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史
-
回首1978童青林本书主要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思想解放及改革开放的艰难起步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从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到邓小平复出,从拨乱反正到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从恢复高考到中国教育事业步入正确轨道,从农村改革的兴起到改革开放的起步,等等。作者对这些发生在三十年前的重大史实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四人帮”加紧了篡夺最高领导权的活动。华国锋决定采取隔离审查的方式,解决“四人帮”的问题,李先念表示赞同,他说:“你是中央第一副主席,这场斗争是你领导的。只要你领头干,人民是会支持你的!”作为这次行动的关键人物,叶剑英深知“这是一步险棋”,他要求“行动果断,更要周密,必须万无一失。”在江青一伙被隔离审查的第二天,还处在“禁锢”状态的邓小平得知了他盼望已久的消息。终于渡过“一生最痛苦”时期的邓小平,不禁感叹道:“看来,我可以安度晚年了!”1977年,中国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高考,设在全国各地的考场就达上万个。一时间,洛阳纸贵,纸张成了严重的大问题。中共中央只得批准动用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恢复高考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反响,被称为“拨乱反正第一声”。当时,百废待兴,高考制度还不完善,可是全社会都洋溢着公正、平等的人文空气,“依靠自己的奋斗站起来”,成为当时很流行的一种价值观念。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发表后,在全社会引起不小的震动,有人称之为中国第一篇“伤痕”小说。文艺界终于迎来了“解冻”期,“伤痕文学”登上了中国文坛。胡耀邦到中央组织部后不到一个月,几乎每天都有几百人上访,来信足足装了六大麻袋。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积案如山,步履艰难。”胡耀邦明确表示:对于历史上的冤假错案,经过调查核实,凡是不实之词,凡是不正确的结论和处理,不管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搞的,不管是哪一级组织,什么人定的和批的,都要实事求是地改正过来。有人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了质疑,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思想上是“反动的”,在政治上是“砍旗子的”。形势骤然变得紧张起来,“在当时的高压之下,已是一片鸦雀无声。有人已经开始作沉痛检查。”正是在这种压力之下,胡耀邦甚至萌发了“冷却一下”的想法。关键时刻,邓小平公开表示,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他说,有一种议论,叫做“两个凡是”,不是很出名?凡是毛泽东同志圈阅过的文件都不能动,凡是毛泽东同志做过的、说过的都不能动。这是不是叫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呢?不是!这样搞下去,要损害毛泽东思想。提起中国农村改革,邓小平向一位外国客人这样介绍过:开始的时候,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赵紫阳主持的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万里主持的安徽省。在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是安徽凤阳县的小岗村。其实,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要比肥西县山南区略晚一些。是什么原因导致小岗村的影响远比山南区大?最有说服力的解释,就是小岗村的农民实行了“大包干”,而且在分田到户的时候签了一份契约。如果没有万里的支持,包产到户就不可能成为现实。万里在安徽敢走“独木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邓小平对包产到户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于光远回忆说,华国锋的讲话有它的可取之处。给人的印象是,“华国锋的确是一个热心建设的人,情况掌握的不错,思想也开放。粉碎‘四人帮’后他的确想好好地干出一点名堂来。”可是,华国锋在讲话中没有提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因此,这个讲话的作用就要大打折扣,并且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在中央工作会议即将结束的时候,邓小平发表了一个著名的讲话。正是这个讲话,后来被称为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由于它在当时所起的巨大作用,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被反复提到。
-
历史深处王家声、应春山《同舟共进》的主体内容,本来就是言论、文史、文化三大板块,如今书分三册,《第三只眼》为言论卷,含有客观的、外在的观察、监督之意;《历史深处》为文史卷,对应了本刊“开掘历史”这一宗旨;《舟边絮语》为杂文随笔卷,借用了本刊栏目名称,表示“舟”中除了严肃的议政、存史资政;还可以说些轻松有趣、引人人胜的文化话题,如此相辅成书,或可给予读者一种别样的感受。 名家很多,精品亦多。限于篇幅、限于体裁、限于组合,很多好文章不得不一再割爱;也有的是已收入作者专书专集,就只能酌情选收了。这个选本到底是否“精华”,眼光不同,自可见仁见智,但同仁们花费了时日和心力,则是无疑的,起码可以看作《同舟共进》行进中的一道轨迹吧。
-
