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伯格曼技术哲学思想探究
作者:傅畅梅 著;陈凡,娄成武,远德玉 等 编
出版社:东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9-01
ISBN:9787551706681
定价:¥36.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东北大学技术哲学博士文库·第五辑:伯格曼技术哲学思想探究》首先阐述了伯格曼技术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重点论述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时代背景主要包括技术化社会的形成、世界技术哲学研究中心的转移和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阐明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思想渊源是指对人文传统的技术哲学研究成果的继承和创新;实践基础主要强调伯格曼的寻求哲学之路。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伯格曼进一步发展了前人的思想,形成了面向技术人工物的“装置范式”的技术哲学研究纲领,主要包括:作为现代技术的本质——装置范式,及其对现代技术的具体体现,信息技术所形成的技术信息与现实的关系,形成了其理论核心,以及基于上述研究,伯格曼提出的后现代现实主义的理论目标。其次,为了更全面地把握伯格曼技术哲学思想,《东北大学技术哲学博士文库·第五辑:伯格曼技术哲学思想探究》进一步阐述了伯格曼技术哲学思想的理论拓展,旨在强调其思想一方面具有与前人研究的接续性,另一方面有着原创性贡献。再次,通过对伯格曼技术哲学思想与海德格尔、伊德和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进行比较,进一步深化对其思想的认识。最后,论述了理解伯格曼技术哲学的方法论、技术哲学思想的历史定位和当代价值,以及对我国技术哲学发展的启示。
作者简介
暂缺《伯格曼技术哲学思想探究》作者简介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依据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学者的探讨
第四节 本书的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点
第二章 伯格曼技术哲学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伯格曼的寻求哲学之路
一、自发的哲学意识阶段
二、自觉地追求哲学阶段
第二节 伯格曼技术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现实背景:技术时代对新的技术哲学的需求
二、理论背景: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与研究视角的变化
第三节 伯格曼对技术哲学已有成果的继承
一、人文传统的技术哲学思想的影响
二、现象学方法及精神的继承
第三章 伯格曼技术哲学思想的基本框架
第一节 技术人工物作为研究逻辑起点及合理性分析
一、技术人工物:理解技术现象的基础
二、作为技术“实事”的合理性:技术人工物的二元本性
三、人工物作为技术“实事”的意义:从“先验”到“范式”的实现
第二节 理论基石:“装置范式”的技术本质观
一、“装置范式”在伯格曼技术哲学中的位置
二、“装置范式”的理论内涵及特征
三、“装置范式”何以是现代技术的本质
四、意义及局限——“装置范式”的功能分析
第三节 理论核心:技术信息与现实的调适
一、三种类型的信息及其与现实的关系
二、技术信息与意义的分化和转型
三、技术信息与现实的调整途径
第四节 理论目标:后现代现实主义
一、现代主义的特点
二、对现代主义的批评:后现代主义的两种倾向
三、跨越后现代:后现代现实主义
第四章 伯格曼技术哲学的理论拓展
第一节 伯格曼技术哲学的旨趣和目标
一、哲学的训练和哲学的任务
二、伯格曼对技术哲学的贡献
第二节 理论拓展的体现
一、聚焦物和聚焦实践:现象学技术哲学的新范畴
二、技术信息与超现实的世域化: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新维度
三、后现代现实主义:实用主义隐含影响的新设想
第三节 理论拓展的实质——超越乌托邦与敌托邦
一、乌托邦与敌托邦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技术的正负效应
二、走向技术控制主义——超越乌托邦与敌托邦
第五章 伯格曼技术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伯格曼与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思想的比较
一、同样的现象学方法,不同的层面
二、技术历史划分的相似与不同
三、现象学视域下的两种技术本质观:“座架”与“装置范式”
四、两种不同的克服现代技术的方式:“思”与“聚焦实践”
第二节 伯格曼与伊德技术哲学思想的比较
一、伯格曼与伊德技术哲学思想的内在一致性
二、伯格曼与伊德技术哲学思想的不同之处
