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门史
-
宋蜀华中国民族学理论探索与实践宋蜀华著《宋蜀华:中国民族学理论探索与实践》分上下两编。上编是中国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的探讨。下编则是实地研究与历史的探索。《宋蜀华:中国民族学理论探索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笔者多年来探索中国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的一些粗浅认识。关于民族学一词,欧洲大陆传统上一般称民族学,美国一般称文化人类学,英国称社会人类学,然而三者在研究对象、学科史及方法论等方面基本等同,很难说有什么区别,只是在各学派的学术传统和研究的着重点等方面不尽一致。因此《宋蜀华:中国民族学理论探索与实践》行文中有时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并用。西方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民族社会及其文化的研究,各有立论和见解。对此,可供我们借鉴,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对于西方民族学在田野工作中总结出的调查研究方法,如社区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参与观察、深入访谈以及主位与客位研究方法等,对中国民族学者也是有用的,但却有不足之处。这是由于西方传统的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的一些概念和方法,一般说来,多从研究一些比较简单、后进的,且自身无文字记载的民族社会发展而来,往往注意横向的比较研究,而忽视历史的纵向探索。这与中国民族社会的实际情况有明显的差异。中国则是地域辽阔、历史悠久、王朝代兴、民族众多、关系复杂、发展不平衡而又地区生态环境差异极大的民族社会。虽然有些少数民族没有文字,但邻近有文字的民族或汉族一般都有对他们的记述。而且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互相接触和影响,建立了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已经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大格局。因此,要对它进行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什么是更有效的研究方法,就有必要去认真探索了。中国的民族学研究要为中国各民族服务,必须符合中国的国情,才能植根于中国土壤,换言之,必须中国化。关于中国化,吴文藻等先生首倡,费孝通、林耀华等先生已做出了贡献,现在中国民族学和人类学者正在继续努力。这是一个不断前进和创新的过程。在中国化过程中通过继承(中国固有的经验)、引进(对我们有用的经验)和创新,引出新的概念和方法论,则不仅是单向的中国化,且可对国外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复杂的民族社会提供经验。
-
中国审美文化史陈炎主编;廖群著在史前人类打在石头上的痕迹中,捕捉他们第一次审美的感觉;在彩陶文饰鱼、蛙、鸟的身上,发现形式背后的审美意味;步步追问,含着人头的青铜雕塑,在殷商怎么会成为美的作品;层层寻绎,周人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如何为战国激情和追求感观之美的艺术所取代……《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对这些现象作出了“谜”的破译,从发生学的角度追问了其本质和意义。从秦兵马俑、汉画像石、散体大赋、歌舞石雕那里,你能感受到真正的 “大美”气象;从晋宋山水、缘情趣尚、骈俪格律、宫体清商中,你可领略到无尽的阴柔之韵。当然在前者向后者变迁的许多中问情态里,你还会聆听到大转折阶段审美文化那如鼓似吟的多重音响。在看似零散凝滞的存在中,《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力图追寻它们的内在灵魂。
-
中国社会风俗史秦永洲著《中国社会风俗史》共分服饰、饮食、住居、节日、婚姻、生老、丧葬、信仰等八章内容。《中国社会风俗史》强调浓郁的风俗生活情趣与深刻的文化意蕴的统一,力求体现其重构现代价值观念,实现社会文化心理转型的当代意义。关键词:中国社会风俗;编撰特色;创新观念;当代意义《中国社会风俗史》(秦永洲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是国家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立项项目:“文化传统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系列课程”配套教材之一。
-
抗战时代生活史陈存仁著本书记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上海生活,包括战事爆发在上海、烽火三月话上海、十里洋场成孤岛、到处绑票到处杀、抗战八年心境苦等。
-
中国的国教张荣明著本书围绕儒教成为中国的国教问题,论述商周时代的国教信仰和汉代国家信仰的创立。作者通过对国家宗教、民间宗教、官定宗教、国民宗教和政治宗教的分析指出,国家宗教既是民间宗教之子,也是民间宗教之母,“它是一个国家内各种民间宗教信徒的共同归属,是国民共同的政治伊甸园”。
-
癸卯年万岁严昌洪,许小青著1903年(癸卯)是辛亥革命编年史上重要的一年。本书内容有:留东学子闹扶桑、内地风潮正激荡、辛亥革命的思想先驱、历史资源的利用、民族国家理论的建构。
-
三千年文祸谢苍霖,万芳珍著这本书写的“文祸”包罗万象,连“正名”都很困难。当初曾设想专写典型的文字狱,即别无背景单纯因诗文著作而得祸的案件。后来发现许多案件并不单纯。而且谤议、疏谏乃至科场之类案件中更有大量的文字狱或“准文字狱”,不宜弃而不顾,于是一并纳入“文祸”范畴。这样,本书所写的“文祸”就兼有语言文字之祸、文人士大夫之祸等多重含义。另外,为了帮助读者扩大视野、加深认识,书中又加入若干反面的或边缘的材料。倘若有好求甚解之人,要啃“文祸”的硬核桃,诸如:“文祸”究竟有多少名色?其根源何在?对人类文明有何危害?名历史朝代的“文祸”有何共性和个性?三千多年来是如何演进的?等等,不妨参考此书,自求解答。<
-
中国工艺美术史徐思民著高等院校设计艺术专业系列教材山东省教育厅“十五”立项教材:本书对中国工艺美术史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内容包括原始社会工艺美术,奴隶社会工艺美术,封建社会工艺美术等。
-
商代审美意识研究朱志荣著本书主要研究中国商代的审美意识问题。商代是中国第一个有信史的时代,其文字和器皿的形态,都是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品,给我们留下了非常生动丰富的审美观念的记载。它们在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历史变迁中,无疑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尤其对后世审美意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如此,我们今天探本究源,研究商代人的审美意识,才是非常必要的。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早在旧石器时期,人们就开始打制具有实用价值的石器,并且逐步由粗到细,体现了追求美观的要求,进而用石器工具制作了人体的装饰用品、石雕和乐器等。经过若干年的积累和进化,到了商代,中国古人自发的审美意识已经越来越彰显了,并对三千多年来的中华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其间起着重要作用、对中国历代的审美意识产生重要影响的有两类:一是文字;二是各类器皿。后人正是通过这些文字和青铜器、陶器、玉器等各种器皿,窥测到中国商代祖先们所创造的灿烂文明,包括其中所蕴涵的审美意识。
-
中国娼妓史王书奴著娼妓者何?“因要得到他人相当报酬,乃实行性的乱交,以满足对方性欲的,是为娼妓。” 中国娼妓史者何?“记述吾国历代娼妓赓续活动之体相,为有组织有统系之研究,以阐明其承变演化之迹,及互相因果之关系,叫做《中国娼妓史》”。 作者“少年时代曾经一度浪漫生活。十年旧林,依约扬州。此中黑幕,十得八九”。且有感于“娼妓问题”乃整个的“社会问题”,而出版界著术阙如,乃发凡起例,撰为是篇,以期引起社会的“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