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门史
-
枣缘社会孙庆忠 编三面环山、面朝黄河的泥河沟村,掩映于千年枣园的深处。独特的自然景观、传承久远的村落形貌,使这里大得依山傍水之灵秀。每当旭日东升,河面波光粼粼,氤氲的水汽便会弥漫山谷。每逢黄昏将近,群山布满晚霞,窑洞的炊烟又会随风升腾。如是这般的日出日落,记录着乡村时间的刻度,承载着村落的岁月流年。古朴静谧的村庄就这样在村口金狮山和银象山的守护下,恰似神仙居所,宛如世外桃源。
-
中华图像文化史·园林图像卷许浩 著本书以中国古代园林图像的发展进程为主线,梳理了中国园林图像相关文献资料,从生产、构成、社会三个场域的视点出发,解析了园林图像的空间内容与其所反映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关系。全书按照专题史的体例,阐述了殷周秦汉至明清的园林营造历程与代表性图像,并对圆明园、避暑山庄、清漪园、苏州园林、扬州瘦西湖园林进行了个案分析,通过图像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的艺术成就。
-
中华图像文化史·元代卷刘中玉 著元代文化崇尚多元,兼容并蓄,既有对传统图像系统的继承与发展,又有结合东西文化而孕育的新风尚,且其图像流播东欧、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域,可谓散布深远。《中华图像文化史·元代卷》是“中华图像文化史”丛书的一卷,采用图像学的方法,对元代图像的生产场域、构成场域和传播场域进行了深入分析,从文化的延续性与风格的时代性视野来观察中国图像艺术在元代的发展进程,不仅展现了中华图像文化的广泛性和博大精深,更凸显了其文化史学价值。
-
中华图像文化史·文字图像卷朱永明,胡天璇 著《中华图像文化史·文字图像卷》从符号语言学视角提出,不论文字自身的结构与形态是抽象的线条,还是兼具形象的意象与装饰,它们都是结构性的符号组合模式。汉字文化创造的本体是视觉性符号,包含符号形式与符号语义两个相生互补的共生体,这种形意相生的视觉话语模式是汉字文化体系典型的特征。本书立足语言符号学观念与方法,在强调图像主体的汉字文化史研究的同时,以产生、构成与传播三大场域为语境逐层展开。三大场域图像理论由韩丛耀先生结合潘氏图像学及社会学、传播学语境理论提出,相较潘诺夫斯基(Wolfgangk. H. Panofsky,1919—2007)其圣像研究视角的三层次图像分析方法,三大场域模式将图像研究推向一个更为宏观和立体的视域。
-
洛阳老君山文化志程钢洛阳老君山地处洛阳市栾川县,是洛阳市著名的道教名胜。自2011年起,本书主编组织清华大学同学前往老君山文化景区进行人文调研,连续调研五年,编写成本书——《洛阳老君山文化志》。全书分为两部分: 上编是集体编写的“洛阳老君山文化志”,下编是本书主编独自撰写的“洛阳老君山道家道教的文化解读”,在知识性与文化性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作为文化志,它填补了老君山志书编撰的空白,对洛阳市地域文化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本书图片丰富,文笔流畅可读,有助于一般读者包括旅游者理解老君山的道家道教文化内涵。
-
隔间尼基尔·萨瓦尔(Nikil Saval) 著,吕宇珺 译咦,我们一周上班5天的办公室也有历史?跟着本书,一窥办公室迷人的历史吧。 从美国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录事巴托比》,到美剧《办公室》(The Office),从传统的账房,到20世纪中期的“速记池”,再到如今Google式的开放办公空间,雇员阶层的工作场所不停转变。萨瓦尔借用大量通俗易懂的文献材料,用平实客观的文字记录了这一演变历程。 另一方面,萨瓦尔详细叙述了自1860年代起,试图缔造办公室文化的设计师、社会学家,以及企业管理人等对“办公空间、办公工具与人关系”的不同理解和构想,以此来思考雇员阶层在动荡起伏的社会思潮和经济形势下,摇摆不定的命运:他们既不属于工人阶级,也不属于持有资本的精英阶层,像钟摆一样,寻找着自身定位。最后,萨瓦尔也对新兴的“知识阶层”的前途、办公室的未来做出了新的展望。 此外,书中还围绕着办公室工作环境展开了几个重要话题的讨论,如白领阶层的崛起、女性的觉醒和职场困境、白领与蓝领的关系、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新发展。 本书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德鲁克的“知识工作者”概念到影视小说、流行文化,剖析上班族的生存之道与自我认同,从账房、摩天大楼到开放办公空间,观察办公室与建筑设计、社会变迁、心理学、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
