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门史
-
20世纪日本思想南原繁 著《文化与国家》是南原繁出任东京大学校长期间所做各类演说、报告的结集,这些演说、报告或针对大学师生,或面对国会议员,影响广泛而深远。其主要思想包括:第一,和平的“文化国家”建设中,民主政治的确立最为重要,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人之革命”建立新的国民精神,以实现尊重人之自由的人性理念的确立,此乃日本民族通过反思侵略战争而获得新生的唯一出路;第二,战后和平宪法放弃战争与追求永久和平的崇高理念,不仅应该是战败后日本民族的坚定誓言,也应该是世界各国人民追求的人类目标,而对占领后期美国改变对日民主化、非军事化政策和日本之重启军备,作者深表忧虑,称其为战后民主革命向反动保守的倒退。 一般认为,书中以上思想主张,包括把握世界的方法论、人性观念和“文化国家”的理念等,已成为战后日本的精神基石,对了解战后日本思想的“起源”及其文化观念的发展十分重要。作者所坚持的理念,不仅反映了被占领时期日本进步知识分子的普遍愿望,而且深刻影响了战后进步思想的发展方向与日本大学文科教育的人文主义传统,因而,本书所收的内容有着无可置疑的文献价值和学术意义。 书中各文表达清晰晓畅,利于各类读者阅读。
-
本草[加] 卡拉·纳皮 著神秘的曼陀罗花会根据采收人的不同状态而有不同的药效?中亚地区有能长出绵羊的植物——“地生羊”?无畏的波斯人如何从无边无际的“水银海”中获得水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药物学的鸿篇巨制,也是一部博物学和自然史的经典著作。它独树一帜的分类方法和包罗万象的宏大规模,影响了后世的许多博物学家,在中西方文化研究中都拥有持久的魅力。
-
江苏地方文化史·南通卷钱荣贵 著本书是一部地方文化著作,展示和总结了江苏南通地区在历史上的文化发展和变迁。绪论介绍了南通市的地理变迁与建制沿革、南通文化的发展脉络和丰富内涵以及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上编“南通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阐述了南通文化自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代的创始与发轫、发展、繁荣,以及近代工业文明的引入与演进、近代文教事业的繁荣、革命文化的兴起等;下编“南通文化的历史风貌”则聚焦南通的海盐文化、水利与航运文化、教育与科举、方言文化、医药文化、文学创作、书画篆刻、戏曲乐舞、民间工艺、建筑文化以及民俗风情。
-
希腊化时代[英] 彼得·索恩曼 著,陈恒,李腊 译从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到罗马帝国征服托勒密王国,希腊化时代是一个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也可能是欧洲古代史上最令人兴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从西西里到塔吉克斯坦,国王们在努力应对着统治多民族国家所带来的挑战,而希腊城邦国家则在历史上已知最早的联邦制下走到了一起;托勒密王朝的科学家们在测量地球的周长,而极具开拓性的希腊阿尔戈英雄们则探险到了印度洋和非洲大西洋沿岸。在本书中,彼得·索恩曼为我们展现了这一时期的广泛历史回顾,涵盖了希腊化世界的诸多方面,包括它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学、科学和艺术,以及个别城市和国王的叙事特写。
-
媒体中的上海大学:1922—2022卢志国,洪佳惠 著创建于1922年10月的上海大学,是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一所干部学校,着力于培养革命人才和建设人才,名义上为中国国民党党立学校,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主掌的且以中共党员为骨干的所用以培养革命干部的教育机构。198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复旦大学分校、上海外国语学院分校、华东师范大学分校、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分校、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复办上海大学(简称原上海大学)。1994年组建的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上海大学是拥有悠久传统和红色基因的大学,是走过峥嵘岁月和光辉历史的大学,它的诞生、成长、发展和壮大,始终与国家和民族以及我们所在的城市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本书收集了1922—2022年的全国主流媒体有关上海大学的报道文章,包括《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和《青年报》等。这些报道,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上海大学的发展轨迹,它是上海大学校史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当代教育史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
海上书局图文史话樊东伟 著本书为“海派文献丛录-新闻出版系列”之一。编者樊东伟长期致力于近现代出版机构的研究,本书就是从其多年来所研究的2000多家近代出版机构中遴选120余家汇总而成,内容按出版机构成立年份为序编排,截至1949年。与目前市场类似图书比较,该书选取近代出版机构以五四运动后成立者居多,另凡是已有比较详细的研究的出版机构不选录;本书所收录的近代出版机构不少为以前研究较少的,且作者通过多方信息发掘的很多以前未被关注过的,或者对被讹传的内容进行匡正,力图为近现代出版史还原出更新颖、更清晰的面貌。全书图文并茂,彩色印刷精美,附有“海上书局名称拼音索引“,为了解近代出版机构的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线索,对了解或研究与近代出版机构关联的人、事、物具有重要价值。一定意义上再现了近代上海出版业的繁华,也是对中国近代出版史的有益补充。
-
中医药,东方智慧之学李健,薛晓鸥 著中医药,对很多人来说熟悉又陌生的。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生姜、小茴香、花椒、桂皮、紫苏、薄荷等都是中药,中医诊所体验的针灸、推拿、拔罐等治疗方法都是中医疗法,图书馆和互联网还有海量的中医药学文献资料……然而,中医治疗疾病的机理究竟是什么?中医和现代医学的区别在哪里?中医是科学还是哲学?这些问题又是大家陌生的。作者运用多年教学、科研、临床实践,对中医药学的历史渊源、基本概念、理论精髓、关键技术等做深入浅出地介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趣味盎然的故事带领读者走进神秘神奇的中医药世界。
-
永远的敦煌艾绍强 著,孙志军 摄影历史上的敦煌是民族融汇、文明交流的舞台,具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伴随着20世纪初敦煌石窟藏经洞文献的发现、流散和传播,敦煌石窟艺术及文物的价值获得高度的认可和重视,敦煌遗书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百余年来,敦煌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来客,在丝绸之路上再次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本书作者经过实地采访、调研,结合查阅大量史料,为读者展现出一幅关于敦煌历史文化、自然景观、风土人情的广阔图景,彰显了敦煌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呈现出敦煌的永恒魅力。
-
新民说·饮食与中国文化王仁湘 著“吃”是中国文化极具生命力的主题之一,作者以考古学家的身份介入到饮食的发展流变之中,将“吃”纳入社会专题史的范畴,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举凡饮食器具、烹饪方式、饮食掌故,详述其流变,一一考订源流,从“饮食”一事再现中国文化的广博与厚重。本书行文流畅,语言通俗幽默,寓学术研讨于吃这一“俗事”上,将食物之美、饮食之雅写得有滋有味,令人垂涎。
-
晚期帝制中国的科举文化史[美] 艾尔曼 著通过对横跨元明清三代、千余种科举相关史料的研究分析,艾尔曼教授探讨了1315-1905年间作为晚期帝制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科举制度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多重面向。艾尔曼对科举制度的探讨修正了很多我们先前对于这一考试体系实际运作过程的看法,其中既有对科举作为政治和文化组织运作的分析,也有对科举在被现代改革者们无情废止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无法预料之社会后果的反思,同时深入解读了科举作为一套历时久远、运作成熟的制度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