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门史
-
燕赵文化研究 第4辑河北大学文学院 著《燕赵文化研究》由河北大学文学院主办,每年出版两辑,刊发文稿强调思想性、学术性与可读性并重。设有燕赵文史、理论思想、域外博览、莲池书苑、访谈随笔等栏目(各辑略有调整)。
-
地铁简史凯瑟琳·泽登,让-弗朗索瓦·皮特,西尔维·德梅 著,梁岩 译暂缺简介...
-
吴兴骚雅,领袖江南李真瑜 著本书研究的是我国明清时期一个家族四百年的文学史,这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创新性,其所研究的内容也具有特殊的文学史和文化史意义。 本书分为内编、外编两个部分,共11章。内编以吴江沈氏文学世家为中心总论中国封建时代的家族文学,将吴江沈氏家族400年文学史分为初兴、全盛、持续发展、余声等四个阶段,论述了吴江沈氏家族400年文学史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和成就,并对其文学史定位和所具有的文化意蕴作出探讨。外编主要是文献梳理考证——“沈氏家族十二代作家谱系述略”“沈氏家族作家传记”“沈氏家族作家集外作品存目”,主要是对吴江沈氏家族139位作家的家族谱系、生平和文学活动等的考证,以期较完整呈现出吴江沈氏家族400年文学史全貌。本书附录有《参考文献》。 本书立足家族文学研究,还原中国文学家族书写的历史情境,更新学界对中国文学家族传承、传播的认知,这种扎实的研究,有利于推进文学研究的精细化进程。
-
创意城市 共享遗产丁援 著从2012年开始,靠前古迹遗址理事会共享遗产委员会和武汉市政府、ICOMOS武汉.共享遗产研究会共同主办“ICOMOS-Wuhan无界论坛”,每年一届,在武汉市的三所高校: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分别举办。每届论坛都邀请到了靠前和国内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学者和专家10至15位,这个规模逐渐扩大,2019年与会中外专家、学者近400人。从第三届开始,配合举办了“无界对话”活动。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九届,较为深入地围绕城市与文化遗产等主题开展研讨,发出重要倡议,促进了大学与城市、工程与文化、创意与遗产、遗产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互动融合,搭建了武汉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靠前古迹遗址理事会交流沟通的桥梁,直接推动武汉市成功申报世界“设计之都”和“万里茶道”申遗,成为武汉市的一张城市名片,有效推动了武汉的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书稿主要内容是业内靠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历年参加论坛时的会议论文和一些专家大咖对话的文字记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值得业内学者学习借鉴。
-
中华君子文化何善蒙 著本书是第五届君子文化论坛“家国情怀与君子文化 的论文精选集。本书分为《家国情怀与君子文化》《家风家训与君子文化》《君子文化的历史内涵》《君子文化的当代诠释》四个专题,深入挖掘中华很好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全面阐述君子文化中家与国、个体与族群、小我与大我之间的历史实践和义理关系,并结合当代实践,论述了君子文化在当代的新内涵和新价值,全面诠释了新时代和新君子之间的关系,即新时代呼唤新君子,新君子成就新时代。
-
承认[德] 阿克塞尔·霍耐特 著,刘心舟 译今天,承认观念对我们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至关重要。它涵盖了各种不同的要求,如作为合作共同体的平等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对他人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的承认,对文化少数群体的顾及等。《承认:一部欧洲观念史》是霍耐特2018年蕞新推出的著作。在这本新著中,霍耐特进一步追踪了“承认”的观念及其自欧洲现代化以来意义的多样性。他在书中引用了三个重要的思想流派——法国的、英国的和德国的,并追踪每种情况下各自由于不同的社会政治挑战而经历的完全不同的哲学解释和社会政治表现。在法国,“承认”的概念与个人丧失自我的危机相关;在英国,“承认”的过程被认为是规范自我控制的条件;在德国,“承认”则意指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令人惊讶的是,这三种意义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追溯到17世纪,并且它们在当代已经失去了任何影响。霍耐特在书中着重探讨了这三者目前是相互补充还是相互妨碍的,同时也有助于澄清我们目前政治和文化上的自我认识。
-
长安学术 第十五辑张新科 著《长安学术》为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方面的综合集刊,服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集刊收录的内容涉及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属的各二级学科的内容,包括语言研究、文学研究(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和外国文学等)、文献学等,此外还有书评等内容。书中主要刊登中国语言、文学等各学科的新研究成果,旨在加强学术交流、展示前沿成果,推动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发展。
-
俄国地理学会的中国边疆史地考察与研究张艳璐 著本书作者依据俄国自19世纪以来出版的有关俄国地理学会、俄国东方学史、专业期刊以及俄国考察队的考察报告和旅行日记,十月革命前该学会的中国考察与研究活动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分析,试图总结俄国地理学会各时期中国考察与研究活动的特点。本文共分为五章,介绍了俄国地理学会的创建过程及其初期活动,分析其与沙俄政府之间的密切关系,以揭示学会“半官方性学术机构”的性质;叙述1917年前学会及其会员所开展的中国考察活动的情况,总结了学会各时期中国考察与研究的特点;并对俄国地理学会所发行的各类出版物进行了,并对《俄国地理学会公报》和《俄国地理学会年报》所刊登的以及单独发行的主要中国研究文章和著作进行编目。在本文的结语中分析了俄国地理学会中国边疆史地考察与研究的发展特点。
-
区域社会与文化研究 第一辑虞和平,陈锋 著本辑刊是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区域文化专业委员会与泰山学院历史学院联合创办的专题研究集刊。本书稿为第一集,收文21篇,内容为全国各地区域史研究专题论文和对区域史研究的综述。从研究内容来看,涉及明清时期的区域群体与宗族社会,如商帮、世侯家族、知县群体,民间信仰与区域文化,如泰山文化,对人物和地理的考证,如赵长城考、宋初三先生生平考证,还有对区域文化的研究综述。从研究范围来看,既有个案研究,也有对区域文化的整体研究,还有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区域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是一部聚焦过去与未来、史料与考证相结合的集刊,会对区域史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
纸还有未来吗(多国)组论小组 著这是一部关于印刷的文化史作品。 本书共18个章节,按字母顺序排列,介绍了印刷文化中的诸多关键概念,比如:手稿、纸张、广告、装帧、雕版、索引、选集、空白页,等等。有些章节论述了印刷技术对人类社会文化实践的影响,另一些则分析了这些实践自身衍生的印刷制品。在论述的同时,作者们对印刷的交互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探究:人们如何与印刷品进行交互,人们如何使用印刷媒介与他人交互以及印刷文本和图像如何在复杂的媒介生态中彼此交互。在行文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不断被讨论:在当下,印刷文化是否已经式微、被数字媒体所取代?在当前的文化大环境下,纸质媒介的命运将何去何从?对此,我们不妨下一个乐观的结论:田径运动没有因马术而亡,印刷文化也不会被数字化消灭。我们仍阅读纸质书,是为了那份纸上独有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