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史
-
当代中国史研究朱佳木 编《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文丛:当代中国史研究(第2辑·2012)(创新工程)》主要收录2011年度全国范围内公开发表的当代中国史研究方面最具代表性、水平最高的文章。按专题分为国史理论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党和国家领导人研究、国史重大事件研究、国史不同领域研究等五个部分,反映了该年度当代中国史研究的基本面貌和总体水平。
-
中国共产党图史郭德宏 主编本书分上、中、下三卷,系统而又形象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90年曲折而又辉煌的伟大历程。书稿几经研读修改,持论谨慎稳妥,文字洗练流畅,内容准确科学,表述通俗生动。其所编配的2500张左右历史文物图片,许多是首次披露的珍贵的历史文物、党的历史文献以及形象生动的历史场景图片,具有很强的历史说明作用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本书以文叙事,以图证史,图文互证,相得益彰,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创新性,是一部选题独特、内容厚重、形象生动、立体全景地反映中国共产党辉煌历程的大型图文书。
-
胜因武更斌《胜因:毛泽东靠什么统一大陆?》是一部最全面、最客观、最宏大的军政类图书。它用纪传体讲述了共产党的历史。它回答了共产党为什么能统一大陆,人民为什么能当家作主的历史问题。全书二百余万字,条分缕析的结构,深入浅出的文字,配以千余幅稀见的高清历史老照片。它不仅仅适合对共产党史感兴趣的读者,而且从中能品读出管理学、成功学的道理。同时也因为《胜因:毛泽东靠什么统一大陆?》持论公允,也是一套不错的、区别于以往一边的史观的学生课外书籍,党史毕竟是中国人成长过程中必知必读的历史。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之所以能统一大陆,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和所依靠的干部队伍是一个信仰坚定、不怕流血牺牲、不计个人私利、一心为国为民、纪律严明、团结一致的智慧群体,从而使他们建立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是依靠亿万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才能够领导中国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的人民军队一举推翻几千年的旧秩序。他们那种彻底的革命精神和牺牲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加革命的最根本的魅力所在。
-
败因武更斌民国史是当今读书界持续很久的一大热点。《败因:蒋介石为什么败退台湾?》就是一部最全面最客观最深入浅出的民国史书。它回答的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为什么败退的话题。它以纪传体方式解读了国民党的兴亡成败。全书一百四十余万字,配以千余幅稀见的高清历史老照片,是一部近年来在海峡两岸也难得一见的史书。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数量是清朝的5.5倍,是北洋政府的6倍左右,是共产党军队的3倍。就装备而言,国民党军队拥有相当数量的轰炸机、战斗机、军舰、大炮、坦克。环顾亚洲,军力无出其右者。又接收了日本投降时交出的大批轻重武器:68万多支步枪,1.8亿发子弹,6万余支手枪,近3万挺机关枪,1.2万多门火炮,7万匹战马,543辆各种战车。这批武器可以装备80个步兵师、10个炮兵师、6个骑兵师、7个以上的装甲团。加之美国装备的36个美械师。与共产党军队小半加步枪相比,云泥之别。经济上,国民党政府占有各大城市,以及最富裕、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它的财政收入是清末及北洋时期的6倍以上。抗战时期它获得了10多亿美元的美国援助,解放战争获得40亿以上美元的援助。其综合力量纵向比较远强于历代政权,横向比较仅次于美、英、苏诸强国。可为什么仅仅三年多的时间,国民党军队就一败涂地,蒋介石政权被扫出大陆呢?个中缘由,太值得玩味;个中教训,太值得汲取。
-
国家记忆人民画报社 编《国家记忆:中国国家画报的封面故事》由封面解读、领袖肖像、国家印迹、风流人物等几个部分组成,梳理、展示和回望了新中国历史上那些真实的人与生动的事。图书通过《人民画报》封面及其背后的故事串联起来,引领读者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脉搏。
-
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沈志华 著为什么1956年的希望和期待会转变成1957年的失望和消沉;为什么中共八大在1956年确定了扩大民主、加强法制、集中精力搞建设的方针路线,到1957年却反其道而行之;为什么毛泽东已经看到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种种弊端,到头来还要重蹈斯大林的覆辙,为什么中共一代精英百般思索却做出了如此选择,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波兰、匈牙利危机中,中国充当了什么角色?《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年的中国》试图利用目前所能看到的文献史料,描述这一历史过程。
-
