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门史
-
时尚文化的启蒙时代[法] 格诺蕾·米勒埃 著,陆璇,周绍恩 译在法国时尚,渗透到各个领域,反之,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也会对时尚产生影响。19世纪作为法国大革命后法国政体变更较频繁的一百年,其时尚风格也随之从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逐渐资产阶级化,女性在经过克里诺林裙撑、布夫腰臀垫和紧身胸衣的矫饰后坚定地向着自由解放身体方向前进。本书作者既是法国时尚史专家,又是时尚史影像收藏家,书中的大量时尚插画悉数来自于其收藏的19世纪时尚刊物,这些珍贵的精美画作与作者对具有代表性的服装和服饰进行的详细描述相辅相成,对于时尚从业者和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部汇聚19世纪法国服装和服饰的时尚图典。
-
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王先明 著新时期史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也不无值得反思的问题。作者注意到,社会史、文化史研究日渐聚焦于日常生活和个人体验,却刻意回避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运动的关注;日渐深入解析群体生活的样态风情,而无视精英或社会运动领袖的行为与选择。那么,一旦失去对重大历史事变和社会运动发展的关注和解释能力,它还是社会的历史么?本书是作者近年社会文化史研究的集结,聚焦社会史研究的方法与未来,政策得失与观念演进,阶层变迁与社会记忆,制度变革与空间改造,推陈出新,史料丰硕,说理透彻,为我们理解近代中国社会提供了敏锐的视角。
-
当代学术 跨语际实践刘禾 著著名学者刘禾的成名作,曾获得美国古根海姆(Guggenheim)学术大奖。 本书从翻译的语言与文化实践的角度,探讨20世纪初期(1900—1937)中国的语言和文学如何在一种“虚拟的等值关系中”,通过与西方和日本等不同语言文化系统的的相互接触、交流和翻译,构建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现代想象,从而形成一种“被译介”的现代性,一些现代中国的经典话语和叙事,诸如国民性、个人主义、现实主义,乃至作品的经典化与文类的建制化、文化保守主义的出现等等,都是在翻译中生成的现代性的不同层面。作者对此逐一考察,并通过复原语言和文学实践中各种历史关系赖以呈现的场所,及等值关系建立的语境、时间和过程,重新思考了东西方之间跨文化诠释和语言中介形式的可能性。
-
世间乐土吴中博物馆 著明代文人唐寅曾有诗描绘江南吴地:“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本书主书名便取自该诗句。本书聚焦于江南吴地的文化遗产、建筑遗迹,以及历史城镇、历史村落和水陆交通网络,通过书画、碑刻拓片、历史地图、建筑构件、营建工具等进行呈现。书稿分为“序章”“自得”“自适”“自如”“自在”等章节,解析江南吴地在历史时期(特别是宋至清代)的城乡空间、社会生态与文化面貌,更多地关注千年来吴地的日常生活风景,呈现吴地每一个“普通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吃饭、饮水,到日常起居、读书、耕作、出行,乃至物资与产品的流通,婚丧嫁娶、礼拜祭祀、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 本书将会在每一章节都会附上相应内容的二维码,读者可以扫描二维码,进入吴中博物馆定制的数字化专题,读者可以从中体验如何通过手机等简易设备来记录一座文物,并且将其数字化存储甚至打印出来。这一形式,将纸质阅读与数字体验相结合,有助于读者更立体地多维了解千年来江南吴地的生活样貌。
-
布尔乔亚经验2[美] 彼得·盖伊(Peter Gay) 著,赵勇,李霞,周定瑛 译《黑衣爱神》是五卷本文化史著作《布尔乔亚经验》的第二卷。在本卷中,彼得·盖伊探索了19世纪中产阶级的爱情观。作者深入研究了大量历史材料,从哲学论文到医学文献,从信件和日记到小说作品,全书充满了对19世纪西方个人生活和作品的迷人见解——狄更斯、司汤达、瓦格纳、王尔德、巴尔扎克、霭理士、弗洛伊德,还有更多没这么家喻户晓的普通中产阶级以及工人阶级,他们在爱情中的内心纠葛,他们对欲望的抵抗或妥协,抑或他们对婚姻生活的赞叹。本卷也在爱情的边界做了充分的探索,谈论范围从同性恋的“发现”,时人对卖淫问题的争论,对失足女性的改造,到爱欲在音乐、大自然、宗教等领域的策略性转移,等等。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弗洛伊德式的精巧分析,彼得·盖伊认为,19世纪的布尔乔亚们并非如惯常理解的那般在爱情上麻木无措,实际上,他们不仅能够享受他们的欲望,而且能够在最崇高的意义上理解爱情。维多利亚时代的爱情比许多人想象得更接近理想——他们在努力让爱情的两股潜流(温情和激情)合二为一。 五卷本《布尔乔亚经验》是彼得·盖伊晚期最重要作品,彼得盖·伊探究了现代社会秩序与商业文化源头的19世纪布尔乔亚阶层的观念转变,主题广泛涉及性爱、暴力、自我认知、教育理念、文学艺术等诸多精神与文化领域,展现出一幅构建于人类基本经验下的全景式时代画卷。其研究方式与成就,至今无出其右。
