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门史
-
12世纪文艺复兴[美] 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 著,夏继果 译12世纪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时代。罗马式艺术登峰造极,哥特式艺术萌芽初露,方言文学蓬勃兴起,拉丁经典著作、拉丁诗歌和罗马法复兴,吸收了阿拉伯因素的希腊科学与希腊哲学复苏,第一批欧洲大学创立。本书重点关注12世纪的拉丁古典著作及其影响、新法学和更为多样化的历史编纂、来自希腊人和阿拉伯人的新知识及其对西方科学和哲学的影响,以及学术研究的新机构的兴起。我们发现,中世纪并非如想象中的那样黑暗与静止,中世纪展示着生命、色彩和变化,对知识和美好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在艺术、文学和社会组织方面的创造性成就。
-
启蒙·生意·政治邱雪松 著作为民国五大出版社之一的开明书店,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在新文学出版、古籍整理、中小学教科书以及青少年读物等领域贡献巨大,因其作风严正,旨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倡导新式思想和生活潮流,扶植新生作家,逐渐赢得了出版界和读者的广泛好评。 《启蒙·生意·政治:开明书店史论(1926—1953)》聚焦开明书店,充分利用各地档案馆、各出版社所藏档案,当事人的日记、书信,报刊新闻时评,以及政府法令条文、开明人访谈等一手资料,采用叙事史的笔法,为我们再现了开明书店从1926年创办,到1953年与青年出版社合并而成为中国青年出版社的这一段历时二十七年的嬗变历程,为我们了解新中国出版体制的建立提供了细致而微的个案,“出版”本身丰富而复杂的历史面相也在其中得到清晰的呈现。
-
航路嘉语王雷华,马锐 著士嘉书院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航天大类培养单位之一,由北航建校元老、空气动力学学科奠基人陆士嘉先生的名字命名而来,旨在传承“空天报国、敢为人先”的北航精神。本书全面梳理了士嘉书院自2017年建院至今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包括“嘉言嘉语”“嘉有大事”“温暖嘉人”“居嘉生活”“嘉绩天下”五个板块,详细地记录了书院的建设及发展历程。该书为书院“十四五”规划发展及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参考,也有利于读者全方位了解士嘉书院。
-
漫长的革命[英] 雷蒙德·威廉斯 著,倪伟 译雷蒙德·威廉斯在本书中考察了近代英国的教育、识字(图书、新闻报刊)、“标准英语”的发展,英语作家、戏剧的社会历史进程,20世纪英国小说的形成,在这些考察的基础上,他发现一种文化的变革正在发生,并且与之前英国曾经经历过的民主革命与工业革命一样重要。以他的英国文化史研究为依据,雷蒙德·威廉斯提出了在长时段内存在着一种文化革命的理论。
-
晚期帝制中国的科举文化史[美] 艾尔曼 著通过对横跨元明清三代、千余种科举相关史料的研究分析,艾尔曼教授探讨了1315-1905年间作为晚期帝制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科举制度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多重面向。艾尔曼对科举制度的探讨修正了很多我们先前对于这一考试体系实际运作过程的看法,其中既有对科举作为政治和文化组织运作的分析,也有对科举在被现代改革者们无情废止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无法预料之社会后果的反思,同时深入解读了科举作为一套历时久远、运作成熟的制度的历史意义。
-
欧洲文明史【法】弗朗索瓦·基佐 著《欧洲文明史》共14讲。作者认为,文明由两大事实组成:一方面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发展。作者以简练的笔法精辟地概述了从公元5世纪直到法国革命前夕欧洲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它的特性;包括:罗马帝国覆亡时欧洲文明存在的诸种不同因素;10世纪蛮族入侵结束之后欧洲封建制度的开始;封建制度的性质及其对近代文明的影响;5至12世纪基督教教会的状况及其历史作用;自治市镇的兴起、其内部管理及对文明进程的影响包括十字军运动的起因、性质、后果;君主制的发展过程;欧洲建立政治体制的各种尝试;15世纪欧洲文明的特征;16世纪宗教改革的真实性质及其结果;英国革命的意义及其对文明进程的贡献;英国与大陆国家文明进程之异同;17、18世纪法国处于欧洲文明领先地位的重要启示意义。本书是了解和研究欧洲文明历史的重要参考书目。
