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史
-
川人大抗战郑光路著八年抗日战争中,四川有三百五十多万军人出川参战,有六十四万多人伤亡;其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均居全国之首,占全国抗日军队总数的五分之一!四川作为大后方,为八年抗战提供的财政粮赋,战全国的三分之一!四川人民同全国同胞一起以血肉之躯筑成一道国防长城。《川人大抗战》以翔实的史料,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川人大抗战的历程,是迄今为止最完整叙述这段历史的长篇专著。《川人大抗战》史料独特、立论公正。读者通过它不但可了解抗战时期国共合作历史背景下正面战场和川军英勇奋战的场面,也能看到大后方民众在中共“团结抗日”政策的推动下共赴国难的动人情景。《川人大抗战》的价值,不仅仅是叙述了四川最光辉灿烂的一段历史,宣传了真实的四川形象,更重要的是对中国抗战史作了很重要的充实,在提倡爱国主义、发挥光荣传统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
中华民国史朱汉国、杨群《中华民国史(共10册)》是在吸收传统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优点的基础上编纂的一部新纪传体大型史书。全书共550万字,十个分册,包括:“论”一册、“志”四册、“传”四册、“表”一册。正16开本,精装,十册一次性整体推出。第一册“论”,对应于传统纪传体史书的“纪”(或“本纪”),以中华民国政权演变为基本线索,主要反映了中华民国及中国国民党由兴到衰的全过程,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由从诞生到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全过程。第二册至第五册“志”,分为政治制度、经济、军事外交、文教社会四卷。政治制度卷包括职官志、政治制度志、议会选举志、政党志、法律志等;经济卷包括农林志、工矿志、交通志、商贸金融志等;军事外交卷包括兵志、战争志、革命军队志、外交志等;文教社会卷包括文学志、艺术志、教育志、学术志、科学技术志、风俗志、社团志、水利志、灾荒志等。第六册至第九册“传”,分为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人物、南京国民政府人物、中共及民主党派人物、社会各界人物四卷,对民国时期的300多位重要人物列传,力求用史实尽量客观公正,简明、生动地再现历史人物,既写出他们一生的主要经历,也突出他们在民国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第十册“表”,分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文教四大类,对复杂纷繁的史事进行简明扼要的列表归纳,如职官表、军队序列表、中外条约表、民族资本发展表、重大事件表等。各册统合起来,就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到文化教育、社会风俗,全面反映了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全貌,使读者通过本书既能认识中华民国的历史发展脉络,又能把握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还能了解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渐变的总体面貌。《中华民国史(共10册)》是一部与“二十五史”相承接的纪传体史书。中华民国作为一个大的历史时期,已经结束50多年,经过半个世纪对民国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国内史学界对民国历史的认识和看法也渐趋一致,于是有条件编纂一部与“二十五史”相承接的、权威的《中华民国史》。国内现有出版物中,尚无一部与“二十五史”体例相同、时间跨度与《清史稿》相承接的纪传体《中华民国史》,因此,本书的出版,将填补我国历史类图书出版的一大空白,使之成为“二十五史”之后的第“二十六史”。《中华民国史》由中国现代史学会组织编纂,集中了国内几乎所有中华民国史研究专家,分别由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人民大学、北师大、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的五十余位专家承担具体撰写任务,从而保证了本书无论从学术价值,还是史料价值上,都堪称精品之作。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赵和平从1840年开始的近现代中国历史是一幅波澜壮阔、纷繁复杂的画卷,生动展现了丧权辱国与民族独立、封闭与开放、保守与革命、前进与倒退、分裂与统一以及独裁和民主的尖锐斗争,其中的主旋律是变革与革命,目标则是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真正富强。17世纪中叶,欧洲发生了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体系。“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摘自《共产党宣言》)而19世纪中期的中国仍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思想文化仍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面对资产阶级以攫取利润为驱动、以取得原料和市场为目的、以商船和炮舰为手段的激烈冲击,中华民族做出了回应。近现代的中国,在十分被动的状态下卷入了世界近现代化的潮流,外来冲击与内部变革纵横交错,写就了一部荡气回肠的中国近现代历史。这部历史虽然只有短暂的100多年,却是中国有史以来社会变化最深刻、社会动荡最剧烈的时期。其问,发生过多次反对外国侵略者和清朝封建统治、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的战争,发生过多次向西方学习的社会变革运动,中国社会的各阶级和各种社会力量、政治派别,都对中国的命运和出路设计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上至封建皇帝和总统,下至一般的平民百姓,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这段历史变动中。一次战争的创伤尚未平复,另一次战争的火焰又燃烧起来;一次斗争和变革失败不久,另一次斗争和变革又接踵而至;一批先行者刚刚倒下,又一批志士仁人就站了起来。中国社会历史在激荡中前进,中国人民在斗争中觉醒。毛泽东同志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简言之,中国人民100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目标就是民族的彻底独立和国家的真正富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无数志士仁人,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宏伟目标,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领域实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与革命,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中国人民用血泪凝成的宝贵财富,都是我们必须要正视和继承的遗产。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条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2004年经党中央讨论决定,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列为大学生必修的政治理论课之一,以加强对大学生的国情、国史教育。为了贯彻这一主导思想,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教研室的全体教师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以专题形式编写了这本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满足教学需要。
-
