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门史
-
岭南学术思想岭南学术思想本书为“岭南文化读本”之一,粗略地展示了近两千年来岭南文明由初肇、光大到近代转型的历程,可算是一本前现代的岭南思想小史。岭南先哲济济,当然不止所列举的这些人物,本书只能以思想之原创性和文化之影响力为标准,简择其荦荦大端。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文明肇启:汉唐的岭南思想 第二章赓续承启:宋代的岭南思想 第三章大放异彩:明代的岭南思想 第四章变奏启蒙:清末民初的岭南思想 本书由广东高校年轻学者编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了解岭南学术思想的quanwei读本。
-
岭南民俗与技艺蒋明智 著民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与一般性的民俗读物不同,《岭南民俗与技艺》选取较有代表性的民俗个案,予以追根溯源,质疑问难,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例如,《东莞除夕“卖懒”习俗》一文,透过“卖懒”现象,看到了它与历史上卖冷习俗的联系,及其对火、对生命、对春天的崇敬和向往;又如《佛山醒狮》一文,对醒狮的起源提出了新说,认为,岭南盛行的迎神赛会是佛山醒狮源远流长的深厚文化土壤;是明代社会和佛山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具体兴起于明前期的正统年间,至成化末年,舞狮已波及雷州半岛和整个海南地区。 该书对那些有较广地域共享的民俗文化,能悉心辨其源流,理其脉络,正本清源,还其本来面目。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掘尾龙拜山》传说出自广西。《“掘尾龙拜山”传说》针对此说,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在岭南广为流传的《掘尾龙拜山》传说,其雏形可追溯到南朝刘宋年间( 420 - 479 ) ;沈怀远《南越志》中的《端溪龙母》,它zui早产生于广东的德庆。又如《刘三姐传说》一文,对刘三姐的故里做出了新的探索,认为,广西的刘三姐实来源于广东的刘三妹传说,它们都是客家人的智慧创造,后来随着客家人的迁徙,逐渐由广东传入广西的。 民俗文化是活的生活传统,它代代相传,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本书难能可贵的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发掘出岭南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例如《龙母传说与粤港澳文化认同》认为龙母传说与龙母信仰紧密相连,在粤港澳有着深广的群众基础,其信仰经历了由图腾崇拜向水神崇拜和祖先崇拜发展的历程,而其信仰的基点则是祖先崇拜和寻根意识,因而龙母传说及其信仰对粤港澳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凝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粤港澳的土地神信仰》认为,土地崇拜起初源于对于土地纯物质形式的崇拜,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发展为具有特殊意义的人格神,具有保境安民、延续子嗣、安养送归等神职人物,在神仙体系中神格虽低,却与群众生活联系zui为广泛,其职能也因而不断泛化扩大。粤港澳湾区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土地崇拜系统与土地信仰,其中以澳门zui为突出。对湾区内土地信仰的挖掘与发现有利于寻找粤港澳共同的文化心理符号,民俗意义上的认同有助于形成湾区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对粤港澳大湾区整体文化构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非遗与粤港澳文化认同”前沿掠影》更是抓住了粤港澳大湾区这个热点,把人们知之不多的香港、澳门的非遗(民俗)传承和保护动态,介绍给读者,提供了一扇了解和打开粤港澳非遗(民俗)文化宝库的窗口。 对传统技艺民俗的生产性保护,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本书选取潮州木雕、肇庆端砚和广州早茶等作为推介的重点。从中可看到岭南工艺的精湛和生活的精致,也可领略到岭南人热爱生活,注重实用,追求完美等美好性格。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共分为十五章:
-
岭南文学艺术董上德 著本书为“岭南文化读本”之一种,详细叙述了岭南文学的发展历程、重要流派代表人物的成就及影响,重点介绍了岭南诗歌、散文、小说、戏曲、音乐、舞蹈、书画的重要流派和人物、岭南地域特色与创新等。本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岭南诗歌(上):唐宋元明时期第二章岭南诗歌(下):清朝及近代第三章岭南散文第四章岭南小说第五章岭南戏曲第六章岭南音乐舞蹈第七章岭南书画 本书由广东高校学者编著,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是了解岭南文学艺术的quanwei读本。