-
世界文明史(美)威尔-杜兰特《信仰的时代》记述了欧洲早期的信仰变化,分为“拜占庭、伊斯兰及犹太文明”“黑暗时代与十字军东征”“基督教巅峰的文明” 三部分,采取整合的历史研究法,以对325年至1300年的中古文明,就其可能的范围及己见,做充分而客观的分析和论述。本书从zui遥远的拜占庭和伊斯兰叙起,对拜占庭、伊斯兰、犹太及西欧这四种中古文明的每一种或每一个时代的各方面都作一个总的介绍,并对十字军东征时,这四种文化的汇合与激荡给出尽可能的分析。 中古时代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时期:在西欧我们应该以哥伦布作为结束;在俄罗斯继续到彼得大帝时期(1725年期间);在印度则一直延续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留下了宝贵的宗教、经济、艺术与文学遗产。
-
世界文明史(美)威尔-杜兰特《文艺复兴》标志着一个伟大时代的开始。本书用整合法叙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文艺复兴”一词在本书中仅指意大利而言。 从本质上讲,文艺复兴是由少数聪明人操纵大多数单纯的人而达成的经济拓展,文艺复兴文化是建立在穷人背上的一种贵族文化,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是由商业的寡头和军事上的独裁取代共和政体,在道德上,它是一种异教的反叛,腐蚀了宗教理论的道德尺码,放纵人类的本能,随心所欲地使用工商业的财富。文艺复兴恢复了古典文化,也结束了东方精神千年来在欧洲的统治,更将启蒙的种子传播到法国、英国、德国、佛兰德斯及西班牙。观念、道德及艺术的思潮不断地从意大利向北流了一个世纪,在1500年至1600年之间,所有的西欧国家都承认她是新的科学、艺术及人文主义的文明之母。
-
世界文明史(美)威尔-杜兰特,阿里尔-杜兰特《伏尔泰时代》是18世纪一出生动的史剧。 伏尔泰多姿多彩的一生是“一个世纪的缩影”,他是“18世纪的真正国王”,作为自路易十四死后至巴士底狱崩溃之间这一段时期zui重要zui具代表性的人物,作为与神学家的交战的哲学家,他的一生成为联系国家间和世代间的经纬,成为后人洞察那一世纪的zui好凭借。 本卷分为“伏尔泰与英国”“伏尔泰时代的欧陆”“伏尔泰的思想与冲突”三部分,因而它并非伏尔泰的传记,而是一种历史结合传记来“整合历史”的勇敢尝试。
-
酒杯里的世界史[日] 宫崎正胜 著,陈柏瑶 译令人陶醉的杯中物,竟然是扭转历史的关键!朗姆酒原来是“砂糖革命”的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鸡尾酒世界化?美国之所以建立,*大功臣是啤酒?世界史大致可区分为狩猎与采集时期、农耕开始与都市出现的时期、欧亚大陆诸文明的大交流期(公元7~14世纪)、大航海时代、工业革命后的时期。而以上这些区分,也与酒文化的变迁重迭。在狩猎与采集时期,采用的是葡萄、椰子、蜂蜜等存在自然界且含糖量较高的素材,使其发酵产生“酿造酒”;农耕时期所种植出的谷物,开始运用于发酵,因拥有大量酿酒的技术,也让酒更为大众化;大交流期间盛行于公元9世纪伊斯兰圈的“蒸馏器”流传发扬至东西方,因而诞生中东亚力酒、烧酒、伏特加、威士忌、白兰地等多种蒸馏酒;大航海时代则随着航海交流,让香辛料、水果与酒文化产生密切的连结,促使“利口酒”更加多样化;工业革命后,公元19世纪出现“连续蒸馏器”,开启酒的大量生产,而后的商品化又加速大规模的生产制造。由此,随时代衍生的酒文化,就在时间的长流中不断交迭、组合、精进,建构出如今我们所见、所饮的酒世界。当然,人类的轨迹与酒的轨迹必然重复交迭,因为酒也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