-
我们怎么就成了美国人[法] 雷吉斯·德布雷 著,李焰 译什么叫文明?文明是如何诞生,又是如何衰亡的?欧洲文明的式微有助于我们回答这些像世界一样古老的问题。 从中情局到说唱音乐,从《纸牌屋》到《黑男爵》,法国著名学者雷吉斯·德布雷以诙谐幽默的方式,把我们的日常琐事与人类漫长的历史联系起来,揭示了美国文明对欧洲文化的渗透,悲哀地告诉大家“我们是怎么成为美国人的”。但古希腊的历史表明,如果一种文明足够强大,哪怕丢失政权,文化也不会灭亡。
-
文明的两端何怀宏 著本书核心要探讨的是文明的“前”、“后”两端:前端是指人类将要进入文明和进入之后一直到物质基础、政治秩序和精神文明的形态基本确立,即几大文明的根本价值观开始分流的一段时间;后端是指人类进入思想启蒙和工业文明以来的时代,尤其是进入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代。在文明开始的一端,先是追溯宇宙、地球、自然生命的演化,接着探讨人类和它们的关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初始动因,从物质文明到政治文明再到精神文明的基本过程,信仰和价值观在和政治的互动中所起的作用,等等。在现代的一端,则主要是反省文明所取得的成就,尤其是近代以来的成败,认识现代文明的性质和特点,注意价值的转换和趋同,观察它的推进者和抵制者,思考它遇到的挑战和危机,预测它可能的走向。 同时,本书也会注意两端之间的联系和对照,尤其是物质层面对人的精神信仰和文化的基础性影响,以及不同价值观对各种文明的引导及其在全球的汇合与撞击。揆诸西方学者的文明史著作,从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到汤因比的文明史研究,虽然都是观察与思考并重,但对中华文明却不易有深刻的亲身体验;而中国学者的中华文明史著作,则往往局限于自身,且反省和危机意识不足。 因此,本书在文明的始端,更多地关注中华文明的历史起源和演变;在文明的近端,则更多地关注人类共同体的未来命运。
-
文艺复兴简明的文艺复兴小史[英] 彼得·伯克 著,张宏 译文艺复兴在人类文化史上一直保有不朽的地位。这一时期的杰出之士,从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到但丁和蒙田,无不创作出了惊才绝艳的作品。这一“文化奇迹”究竟如何兴起,又如何走向消亡?在本书中,文化史名家彼得·伯克凭借其渊博的学识和优美的文笔,对文艺复兴做了精彩介绍。他有力地挑战了布克哈特等人的传统观点,即文艺复兴主要发生在意大利,是自觉发生的,并且与所谓“黑暗中世纪”截然断裂。相反,他强调了中世纪传统的“延续”,强调了古典形式和价值对意大利及欧洲其他地区新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创造性适应过程。
-
新名词与文化史余来明,王杰泓 编由概念、术语切入研究中国现代学术转型及现代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形成,是近年来历史研究的重要理路。概念史研究方法在中国学界的兴起,既有来自海外学术新方法的影响,也是现代学术研究路径在新时期的重新激发。本书从四个方面展现从“新名词”角度探讨文化史现象:(1)词语的选择,从方法论层面讨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西日文化互动背景下新语输入的一般情形,及其与现代学术转型、话语形成之间的关联;(2)交错的文化史,以“文学”“艺术”“美学”“教育小说”等新术语为例,揭示近代中外文化接触过程中与概念厘析、文化跨语际转移等问题相关的历史内涵;(3)词语、观念与历史,聚焦近代以降中西文学、文化交汇进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术语、观念,考析其在跨语际实践过程中发生的意义变形与重组,由概念、术语的知识考古展现多面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4)词语翻译与历史重构,由近代中西术语、概念的对译切入,考察词语翻译过程中发生的意义转移现象,由此解析因话语变化而衍生的历史建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