跨越雄关陈伯江著再过四年多时间,人类就进入21世纪了。我们正处在从20世纪到2l世纪、公元1000年到公元2000年的百年、千年之交时期。历尽沧桑的中国人民,都在回顾神州大地的历史巨变,瞻望和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中国在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遭受着帝国主义侵略者的蹂躏,人民受着深重的苦难。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她就带领各族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经过千百万人的英勇奋斗、流血牺牲,夺取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20世纪的后半个世纪,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曲折的探索,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使社会主义红旗在东方这块古老文明的土地上高高飘扬。在20世纪的100年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跨进了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学科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研究重大攻胡德坤、宋俭该书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的要求而编写的一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主要讲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追求社会进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本书共九章,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以中华民族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历史征程与光明前景为基本脉络,着重探讨了中国在近代世界的落伍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历史大变局中传统社会力量的应对、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与国民革命、南京国民政府的初期统治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兴起、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国命运的抉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等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何理抗日战争离我们而去已整整60年了,但是它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并没有旷如隔世的感觉。这一方面固然在于这场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对中国复兴和社会进步之影响,至远,至深;同时也由于时至今日,关于这场战争的历史认识问题仍然是中日关系的重要问题。历史问题在国家关系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有如此紧密的关系,在国际关系史上的确是不多见的。1985年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我曾写过一本《抗日战争史》。当时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初期,人们用全新的观念审视这一段历史。学术界突破了僵化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禁区,正确解说国共关系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全面评价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及其在全国抗战中的地位、作用,从而构建了全民族反侵略战争研究的基本框架。其后20年,中国的抗日战争史研究的确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丰富的成果。中央和军队有关部门编写和出版了大量档案、史料和重要领导人的年谱、传记,为抗日战争史研究提供了指导性的依据。学术界对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持久战理论与游击战争战略方针,中外关系,日本侵华政策和战争罪行,国民政府的抗战政策,根据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当今,中国的抗日战争史研究,无论从主观或客观方面说,都是不能与20年以前相提并论的。在这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即将出版之际,我想对其中若干问题做些说明。
-
澳门文化源流张国雄、冈虎、张运华、戴永洁《澳门文化源流》运用通俗的语言从文化的来源和发展角度图文并茂地揭示澳门文化的多侧面,让一般的读者感兴趣。
-
白沙县黎族卷满都尔图,卢勋,罗贤佑“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研究丛书”是国家“九五”规划哲学社会科学得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的重要成果之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实施完成。本项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十余个民族为对象。在以县(市、旗)为单位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著而成。每卷分为综合篇、典型篇、专题篇等三部分,全面反映所调查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本丛书不仅可为有关领导部门的决策和制定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经学的蜕变与史学的转轨路新生现代性研究在当今中国可谓方兴未艾,尽管现代性本身已经绝对算不上新鲜的话题。坊间正流行着各种各样翻译介绍西方者的现代性批评论著,从哈贝马斯到查尔斯·泰勒,从福柯到夏尔·波德莱尔,说明现代性研究本身作为对现代现象的总体性反思,如何引起了中国知识界的关注和热情。同时也展示了现代之后的世界,精神之芜杂和意向之分歧。不过我们组织编纂出版这一套中国的现代性与人文学术丛书,并非只是泛泛地参与到对时代核心问题的讨论之中,而是自学地意识到现代性研究中两个相互勾连的环节:第一,中国的现代性;第二,现代性视域中的人文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经学无疑占据着特殊地位。经学典籍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官方意识形态的文体是,是那个时代“真理”的鍟 而且由此成了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那么,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包括史学——的“现代化转型”时,当然是绕不过经学这道“坎”的。现代性研究在当今中国可谓方兴未艾,尽管现代性本身已经绝对算不上新鲜的话题。中间正流行着各种各样翻译介绍西方者的现代性批评论著,从哈贝马斯到查尔斯·泰勒,从福柯到夏尔·波德莱尔,说明现代性研究本身作为对现代现象的总体性反思,如何引起了中国知识界的关注和热情。同时也展示了现代之后的世界,精神之芜杂和意向之分歧。不过我们组织编纂出版这一套中国的现代性与人文学术丛书,并非只是泛泛地参与到对时代核心问题的讨论之中,而是自学地意识到现代性研究中两个相互勾连的环节:第一,中国的现代性;第二,现代性视域中的人文学术。
-
当代中国的知识感觉与观念感觉贺照田对当代知识品格与观念品格的省察,是《当代中国的知识感觉与观念感觉》的主题之一。作为一位深深卷入当代复杂的知识思想状况中的参与者,贺照田通过自己对知识问题的独特思考,以史学的方式不仅批判性地整理了当代知识和观念状况,而且还借着自己赋予史学的价值重建的任务,尝试对当代史乃至百年中国史给出极富建设性的叙述和理解。《当代中国的知识感觉与观念感觉》是作者对自己多年思想的总结,写作和思考关涉到了与当代中国现实有关的诸多方面和诸多问题,阅读《当代中国的知识感觉与观念感觉》可以充分感受到思想对于历史知识和现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