第三节 伯格曼与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比较
一、辩证法的方法与现象学的方法
二、技术的生产方式影响与生活方式影响
三、技术本质问题的关注,不同的研究视角
四、技术异化现象及其克服:社会制度的变革与聚焦技术的发展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理解伯格曼技术哲学思想的方法论
一、自觉的历史意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二、明晰的世界意识——比较的方法
三、科学的整体意识——系统的方法
四、强烈的实践意识——哲学的训练方法
第二节 伯格曼技术哲学思想的历史定位及其当代价值
一、伯格曼技术哲学思想的历史定位
二、伯格曼技术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三节 伯格曼技术哲学思想的启示
一、注重技术哲学的训练与技术哲学任务完成的统一
二、加强技术哲学的哲学基础和技术实践研究
三、从关注“技术”到关注“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依据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学者的探讨
第四节 本书的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点
第二章 伯格曼技术哲学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伯格曼的寻求哲学之路
一、自发的哲学意识阶段
二、自觉地追求哲学阶段
第二节 伯格曼技术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现实背景:技术时代对新的技术哲学的需求
二、理论背景: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与研究视角的变化
第三节 伯格曼对技术哲学已有成果的继承
一、人文传统的技术哲学思想的影响
二、现象学方法及精神的继承
第三章 伯格曼技术哲学思想的基本框架
第一节 技术人工物作为研究逻辑起点及合理性分析
一、技术人工物:理解技术现象的基础
二、作为技术“实事”的合理性:技术人工物的二元本性
三、人工物作为技术“实事”的意义:从“先验”到“范式”的实现
第二节 理论基石:“装置范式”的技术本质观
一、“装置范式”在伯格曼技术哲学中的位置
二、“装置范式”的理论内涵及特征
三、“装置范式”何以是现代技术的本质
四、意义及局限——“装置范式”的功能分析
第三节 理论核心:技术信息与现实的调适
一、三种类型的信息及其与现实的关系
二、技术信息与意义的分化和转型
三、技术信息与现实的调整途径
第四节 理论目标:后现代现实主义
一、现代主义的特点
二、对现代主义的批评:后现代主义的两种倾向
三、跨越后现代:后现代现实主义
第四章 伯格曼技术哲学的理论拓展
第一节 伯格曼技术哲学的旨趣和目标
一、哲学的训练和哲学的任务
二、伯格曼对技术哲学的贡献
第二节 理论拓展的体现
一、聚焦物和聚焦实践:现象学技术哲学的新范畴
二、技术信息与超现实的世域化: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新维度
三、后现代现实主义:实用主义隐含影响的新设想
第三节 理论拓展的实质——超越乌托邦与敌托邦
一、乌托邦与敌托邦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技术的正负效应
二、走向技术控制主义——超越乌托邦与敌托邦
第五章 伯格曼技术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伯格曼与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思想的比较
一、同样的现象学方法,不同的层面
二、技术历史划分的相似与不同
三、现象学视域下的两种技术本质观:“座架”与“装置范式”
四、两种不同的克服现代技术的方式:“思”与“聚焦实践”
第二节 伯格曼与伊德技术哲学思想的比较
一、伯格曼与伊德技术哲学思想的内在一致性
二、伯格曼与伊德技术哲学思想的不同之处
第三节 伯格曼与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比较
一、辩证法的方法与现象学的方法
二、技术的生产方式影响与生活方式影响
三、技术本质问题的关注,不同的研究视角
四、技术异化现象及其克服:社会制度的变革与聚焦技术的发展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理解伯格曼技术哲学思想的方法论
一、自觉的历史意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二、明晰的世界意识——比较的方法
三、科学的整体意识——系统的方法
四、强烈的实践意识——哲学的训练方法
第二节 伯格曼技术哲学思想的历史定位及其当代价值
一、伯格曼技术哲学思想的历史定位
二、伯格曼技术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三节 伯格曼技术哲学思想的启示
一、注重技术哲学的训练与技术哲学任务完成的统一
二、加强技术哲学的哲学基础和技术实践研究
三、从关注“技术”到关注“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