追忆百业方砚 著“古都遗韵”丛书系北京老画家历时数年、倾注大量心血的精品力作,图文并茂,适宜欣赏、借鉴和收藏。丛书分四本:《回望古城》,再现清末和民国年代老北京四九城、城内牌楼和街道;《追忆百业》,画说老北京商铺、老字号的形象;《逝水胡同》,追忆北京老胡同原始风貌、市井生活、悠闲时光;《流年市井》,讲述老北京人的市井风情和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本书是其中的《追忆百业》,由方砚编绘。
-
粉墨江湖陆明 编卞先生一生除了唱戏,还癖好养蟋蟀、养鸟。他喂养的秋虫可以过冬。寒暄之下,卞先生说他已经八十岁了,活多久,无所谓。他的心境还是达观的。我望望卞先生,不觉有所思。其实,我早就已经在反思:嘉兴的两位文化耆宿庄一拂先生、吴藕汀先生,生前都没有留下一个口述文本,这是很可惜的。我与两先生都熟,本可以做这个事却没有做。庄先生二〇〇一年去世,得寿九十四;吴先生二〇〇六年归返道山,已是九三老人。两先生都有著作可传世,人生经历亦大可以圈点。口述文本比较日记、书信、传主亲撰的自传、回忆录等,更为优胜的是它甚少掩饰,在讲述时往往情之所致,无暇去作损益的考虑。要言之,口述文本在细节方面更具真实。当然,口述难免也有记忆的失误,这就需要注释来辨析和纠谬。口述文本向为治史者看重。我非治史者也,只是有些兴趣罢了。于是,在一个欲雨还阴的养花天气里,我叩开了干河滩那一间陋之又陋的租屋的门。卞先生和金老师,记性好,口才也好,善说。我笔记,稍加整理便能成文。三个月后,得九万字。我估摸这本小书成矣,于地方文化也是有些意思的吧。二〇〇九年孟冬,卞韵良先生作别人生戏台。和他一起化于火的,是一顶亲制的盔帽(盔上缀大红绒球)、几只鸟笼以及手绘的脸谱。卞先生未及见到《粉墨江湖:卞家班暨杭嘉湖水路京班纪略》,这是件憾事。所幸金艳霞老师健在,她性格开朗,诸事放下,克享遐年。
-
红崖湾的秘密张全有,张文学,位志荣 著《红崖湾的秘密:1978年陇西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实录》一书的出版发行,将开启人们尘封已久的记忆,展露30年前红崖湾实行包产到户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我国改革是从农村取得突破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故事,几乎是无人不晓。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与小岗村同时期的甘肃省陇西县碧岩公社的红崖湾,同样开我国农村改革的先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左”倾指导思想仍在全国延续,广大农村生产落后,绝大多数人生活极度困难,基层干部和农民对已实行了二十年的人民公社管理体制产生普遍怀疑和不满。定西地区因为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村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更为严重。穷则思变,在国家政策明令禁止包产到户的情况下,陇西县委以极大的政治胆略和创新勇气,冲破政策禁锢,顺应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支持碧岩公社党委指导红崖湾秘密试办包产到户,使这个“烂包”生产队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仿佛在一夜之间沸腾了起来。之后,陇西县委又在全县31个生产队试办包产到户,随即在全县迅速全面推行,陇西县由此成为全国实行包产到户最早的地方之一。红崖湾实行包产到户,虽然是在几乎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为了生存而迫不得已作出的选择,然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实行包产到户,表面上是对管得过死的农民和农村生产模式的一次松绑,其实质是对脱离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僵化的人民公社体制的否定,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反映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红崖湾及陇西县的实践,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决了长期一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好的群众吃饭问题,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为全市农村改革创造了经验,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毋庸置疑,红崖湾是我市早期农村改革的一面旗帜。
-
毛泽东重整旧河山李蒙,侯波 著吃过早饭,毛泽东率中央机关离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向北平进发。临上车前他与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人一一握手,想起刚才睡觉的事,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笑了:“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语气中带着自信:“退回去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白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一起来翻阅《毛泽东重整旧河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