-
中华文化公开课李世化 著文学史注重研究文学发展的过程﹐总结文学发展的规律,其中包括阐述各种文学内容、文学形式、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产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学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应称前时期为“古代”,后时期为“近代”。
-
漓江两岸的流年碎影凌世君 著桂林幸有山为座标,我们可以通过老照片去对应方位,还原已经消逝的旧时空。可是,老照片只给了我们空间感,却无法叙述隐藏在旧时空中的老故事。比如,世人熟悉“桂林山水甲天下”,却不知 “桂林的木屋尤其为天下第yi”。桂林旅游之发达,旅行杂志,早有办刊。桂林的渔船、浮桥、十字街、腊味店……该书作者凌世君,多年潜心于对桂林老照片后面故事的调查、钩沉,又用充满诗意美感的文笔将这些故事展现开来,使老照片变得充实有趣而鲜活。时间成全故事,200余张老照片,还原了一座城市的旧时风貌。
-
北方的观念彼得·戴维森 著彼得?戴维森《北方的观念》将“北方”的地理特征、历史记忆、文化内涵与人们关于北方的想象巧妙地融为一体,进行了细致、生动而又意味深长的描述。 在指南针的指引下,人们总是情不自禁被北方吸引,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独特的“北方”。在这部涵盖面极广、引人入胜文化史作品中,彼得·戴维森跨越了不同的时空,围绕北方的偏远、荒芜和静谧展开沉思,逐一呈现了有关北方的不同观念。在他笔下,北方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目的地,而是人人向往之地,真实、绝对且质朴,却也永远遥不可及。
-
岭南英烈家书顾作义 著《岭南英烈家书》共选录了47位革命先烈的65封家书。其中包括平常家信、狱中信函、遗书等。书中所选录的先烈家书,均按书信时间的先后顺序编排。每位先烈的家书后面附有背景说明,主要对书信的写作时间、背景、历史意义等加以说明。这些家书字里行间都透露出烈士们为了国家能富强、人民能当家做主而甘愿付出生命的坚定信念,充分表现了烈士国难当前、舍家为国、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和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的坚强斗志。读完有一种力量让人心潮澎湃,特别适合在新时代的我们阅读和思考,忆苦思甜,想想新社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提高思想觉悟、提升爱国情怀。
-
改变近代文明的六种植物[日] 酒井伸雄 著,张 蕊 译《改变近代文明的六种植物》以马铃薯、玉米、可可豆、辣椒、橡胶树、烟草六种植物的传播轨迹为纵轴,以饮食文化、政治和产业为横轴,从食用、医用、实用、商用等多个角度展现了它们与人类近代文明密不可分的、对文明演进影响至深的传播历程和应用关联,为读者讲述了藉由人类对这些小物种的发现、传播、利用所构建的人类近代社会与文化的历史。
-
明代汉江文化史潘世东 著《明代汉江文化史/汉水历史文化系列》首次从断代史的角度研究发掘明代汉江历史文化,在全面收集官方、民间资料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和检讨了已有研究成果,综合考察了明代汉江流域的历史传统、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移民开发、国家治理、文化建树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明代汉江流域的社会、移民、农业、水利、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本着长时段、整体性的原则,从流域因果性、系统性、链条性视角,开展多学科、长时段交叉研究,将历史事件还原到具体的地理空间当中。在史论一体、宏微结合的纵横坐标上,进行立体透视和系统把握,史论结合,融原典阐述和现代阐发于一体。
-
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刘正刚 著本书由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主编,共收录17篇文章,所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既有史籍校勘注释类,如对南化本《史记》的例释,对南朝石刻的辨伪,对古代城市文献《两京新记》的校注等;又有史实考证类,如考释敦煌曲子词《怨春闺》聚讼不断的问题,考证明代文人社团复社在各地的分社,阐述晚晴在华传教士郭士立、香港华商何昆山的相关事迹等。还有以时间为经的史实编年类和人物年谱类文章。各论文均旁征博引,显示出较为深厚的学术功底,有一定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