一个肇端。在“中华图像文化史”系列丛书中的这部《岩画卷》(下),则主要是对西藏自治区岩画、中原地区岩画、西南地区岩画、东南沿海地区岩画进行了梳理和阐述,尤其在全书的最后对岩画图像的现代魅力进行了展开论述,认为岩画早已时空、地域、国界,成为整个人类文化的基因。
-
中国文化史吕思勉 著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的《中国文化史》原是他在江苏泰州中学讲课时的讲义。全书以寥寥数语勾勒出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言简意赅,内涵深远,既可供对相关专题有兴趣的读者作为普及读物,也可当作有志于深入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大、中学生的入门教材。《中国文化史(大字版)》由“中国文化史六讲”和“中国文化史”两部分组成。其中“中国文化史”部分是由吕思勉先生的弟子,著名的唐史专家黄永年先生笔述而成,经中华书局授权。
-
中原古代文明研究袁广阔 著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文物考古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考古发现与文献传说相互印证的案例越来越多,在此基础上的古代文明研究也逐渐有了更多的理论支持。20世纪以来,中原以殷墟、二里头、郑州商城等为代表的重要遗址的发现与研究,使得晚商的历史成为信史,二里头文化为夏文化的观点成为学界共识。本书作者以三十余年来发掘的第一手考古资料为基础,系统梳理了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以及夏商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演变格局,深入剖析了黄河流域各文化系统的互动与交流,探讨了中原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原古代文明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
-
中华图像文化史·岩画卷陈兆复,邢琏 著岩画,是人类早期以图像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是人类古老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文化的基因。重新去找回它,就是重新找回我们人类历史的足迹、人类文化的滥觞、图像文本历史的源泉。岩画展现出了人类起源时的思维方式、观察方法以及交流样式,它生生不息,烙印永存。所以对岩画的研究,也是对人类早期图像文化研究的一个肇端。在“中华图像文化史”系列丛书中的这部《岩画卷》(上)中,作者首先对岩画的诞生、中国岩画概况、中国岩画的图像学研究进行了概括式的论述,使读者对岩画产生了一个全面的、宏观的、初步的了解,其后则有重点、分区域阐述了内蒙古自治区岩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岩画、宁夏甘肃青海岩画,充分体现了早期先民通过图像形式进行的视觉表达,从而让读者体会到它与当代以图像获取和传播的方式有相同的原则和范式,最终让读者意识到岩画早已时空、地域、国界,成为整个人类文化的基因。
-
西方文化史沈之兴 著西方文化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整合,西方文化既表现出一致性,又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彩性。本书共四编十四章,纵向阐述了西方古代文化、中世纪时期的文化、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从古希腊文化讲起,涉及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中世纪的宗教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化、工业社会时期的文化,以及科学技术革命时期的文化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