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门史
-
老物品蒋新平 著该书讲述了在生活中逐渐消失的老物品,如打谷桶、电报、分币、火柴、轿子、连环画、粮票、留声机、煤油灯、木杆秤、手抄本、手绢、水缸、算盘、蚊帐、油纸伞、中山装、BP机等。作者蒋新平试图从一些平凡之物的兴衰遭际来感受历史的传承和发展,聆听文明进步的声音。因为物品是人类长期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智慧和成果,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物品的兴衰交替就是历史的缩影。只要仔细品味习以为常的物品,我们也会找到历史传承的轨迹,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
中国文学文化百年史朱寿桐 著本书总结一百年来中国文学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兼及总结中国文学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分别从五四时代的民主与科学,二三十年代的革命与自由,三四十年代的民族与民主,五十至七十年代的理想与斗争,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的改革与开放,九十年代到新世纪的多元与发展等六个方面。
-
中国设计文化百年史杨青泉 著本书总结一百年来中国设计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兼及总结中国政法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分别从五四时代的民主与科学,二三十年代的革命与自由,三四十年代的民族与民主,五十至七十年代的理想与斗争,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的改革与开放,九十年代到新世纪的多元与发展等六个阶段进行分析和阐释。
-
中国戏剧文化百年史胡志毅 著本书总结一百年来中国戏剧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兼及总结中国政法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分别从五四时代的民主与科学,二三十年代的革命与自由,三四十年代的民族与民主,五十至七十年代的理想与斗争,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的改革与开放,九十年代到新世纪的多元与发展等六个阶段进行分析和阐释。
-
中国思想文化百年史王勇 著本书总结一百年来中国思想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兼及总结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分别从五四时代的民主与科学,二三十年代的革命与自由,三四十年代的民族与民主,五十至七十年代的理想与斗争,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的改革与开放,九十年代到新世纪的多元与发展等六个方面。
-
中国音乐文化百年史陆正兰,张明明 著本书总结一百年来中国音乐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兼及总结中国政法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分别从五四时代的民主与科学,二三十年代的革命与自由,三四十年代的民族与民主,五十至七十年代的理想与斗争,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的改革与开放,九十年代到新世纪的多元与发展等六个阶段进行分析和阐释。
-
中国电影文化百年史朱寿桐,王小波 著本书总结一百年来中国电影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兼及总结中国政法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分别从五四时代的民主与科学,二三十年代的革命与自由,三四十年代的民族与民主,五十至七十年代的理想与斗争,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的改革与开放,九十年代到新世纪的多元与发展等六个阶段进行分析和阐释。
-
古文献与中外文化交流史论毛瑞方文献与文化的问题是一个博大而有趣的课题。其中,中外文献交流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中外文献交流的历史是中外文化交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一门以文献交流为研究对象的学问。中外文献交流史也是文献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文献流通史研究的范畴。因而,对古文献及古文献学的研究应与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相结合。然而,以往中外学者对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多侧重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往往将典籍文献认为是历史研究的史料基础,从而忽略了从文献的角度看文化。同样,在古文献学领域,以往学者们更多的是对静态文本进行研究,对典籍流通状况的研究相对薄弱,以至于割裂了文献生命的轨迹,很难看到动态文献背后的文化意义。目前,除了20世纪末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中西文献交流史》和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外图书交流史》二书外,国内以文献交流为题的论著很少,对某些时期的文献交流史专题的深入考察和全面研究成果亦是稀缺。《古文献与中外文化交流史论:以十七世纪上半期西学文献入华及其影响为中心》首次尝试以“古文献与中外文化交流史论”为主题,尤以17世纪上半期西学文献东来及其影响研究为核心,探索古文献及古文献学研究与文化史研究相结合的路径。
-
京华通览 八达岭长城武光 著本书是《京华通览》的一个分册。延庆区域内长城有东路边垣、南路边垣和八达岭长城,多道长城加在一起的长度,占北京市长城总长的34%,在境内所有长城遗迹中,八达岭长城是经典的部分。本书详细介绍了八达岭长城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文物建筑、明清武备、周边战事、保护与修复、碑刻文抄等。本书文字优美典雅、史料坚实,是了解和研究八达岭长城的佳作。
-
京华通览 会馆杨帆 著本书是《京华通览》的一个分册。作为通俗介绍北京地区会馆的图书,由作者经细致翻阅历史资料、撰写,配以丰富的图片资料,记述了会馆的起源、发展与现状。图文并茂,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