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史
-
开国风云高秀清等著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从革命战争年代设计建立“联合政府”的蓝图开始,到推翻旧政权,建立与巩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整个历史进程。真实地记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功勋。
-
中国与罗马教廷关系史略顾卫民著在远古的时代,东西双方在对方的眼中都是一个梦,一个神话。希腊人最早把中国人称“赛里斯人”,他们认为赛里斯人“身高达十三肘尺”,“寿逾二百岁”,“皮与河马相近,故万箭不能人”,中国人此时在西方人眼中真是半人半仙。在《吕氏春秋·古乐篇》、《逸用书·王会解》等先秦典籍中,我们的先祖也有了一些对西方的认识,如《山海经》中,我们的先祖把西部世界的人描绘成“其状如人,豹尾虎齿”,由此可以看出,那时西方人在中国人眼中也是半仙半人。在漫漫的历史长夜中,那一望无垠的大漠上的阵阵驼铃声连起了东方和西方,那时双方的交往大都还停留在器物交流的水平上。元代时东西交通畅通,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成为蒙古大汗的座上客,据说还被派到了扬州当了几年的“父母官”,但他那本震惊西方的《马可·波罗游记》竟然一字未提孔子、儒家,难怪至今有人怀疑马可·波罗是否真的到过中国。或许是像黑格尔所说,那时人类的“自我意识”还没有达到宗教和哲学的阶段,因而根本谈不上实质性的思想和哲学的交流。
-
毛泽东与抗美援朝逄先知,李捷著《毛泽东与抗美援朝》反映了抗美援朝决策的全过程,披露了鲜为人知的历史文献,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毛泽东与抗美援朝》用丰富翔实的国内外历史文献资料,真实、全面地披露了毛泽东在抗美援朝期间运筹帷幄做出各项重大决策,领导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夺取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过程。
-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稿关海庭主编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与文明。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为基础,吸收现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合理因素,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解放和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现代化的历史紧密结合起来,论述了只有实现向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转变,提高国家综合控制能力,才能将国家引入现代化的轨道,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革政治体制,逐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将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引向深入,使国家的控制能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才能最终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本书共分九章,体现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具有系统性和构架的完整性。书中还介绍了政治发展的一般理论,论述了近现代中国国情与政治发展的关系问题,并对21世纪中国的政治发展作了进一步的展望。本书可作为高校政治学本科教材,亦可作为各级党政干部的参考读物。<
-
河北通史吕苏生本书为《河北通史》秦汉卷,所记述和研究的是秦汉时期河北地方的历史。秦汉时期,自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始,至220年东汉灭亡止,包括秦、西汉、新、东汉四个朝代,关后共历时440年。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转折时期,由于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全国各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都取得了长足的甚至是空前的进步,第一次出现了封建社会鼎盛的局面。在这四百余年充满巨大变革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河北作为全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昌盛的地区之一,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河北通史张岗本书为《河北通史》明朝卷,所记述和研究的是明代北直隶即今河北地方的历史。明朝是一个延续时间较长的朝代,它起自洪武元年(1368年),止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有276年的统治历史。在这270余年间,我们又可依其盛衰变化的情况,划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明前期,自洪武元年至宣德十年(1435年),是明朝国势最为强盛的时期;明中期,自正统元年(1436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是明朝由盛转衰即由上升转而走向下坡的时期;明后期,自万历十年至崇祯十七年,是明朝由衰败最后走向灭亡的时期。
-
河北通史谢志诚本书为《河北通史》宋辽金元卷,所记述和研究的是辽、宋、金、元时期河北地方的历史。宋辽金元四朝在河北的统治延续四百年有余,从960年北宋建国起,到1368年元朝灭亡止。这一时期的河北史处于全国由分裂又一次实现统一的历史阶段中,时代的特征和地方特色都十分鲜明。
-
河北通史朱润珍本书为《河北通史》魏晋北朝卷,所记述和研究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北地方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自东汉献帝禅魏至隋代周,前后共历时360多年。期间,三国鼎峙,晋分西东,五胡中原逐鹿,继之南北朝立,无魏末,北方又各呈东西,至北周灭北齐,杨坚以隋代周,混一六合。这种南北东西,离乱分合的历史在河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又烙下深深的印痕。河北区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对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发展起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
河北通史袁森坡 吴运廷本书为《河北通史》清朝上卷,所记述和研究的是清前期河北地方的历史。 这一时期,起自顺治元年(1644年),迄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共l96年。按其发展脉络,大致可分为顺治至康熙初期、康熙中期至乾隆中期、乾隆末期至道光中期三个阶段。 顺治至康熙初期,是满洲贵族向江南及西北汉人统治区的胜利大进军时期,直隶成为后方基地,直隶人民饱受满族统治者的残酷民族压迫和经济掠夺。 清朝定都北京前后,故明官吏纷纷降清,不少地方发生了由前明官吏、豪绅、儒生等策动的推翻大顺地方政权的变乱。明朝残余势力群起效尤,同满洲贵族相勾结,形成了极端仇视大顺政权的反革命联盟,反动气焰极其嚣张。大顺文武官员不是被捕放逐,就是惨遭杀害。与故明地方、豪绅反攻倒算、投降清朝相反,直隶人民不甘心满洲贵族的统治,以各种形式进行顽强抵抗,构成了对清朝的严重威胁,是为直隶人民抗清斗争的先声。此后,抗清斗争义旗高举,烽火不断。由于这些义军都是直隶本乡本土的农民,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虽清军四出清剿,仍剿之不尽,杀之不绝,直至康熙中期仍有起义发生。这些斗争尽管由于缺乏明确的政治纲领和强有力的组织,被血腥镇压,但也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
-
河北通史谢忠厚本书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的河北地方历史,作为反帝、反封建斗争与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的一个有机过程来研究,围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河北地区所进行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复杂斗争,着重分析国共两党所执行的政策措施,总结历史经验,力求通过对河北地方历史的剖析,揭示和反映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社会结构变动和社会形态演进的基本规律,使人们得到历史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