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门史
-
中国上古中古文化史陈安仁本书是一部叙述从远古至五代的中国断代文化史著作。每章涉及政治、风俗、家族制度、商业、交通、币制、官制、军制、法制、宗教、美术、教育、理学、文学等。将物质与精神两方面文化形态叙列而评论之,旨在揭示中国文化史的完整发展脉络及其价值,是20世纪上半叶较有影响的文化史著作。
-
远去的帆影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远去的帆影(1870-1980年的汉江)》收录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百年间200余幅珍贵的中外历史照片,内容涉及汉江及其支流沿线的城镇、港埠、船舶以及社会生活风貌的方方面面,对汉江流域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进行回望,从侧面展现了中华文明历史演变的整体进程。
-
斯文(美)包弼德本书对士之转型的梳理,直接继承和发扬了美国宋史学界关注“士人”的学术创变,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它在此基础上,积极地探索了深入理解唐宋思想转型的新方法与新道路, 它不依循理学的惯常叙述思路,而是从唐宋思想史的内部出发,揭示其起伏转折的轨迹。唐宋思想许多为人忽视的重要内涵,得到丰满的呈现,而理学的兴起这一前人论之甚多的问题,也因从唐宋士人转型和思想转型的大背景来观察,有了别开生面的阐发。书中对思想史的研究,综合了政治史、社会史、文学史等诸多领域的观察 ,其中从“文”的视角切入思想史,将文学史与思想史结合起来观察 ,既令人耳目一新,又深有所见。
-
大明[英] 柯律格 著,黄小峰 译《大明》是一部具有创新性和可读性的历史读物,通过丰富的图像和实物材料,呈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高峰——明朝。它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帝王的更迭,没有面面俱到介绍明朝的人物和事件,也没有大轮廓地勾勒明朝的兴衰,而是为现代读者进入明代历史提供了一组新颖的切入点:有关动与止的观念,有关文字书写的位置和特色,有关娱乐、暴力和年龄的观念……甚至讨论明代灭亡之后的“明代”,即明代的图像和物品是如何被重新编排、重新想象的。作者通过强调同时期中国与亚洲其他地区的相动往来,挑战了明代中国固步自封、孤立于世界其他文明而存在的观点。书中运用的插图资料选自世界范围内的公私收藏,既有大量书画、瓷器, 也有兵器、家具、服饰、货币、丝织品、书籍印刷品,用以阐明明代艺术与文化的多样性。作者还广泛考察了现代的影像和创作资源。明代作为中国文化资本的宝库,一再被加以阐发和利用。《大明》为所有中国文化史的研究者、与早期现代世界领域相关的历史学家和艺术史学者,以及对中国历史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多种多样富于启发的素材。本书源于作者柯律格2004年在牛津大学所做的八次“斯莱德美术讲座”。作者的目标是震撼西方的听众,让人们抛掉心中可能有的对明代中国的成见,尤其是那种认为明代中国在本性上静止不动而且尘封闭塞的看法。事实上,明代产生的图像和物品极具多样性和复杂性,包裹在各式话语之中,为后人探究明代的社会生活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可能。
-
醉文明马未都 著《醉文明:收藏马未都》系列图书是马未都的经典代表作品,全十卷出版历时8年。 作为收藏文化普及读本,每本各有侧重,生动讲述了中国古代木器、瓷器、铜器、玉器、漆器、家具等制作手法和鉴别重点,并将宝物与中华文化与古典文学等结合起来,以小看大,见微知著,尽显历史长河中温情感性的一面;藏品背后蕴含的*朴素的人生智慧,更是历久弥新,值得细细品味。 同时,新版多了古玩门诊、观复学堂的板块,形式更灵活,知识点也更多。礼盒版含全十卷图书、马未都手写寄语、一张巨幅“醉文明”文物知识图谱、一本趣味观复手账和精美套盒。
-
书籍的历史吕西安·费弗尔,亨利-让·马丁 著,和灿欣 译《书籍的历史》是一部由法国年鉴学派大师费夫尔和印刷史学者马丁共同完成的学术著作。全书着眼于15世纪至18世纪的欧洲,详细探讨了西方关于印刷书从诞生到传播各个方面的问题,观点独到,史料详尽。与此同时,法国年鉴学派严谨的治学之道,也在此书中有所表现,是书籍史领域的经典之作,也是一本亲切易读的经典读物。
-
中华图像文化史·京剧脸谱卷赵永岐 著,韩丛耀 编中国戏曲脸谱起源于原始的陶面图案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孳乳为汉唐的戴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于明清的戏曲脸谱。在戏曲形成过程中,脸谱也在不断完善,形成现今的脸谱。在戏曲形成之后,脸谱和面具仍然交替使用。明显的就是贵州的地戏与傩祭,以及江西和安徽的傩戏。西藏的藏戏无论生旦净丑都戴面具,有的剧里多的有百余个人物戴着面具,少则也有十来个人物戴面具。南昆剧中的神仙鬼怪一般情况下也都戴面具,不勾画脸谱。京剧是全国性的大剧种,大量使用和发展脸谱,但有些人物如加官、财神、魁星、罗汉等仍戴面具。从脸谱和面具的混合使用与脸谱谱式的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可以看出中国戏曲脸谱发展的轨迹。脸谱发展到近代,达到了的繁荣,随着中国本土戏剧的兴盛,各个剧种都涌现出了优秀的脸谱作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当属京剧脸谱。京剧脸谱在体现人物的性格特色、外貌特征等方面都开始有了自己的规则和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既是京剧的附属品,也是舞台美术的杰作,具备独立的艺术体系,供爱好者与后人欣赏、研究。
-
凝香杨颖立 著本书是“五芳斋三部曲”的第二部,积蓄“五芳斋”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被旧社会摧残得奄奄一息的“五芳斋”,在社会主义的雨露、阳光、土壤里重获新生。书中描写五芳斋粽子传人姚九华,用毕生心血呵护五芳斋粽子的传奇经历,再现了“五芳斋”茁壮成长的过程,展现了五芳斋人如何抓住历史机遇,使四溢的香气进一步凝聚,使粽子这一中华名点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常言道:种子不是在一天长成参天大树的。它是雨露、阳光、土壤等诸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
广州匠图志蔡鸿生 著,蔡鸿生 编清代有“苏州样,广州匠”的谚语。清代广州的工艺水平之高,蜚声海内外。本书选取博物馆的精品收藏,图文并茂,从器物入手,选取八种工艺品(牙雕、珐琅、扇、瓷器、外销画、家具、广钟、刺绣),凸显背后的能工巧匠,勾勒了广州匠的形象及其管理机制和历史地位,揭示出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主旨是颂扬广州匠的创造性劳动,对于当今传承工匠精神尤具启发意义。
-
图说中国文化史吴方 著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本书以时序为经,以文化现象为纬,分为八章,详述从远古至明清的文化流变。内容广博而严谨,涵盖文学、哲学、宗教、教育、经济、绘画、书法、曲艺、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脉络清晰,观点鲜明,择要而言,提炼出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质所在。行文深入浅出,学术性与通俗性兼顾,文采斐然,精炼流畅。 全书搭配一百四十余张图版帮助读者一窥堂奥,掌握其深厚底蕴与脉络传承,可以说是一部了解中国文化源流的经典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