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门史
-
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阎晓明 编《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套装共9册)》为丛书“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从民间礼俗、百变方言、地名故事、匠人传奇、文物百代、声音记忆、古村行走、职业传承、戏曲乡音九个方面,讲述我国传统的风俗礼仪、文化传承、村落古迹、民族音乐等内容。在价值观、商业生态和审美心态都渐趋一致的全球化时代里,曾经赋予先祖生活巨大智慧的语言、建筑、艺术、工艺以及生活方式却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被悄然地替换甚至遗忘。《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套装共9册)》书正是透过这些维度去寻找遗失的文化,勾勒出人们记忆中的文化印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与精髓,解读当下中国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追寻与向往。
-
铜陵铜文化史疏仁华《铜陵铜文化史/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系学术专著,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安徽铜陵铜文化的发展史,内容涉及铜陵铜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铜陵铜矿采冶的发展历程、铜陵的铜文学、铜陵的铜艺术、铜陵的铜文化研究,以及铜陵的铜文化产业发展等。
-
商文化之源高进,张卫东暂缺简介...
-
乡民行动的物质呈现孟凡行 著《乡民行动的物质呈现:一个关中村落的时空结构日常生活与文化遗产1930-2010)》从器物、手工艺等物质文化的角度切入,主要使用田野考察材料,并辅以相关文献,对关中平原典型村落的时空结构、日常生活及文化遗产做详细描述和分析。其主要内容分为八个部分。首设绪论,后置结语、附录,正文共五章。全书从人类学、民俗学、文化史等学科的视角。力求建立对中国乡村社区研究的学术史背景和问题域。
-
虞山派与明末清初的学风周小艳 著明清两代的学风大相径庭,明代学风偏于蹈空,而清代学风偏于核实。两种学风路径的转变绝非一日而蹴,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而明末清初之学风,恰处于两种学风的转变当口,既因袭了宋明理学重义理的学风特点,又呈现出宋明学风空疏之批判。于承继的层面上来说,明末清初之学风处于宋元理学与清代考据学的转折点,其既不似宋明理学之纯讲义理,又不似清代考据学之为考据而考据,而是在继承义理的精神层面上融入考证的元素,使义理与考据相结合。于批判的层面上说,明末清初之学风“在对于宋明理学一大反动。”虞山派领袖钱谦益作为明末清初文坛执牛耳者,在经学、史学、诗学、佛学等方面皆卓有建树,其“通经汲古”经史一体、博综、致用等学术主张反映出明末清初以“批判”和“承续”为特征的学风趋向,蹈空而务实。以钱谦益为首的常熟学人或“反经”以求真,扫除空谈之依据;或以藏书为手段,破除空疏之习气;或以训诂为工具,清除荒谬之根抵;或以辨伪为方法,澄清对经典之误读;或以史学为根据,而推之当世之务,为学风的扭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在学术一体化观念的指导下,通过对“六经皆史”“经经纬史”“诗史互证”的解读,使经学、史学、诗学、文章学等学术门类在经学的统范之下,四位一体于经世思潮之中。不仅打通了学术门类之间的壁垒,使各个学术门类互为文献,互为研究方法,并将所有学科统一于传道解经的大的历史范畴之中,赋予经世致用的历史功效,极大地提高了经学之外其他学科门类的经世致用之功效,以在整个学术范围内扭转学风和时局。其次,关于经、史、诗、文等学科门类关系之界定,既充分认识到了各学科在明道经世下的相通处,利于打通学科壁垒使其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又充分肯定了各学科自身的独特价值,在经学大的审美标准下,又在每个学科内部树立典范和榜样。最后,常熟派在学风改革运运动中,结合邑地丰富的藏书,通过学术风气与藏书文化因果互动,在围绕着藏书而进行的学术实践中,不仅为自己乃至他人治学研讨学问提供书资,且在治学的过程中带来新的学术增长点,开版本学、目录学、校雠学、考据学等风气之先,为新兴学术门类的创立肇其端始。亦不忘提携后进,以藏书与己著授之他人,迥然高于敝帚自珍、相倾相轧之流风。
-
中国古代文化讲读林嵩 著《中国古代文化讲读》是“北大版留学生本科教材”的一种,从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青铜礼乐、书写装帧、岁时节日、衣冠形制、烹调饮食、宫苑园林、交通路线八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知识,展示出中国古代文化的面貌和特质;并结合相关古代文献的阅读,让读者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全书内容丰富、逻辑清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适合外国留学生作为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教材,也可供非本专业的学生和社会一般读者阅读。
-
西方文化史徐新 著《西方文化史(第三版)》系统介绍西方文化。 西方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社会,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整合形成的。它的文化既表现出一致性,又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彩性。本书在对西方文化进行探询时,着重对它的起源,它的形成,它的发展,它的面貌特征进行了有特色的概述。其内容包括组成西方文化源头的希腊理性和艺术、希伯来宗教、罗马法律,以及汇合成西方文化之流的中世纪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美国革命、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现代主义、后现代……本书在较为完整地展示西方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历程的同时,特别注意凸现贯穿其中推动西方文明进程、对人类社会进步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运动和成就。西方文化的重要方面如历史、社会形态、思想(如哲学思想、文艺思潮、文艺理论等)、影响社会发展的科学成就、与文学密切关联和相互影响的艺术等无不包含其中。阅读本书无疑将扩大视野,有助于对西方世界的了解。特别的视野、高度的概括、独特的评说构成了《西方文化史》的基本特色。
-
西方文化中的两希传统杨慧 著西方文化中的两希传统指的是希腊传统、希伯来传统。两种传统有着明显的异质性——耶路撒冷和雅典之争进行了两千多年,但两种传统又有着显而易见的交融,基督教神学就是明证。其中希腊传统又分为希腊神话传统、希腊哲学传统。这两种传统也是相互冲突,柏拉图的“诗哲之争”就是这种冲突的结果。希伯来传统又分为旧约传统和新约传统。这两种传统的互文性和差异性也是众所周知的。西方文化的精髓就在这样一些张力中彰显。本书选取了两种传统中的一些有趣的话题,将其做一种文学的、哲学的、文化的阐释,旨在深入探讨两希传统的特质,开拓读者的视野,对西方文化的源头有更清晰的了解。
-
中国文化探秘·近代 大变局与大变革田兆元,于明静 著近代中国百年,是一段写满了屈辱的历史。在这个浸渍着战火与血泪的大背景下,涌现出了一系列奇闻轶事。皇权式微,西方列强趁机觊觎华夏。面对帝国主义的政治干涉与经济、文化侵略,大批志士仁人不惜舍生取义,更有一批鸿儒异才,以独特的方式向国人和世界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谨记国耻,以史为鉴。古人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唯有翻过这沉重的一页,我们才会明白中国人民共和国今天这一切来之不易。
-
世界遗产孙克勤,孙博 著本书是“21世纪高等院校规划教材·旅游系列”丛书之一,本书分为“绪论”“我国的世界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文化景观遗产”“濒危遗产”七章,介绍了有关世界遗产和世界遗产学的相关知识,分地域分类别地介绍了全球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以及文化景观遗产,构建了世界遗产学科的教学体系;此外,本书还从濒危遗产切入讨论了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并对世界遗产地保护案例进行了分析。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