-
丝路长乐福州市长乐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编为了更好地体现长乐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长乐区政府及福州市社科联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了专题研究,并产生了一批优秀成果。长乐区委宣传部、区社科联选取部分优秀文章,汇编成《丝路长乐》一书。本书充分显示了长乐悠久的海丝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彰显了长乐在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反映了当前对“海丝”与长乐关系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动态,这对于我们总结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规律,以新视野和新思路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
中国文化史研究再出发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武汉大学台湾研究所 编中国文化史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复兴以来,走过了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时值文化史专家冯天瑜先生八十寿辰,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和武汉大学台湾地区研究所发起编撰。旨在通过对冯天瑜先生及其团队四十年来研究文化史的学术成果、学术路径、治学精神等内容的全面回顾,总结文化史研究四十年来的现代学术转型和发展,进一步凝聚学科力量,团结国内相关学者,促进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深入,及中国文化史学科再发展。
-
江苏绘画史杨心珉,陶小军 著本书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以江苏地区及其渊源地域的绘画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历史发展的基本时代脉络为纲,通过对史料中记录的主要画家事迹、核心绘画观点和相关绘画活动的梳理,厘清苏地绘画艺术发展的主要脉络,突出其别具一格的地域气质和引领时风的典型价值;通过对绘画文物以及与绘画艺术发展相关的其他文物及遗存的考察与鉴赏,展现苏地绘画艺术的具体风貌,强调结论的实证精神;通过对绘画活动产生所依托之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的探索,明确历史变迁洪流下绘画艺术的现象本质,同时关注其对广大受众之精神生活乃至社会文化之气质风貌产生的影响,尝试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打开区域艺术研究,从而强化最终成果“史”的本质。
-
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承与开拓孔令宏 著基于中国哲学的视角,本书提出了活动作用、文化活动场的概念,据此分析了传统文化、现代化、后现代化的共时态关系。在阐述中国哲学的特点及其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本书对儒学作了由古及今的诠释,探讨了儒学对现代商业、管理的肩示;疏解了易学的观念、思维方式和理论模式;讨论了中国古代哲学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论述了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及其现代化;具体探讨了区域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化。总之,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作了富有新意的研究。
-
宁波文化符号宁波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著,高庆丰 编本书是一本关于宁波文化符号的文化随笔,选取33个独具宁波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标志、地标建筑和先民创造的符号,由点及面地挖掘宁波人文基因,呈现宁波的文化历史脉络,提炼宁波城市精神,概括宁波传统文化IP。与传统介绍宁波历史的书籍相比,本书采用年轻生动的语言和视角,介绍每个符号的前世今生,为读者提供“按图索骥”的便利和“研学”方面的参考,同时增加历史文化叙述,确保“字字有出处”,在经得起考证的基础上保持文字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