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门史
-
国歌[法] 迪迪埃·法兰克福 著1870年之前,欧洲音乐表达的仍是普遍的美学观,各民族共有的音乐体系依然存在。从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到一战前夕,普遍音乐观受到尖锐批评,欧洲音乐的民族精髓无一例外地与地方的某位天才联系在一起。几乎所有欧洲音乐家,都在某种程度上屈从于民族的身份、历史、地理、文化因素,试图以真正的民族艺术家自居。为践行民族主义,音乐被工具化,被赋予政治和社会含义,成为一种动之以情的动员形式。公众对音乐的崇拜一度引起本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的竞争,作曲家或被奉若神明,或为迎合而改名换姓,或因受了太多外国影响而在音乐史中销声匿迹。 本书以史学方法研究音乐,通过音乐洞察历史,述说欧洲音乐的“民族化”,以及音乐在民族构建过程中有别于其他艺术的特殊地位。 事实上,我可以肯定我的音乐带有鱼腥味。——爱德华·格里格 在我们心中,卡米尔·圣-桑、塞萨尔·弗朗克、夏尔·博尔德和樊尚·丹第的名字将永远与这民族复兴之伟业连在一起。——罗曼·罗兰 我这个人从来不创作康塔塔、颂歌、进行曲,我讨厌并鄙视任何的应制作品。 ——朱塞佩·威尔第 我们需要追赶瓦格纳,而不是模仿瓦格纳。——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
-
凝香杨颖立 著本书是“五芳斋三部曲”的第二部,积蓄“五芳斋”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被旧社会摧残得奄奄一息的“五芳斋”,在社会主义的雨露、阳光、土壤里重获新生。书中描写五芳斋粽子传人姚九华,用毕生心血呵护五芳斋粽子的传奇经历,再现了“五芳斋”茁壮成长的过程,展现了五芳斋人如何抓住历史机遇,使四溢的香气进一步凝聚,使粽子这一中华名点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常言道:种子不是在一天长成参天大树的。它是雨露、阳光、土壤等诸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
提头来见马陈兵 著王莽被砍下的人头为什么会成为洛阳武库中的累世国宝?赵襄子将智伯的人头用作了什么,才会让豫让这样的大刺客选择蹲小厕?“传”“首”于何时头一次连用,人头“在路上”,会有怎样的遭际?枭是如何变形为恶鸟,充当起中国古代礼教文化与专制集权接榫处的特殊零件“人头”的药引,将“传首”“枭悬”楔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肌理?…… 人头,这颗长在中国历史耳垂与发际阴影中的小小胎记,它与生俱来是如此的隐蔽,却不断浮现于一个个逝去王朝的敏感部位。“传首”“送头”“枭悬”,一类二十五史中隔三岔五蹦出来的高频词汇,却成为中国古代官方意识与主流表达所着意遮蔽或习惯性忽略的盲区。作者从我们祖先某些不幸的脖子上折断、传送、展出乃至封藏的头颅入手,为我们揭开关于首级虽耳熟而未能详的内幕,一卷惊心动魄的中国首级文化史次第展开。
-
世界农业文明史王思明 编暂缺简介...
-
江户食空间大久保洋子 著无论繁华的酒肆区,纵横交错的街角路口,还是熙攘的庙会,街头小摊充斥在江户这座百万人口都市的各个角落,天妇罗、寿司、荞麦面和蒲烧鳗鱼也在此诞生。禁忌严苛的将军饮食,一滴入魂的“下行酒”,酱油、砂糖与高汤带来的饮食进化,对初鲣的狂热追捧,料理茶屋的菜单和料理书的出版所掀起的美食热潮,高级料理茶屋如八百善等白热化的争夺食客战,以及讲究至极的怀石料理……让我们返回万物汇集、百万人口的江户城,进入各个绮丽多姿的饮食空间,去感受料理的脍炙人口,及江户时代社会的魅力。
-
文化中国导引涂可国 著建构“文化中国”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文化中国导引:文明传习与精神塑造》着眼于从两大方面分上下两篇加以探讨。—是文明传习。文化与文明虽然有所不同,但又密切相关,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因而文明传习内在地包含着文化传习。该书上篇分别从中国思想道德文化体系建构、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国诚信文化建设、新时期中国主流文化建设五章对中国文化的保护、传统、转化、创新和发展做了阐发。二是精神塑造。文明传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是人类文明为重要的形态,从哲学意义上说,它与物质文明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全部。要解决人类社会日益严重的精神危机,构建人类的精神家园,做到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就必须对人的精神进行塑造。基于此,该书下篇分别从中国英雄精神、中国地域精神和中国社会精神三大方面对精神塑造问题展开讨论。当今时代,虽然不再是英雄崇拜的时代,而是明星崇拜时代,但是一个没有诞生过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拥有民族英雄却不知崇尚的民族,只能是颓废之邦;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需要英雄、推崇英雄。出于这一认识,该书用了四章的篇幅阐述了共和国英雄群体精神的本质内涵、生成原因、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
-
广东历史文化村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著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充分利用全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成果,深化开发利用普查资料,结合地方志书、地情书及其它相关资料,组织编纂出版《广东名村系列丛书》《广东乡村集萃系列丛书》。通过两类丛书的编纂,对全省自然村落信息进行梳理,提取发掘出广东乡村特点,确定和打造一批广东名村系列品牌;多方位、系列化向海内外推介广东乡村风貌,展现南粤乡村文化魅力,助力广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
中国人文小史叶鋆生 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国人文小史》从中国的文字说起,历数书画、文学、史学、经学,以细致、凝练的笔触勾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清晰脉络,为每一个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提供了一幅完整精要的文化版图。
-
颜色的故事[英] 加文·埃文斯 著颜色的定义是完全客观的吗?为什么同一种颜色在不同文化中会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和文化内涵?为什么有些颜色直到最近才有了自己的名字?为什么有些文化对某种特定的颜色划分了数百个区隔,却辨识不出另外一些颜色?一种颜色的产生背后又怎样曲折离奇的故事? 这本书带你追本溯源,找到颜色的产生、变化和与分类发展;揭示颜色背后的观念变迁和社会涵义;探索每一种颜色背后唤醒的心理状态和文化根源。颜色的故事,其实是一部人类文化的发展史。
-
巴金《家》中的历史[美] 司昆仑(KristinStapleton) 著本书是由美国布法罗大学历史学教授、美中关系国家委员会成员司昆仑(Kristin Stapleton)所著,研究1920年代成都社会经济文化的学术专著。 该书采用社会历史方法分析了巴金“激流三部曲”(特别是第一本《家》)作品的社会背景,即20世纪早期中国西部城市——成都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发展变革。通过大量丰富的史料考据,从不同社会层面(婢女、上流社会、成都经济、城市贫民、抗议活动和战争、新女性、革命改革)进行描述性研究,揭示了那个时代的成都社会家庭和城市的变革面貌;从“激流”小说中一个或多个人物入手,探讨五四时期成都多层次的经济、文化、政治和现实图景,同时批判性地审视巴金在小说中对他生长之地的社会阐释存在的缺失。 本书受到成都历史研究专家王笛的倾力推荐,“让我们看到了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小至个人的命运,大到革命的运动,以及个人命运怎样与五四时期的那个大时代联系在一起”。本书可作为外国学者研究五四时期中国内陆城市的一个参考,进一步拓展了学术界关于近代中国城市历史文化研究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