国史全鉴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我的一九七六《南方都市报》 主编一九七六那些事儿:悼周总理,那时要偷偷地,8050人晕倒在毛主席追悼会上,“6·12”长堤大火:百人捧“红宝书”冲进火海,“四人帮”倒,越秀山十万人集会上许世友亲令放鞭炮。热血写春秋广州知青的最痛:海南几洪冲走20姐妹,水瓶胆里珍藏“四五运动”底片,清平路摆摊挖到一桶金,练泳技藏气枕,文弱书生决心逃港,长堤枪战,为战友抬尸游行,徒步99天赴京串联……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当代中国研究所本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简史《国史编年》)第三卷,起止时间为195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本卷在编写过程中,注意突出1951年的历史主线,即《人民日报》本年元旦社论所指出的,“用极大的努力,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巩固我们伟大的祖国”;以及围绕这一主线所发生的几个最为重要的事件,即开展或继续开展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本卷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选用了一批中央档案馆过去发表过的档案。其中,在撰写条目中参考、提炼、摘写的有73件;在条目所附文献中节录或全文发表的有32件。凡属后一种情况,均有“资料来源”处注明为“中央档案馆提供档案”。
-
文革前夜的中国罗平汉《文革前夜的中国》共分为“走出困境”、“中苏论战”、“社教运动”、“过火批判”和“山雨欲来”五个部分,系统介绍了“文革”前夜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中国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作者对“大跃进”运动后中国面临的严重经济困难、中苏两党的冲突与摩擦、作为“文革”预演的“四清”运动在中共高层产生的严重分歧、文化大革命的直接起因等历史事件进行了较全面的回顾。作者本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原则,客观、真实地介绍了这些事件。
-
中国当代史郭大钧 等编本书为北京师范大学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历史学专业基础课程系列教材之一。本书论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建国以来至2004年55年的发展历史。全书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论述了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第二章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发展的曲折历程;第三章论述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基本过程;第四章论述了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历程;第五章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开展的成就。本教材的突出特点是:线索清晰,重点突出,全书五个章节分别是共和国发展的历史转折点和创新历程的理性概括和总结,对于大学生和广大读者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当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
彭真主持东北局《彭真传》编写组,田酉如 著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成立了以彭真为书记的尔北局。彭真率东北局进入东北时,东北正处在苏联红军管制下。面对牵涉美苏、美蒋、苏蒋、苏我、国共两党关系等矛盾重重、错综复杂、变化急剧的形势,彭真严肃执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决定、指示、命令,领导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团结来自四面八方的干部,一边粉碎同民党反动派的军事进攻,一边坚持不懈地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迅速扩大部队,建设民主政权。建立根据地,创造了广大的东北解放区,奠定了尔北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彭真主持东北局》作者多年研究彭真的生平历史,查阅了大批彭真在东北时的档案资料,研究了国内外有关的资料和书籍,客观、公正地记述了彭真在东北的工作,记述了毛泽东、刘少奇在领导东北解放战争前期的决策过程,以及彭真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矛盾的详细经过。《彭真主持东北局》县有较高的学术和史料价值,是第一部详述彭真主持东北局工作的权威著作。
-
中国现代文明秩序的苍凉与自信刘梦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著名学者刘梦溪先生,借海外访学或参加学术会议之便,与海外著名华裔学者余英时、杜维明,香港著名学者金耀基、陈方正,美国汉学家史华慈、狄百瑞、傅高义等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学术访谈。这些访谈大多围绕中国文化与社会诸方面的问题而展开,从切入问题的方式到具体的问难论辩,处处体现出一种理性的通明,以及对当下中国的深切关怀。 阅览此书,如同享受思想的盛宴,史华慈的深邃沉醉,余英时的真切通明,金耀基的博雅激越,杜维明的理性低回,狄百瑞的排议独断,将给读者带来愉快的阅读感受。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简明教程欧阳国庆、张雪娇、等本书工有四章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实现第二章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第四章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