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史
-
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陶希圣著陶希圣(1899—1988)原名汇曾,笔名方峻峰。湖北黄冈人。1918年入北京大学法科学习,1922年毕业以后任安徽省立法政学校教员。1924年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五卅运动中任上海中学生校武汉分校教官、中央独立师军法处处长、《党军日报》主编等职。1926年后,先后在复旦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大学任教。1928年在上海与周佛海等主编《新生命》月刊。1934年组织“食货学会”,出版《食货》杂志。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39年8月参加汪伪国民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任“中央党部”宣传部长。1940年到香港披露了“日汪密约”的内容。1942年到重庆,任蒋介石侍从室第五组组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为蒋介石代笔撰写《中国之命运》。后任《中央日报》主编,主办“月刊”,兼蒋介石私人秘书。1947年以后曾任国民党宣传部次长、中央委员。1949年到台湾,任国民党总裁办公室第五组组长、《中央时报》总主笔、《中央日报》董事长、国民党中央委员、常委、中评会委员等职。1988年于台湾逝世。
-
中国史纲张荫麟著张荫麟(1905-1942),号素痴,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一位早慧却也早逝的史学家。当他还未是满十八岁的中学生时,就因在著名的《学衡》上对"梁启超"才"证老子之失"提出驳难受到梁氏的常识与学界的注目,而他也不掩饰他的目无余子,曾在后来慨叹自梁之后,史学益衰,"不学无术之人因缘时会,凭藉结纳,亦且披猴冠而登坛坫焉",盼望能够早日改观,并为之奋斗一生。李书是张荫麟受聘为高中所编的教科书,为此他向清华告假两年,放弃教职,一心撰述。著者特别留意于材料的精审与文学的畅达。由于他治史强调从作长编入手,因而每能取精用弘,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抓住最有意味的关节,提取最为典型的事例;由于他具有通?傅恼苎в肷缁嵫У难酃猓蚨磕馨盐绽肥录氖抵剩傧掷啡宋锏男愿瘛U怯辛苏庋岷竦母妫员臼楸甘苈壅叱频赖奈淖稚⒁巳胧さ奶氐悖棵渴窃醋杂谥咦阋匀⌒庞谑妨值纳羁倘鲜叮皇强课颐峭ǔ<吡说难傲酥种荒苋〕栌谟怪诘那潮∴逋贰?
-
治史三书严耕望著《治史三书》的作者是一位埋头治学、工夫扎实、成就卓著的真学者,所谈的都是切身的真甘苦;同时,他这部书又包括《治史经验谈》《治史问答》、《钱穆宾四先生与我》三书之间相互牵涉内容更广,语言更详。对于我们研究史学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治史三书》虽然作者自认为是随意漫谈、个人体验。但它却有作者认为的一些要点。从原则上:它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具体问题为先着,从基本处下工夫;固守一定原则,不依傍,不斥拒,能容众说(包括各种理论与各种意见),随宜适应,只求实际合理,不拘成规。方法是:坚定意志,集中心力,以深锲精细为基础,而致意于组织系统化。目标在:真实,但期人人可信赖,有一砖一瓦之用;最后一篇特措意于日常生活与人生修养,要锻炼自己成为一个健康纯净的"学术人",此实为学术成就的最基本条件。至于探索问题的技术,则本编少涉及。因为技术细节,很难具体言之。总而言之,《治史三书》内容涉及范围非常广泛,非常值得广大热爱历史的读者和历史研究者认真研读。
-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郑杭生主编在本书中,撰写了“分章重点知识网络”部分,帮助读者掌握全书主要内容;从“规范化”和“实用性”的角度,依据电大全国统一考试试卷的题型并参考有关同类考试试卷的内容,撰写了“分章仿真试题及解答”,以供读者平常练习之用;设计了“综合仿真试题及解答”,这些综合仿真试题对读者应考是很有指导意义。
-
中国改革开放史朵生春著本书分上下卷十八章:第一章喇叭王国的覆灭;第二章“凡是”与“实践”的斗争;第三章“洋冒进”归来去兮;第四章毛主席的接班人;第五章崛起的农村中国;第六章工业发展战略;第七章改造中国;第八章转型的农业;第九章改造与整顿;第十章大路通天;第十一章经济学突围;第十二章第二次革命;第十三章思想塌方;第十四章民主的选择;第十五章十字路口的中国;第十六章大转折;第十七章市场化生存;第十八章节997-1998年。
-
粤大记(明)郭非棐撰;黄国声,邓贵忠点校暂缺简介...
-
1976~1981年的中国程中原,王玉祥,李正华著奉献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为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年而作。1976年至1981年,是结束“文化大革命”,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大转折时期。这个历史时期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对中华民共和国的发展,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悠久、绵长的中国历史上将留下浓重的一笔。本书作者力图继承中华民族直笔修史的传统,在占有真实可信的史料的基础上,不溢美,不饰非,不为成说所囿,客观全面地反映这一复杂的历史转折时期的概貌和特点,写出无愧于这一光辉历史时期篇章。
-
新中国万岁高凯等主编暂缺简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中国革命博物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20世纪世界上发生的最有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1949年10月1日,天朗气清,风和日丽。北京三十万群众齐集在修葺一新的天安门广场上,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这是中国人民永远值得庆祝的辉煌节日。下午3时,大典开始。当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时,广场上顿时爆发出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军乐队高奏新中国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广场上的工、农、兵、学、商各界群众齐声高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歌声如狂涛巨澜,响彻云霄,唱出了民族的觉醒,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文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为了纪念建国五十周年,便于广大读者了解和研究共和国开国的伟大理论与实践,我们从有关开国的报告、文电、纲领、决议、宣言、公告等文献中,精选了九十二篇,分为“新中国蓝图”、“向全国进军”、“筹备政协”、“建国纲领”、 “隆重开国”、“施政方略”、“团结统一”和“对外关系” 等八个专题,编辑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文选》一书。本书所收文献,最早的一篇是一九四八年四月二十七日毛泽东关于请一批民主人士到解放区参加代表会议的信,最晚的一篇是一九五一年五月二十三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的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收入的文献,除个别篇目,大多数都是公开发表过的。有专题,根据文献内容又分为若干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在目录上以星号分隔。每个专题和每个部分的文献,均以时间为序排列,其中一些重要文献的标题,在目录上用黑体字排印,少数文献收入本书时新拟了标题,并在题解中作了说明。所收文献均在文末标明了版本依据,一般不加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