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
狷介与风流陶菊隐 著民国的天空·菊隐丛谈狷介与风流:吴佩孚将军传·蒋百里先生传大江东去,浪淘不尽,民国多少俊杰!民国大记者陶菊隐先生传记力作:子玉狷介,百里风流。《武夫当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之后读《狷公与风流》。子玉狷介在民间的口耳传说中,吴佩孚以这样的故事最被津津乐道:吴有“三不主义”,不住租界,不积私财,不举外债,一生不违;吴失败了也不“下野”,关起门来作大帅,文武大员每人每月领薪水大洋五块,谁不收就是看不起吴大帅; 吴有清廉名,有个军校同学想在河南谋个知县,吴批了四个字:豫民何辜;该人又想谋个旅长做,自表决心“愿为前锋,功成身退,解甲归田,植树造林,造泽百姓”,吴又批:且先种树。最有意思的是有个洋小姐爱上了吴大帅,千里迢迢写信来诉说爱情,吴拿着情书当公函,一样批了四个字:老妻尚在!百里风流一个蒋百里就两次打败了整个日本陆军。一次是以士官学校第一名毕业,天皇赐刀,震动朝野,日本人引为奇耻大辱。二是八年抗战,日本军队恰如按照蒋的战略布置,一步一步陷入持久战的泥沼直至战败。蒋是袁世凯亲点的保定军官学校校长,又是蒋介石任命的陆军大学代校长,蔡锷的密友,梁启超的学生。西安事变中他是阶下囚,却指点后生张学良促成西安事变顺利解决。他又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名的“新月社”之一员,当他入狱两年时,徐志摩背着被窝要陪他一起坐牢。据说他有一个副官叫蒋纬国,他还有个女婿是钱学森……子玉狷介,这是半个世纪里曾给予吴佩孚的最响亮的掌声!百里风流,一个怀才不遇天才军事家的家事国事天下事……整部民国史上的是是非非功功过过,也开始引起了更多人们深入探究的兴趣和热情。这中间有一个人功不可没,那就是民国时代的大记者陶菊隐先生,陶以自己数百万字篇幅的“菊隐丛谈”,为民国38年里混乱变幻的军政生活留下了最生动可信的纪录。就最近几年出版界对其著作重新整理出版的成果来说,《武夫当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2006,海南出版社)对于了解北洋军阀统治史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而最近这部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新整理推出的《狷介与风流》,是陶氏《吴佩孚将军传》和《蒋百里先生传》的合集,虽然距离初版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多,但它们依然是所有同样传记里最出色和最值得关注的著作。吴佩孚,字子玉,直系军阀中首屈一指的人物,第一个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的中国人。吴号称“三不主义”:不住租界,不积私财,不举外债,如日中天时是这样,失败下台时还是这样。他得意时拒绝过苏联以及英美的示好,失意时正处日本侵华时期,他则是北方日伪政权下最梗直的一块骨头。他一生清廉,没有乱七八糟的风流事,也曾经下过手谕,禁止族人在自己的政权里做官。海外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曾有一语评说他:狷介一生。近几年来,国内给吴佩孚这个人物说好话的学人逐渐多了起来,给予正面评价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但可以说,还没有谁像本书这样给予过吴佩孚一生如此深刻的理解,如此响亮的掌声!《吴佩孚将军传》初版于1941年,作者陶菊隐投入了极大的写作激情,自称“吃饭时脑子里是《吴传》,睡觉时脑子里是《吴传》”,“他的错误像是我自己的错误,他的失败像是我自己的失败”。这种激动和热情,透过文字而直达今天。《蒋百里先生传》则初版于1948年,传主与作者是至交,关系密切,来往频繁。正因这层便利,这部传记深入描写了一个怀才不遇的天才军事家的公私生活,为任何其他人写蒋的传记所不及。蒋百里一生有很多可堪得意的事情,他以日本士官学校第一名毕业,日本天皇赐刀,震动中日朝野;他曾是袁世凯亲点的保定军官学校校长,后来又是蒋介石任命的陆军大学代校长,门下弟子,遍布军界;他还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名的新月文学社之一员,徐志摩正是他的亲密小友,据说他被蒋介石关进监狱时,徐志摩背着被窝要去陪他坐牢;西安事变时他也成了张学良的阶下囚,张学良亲自向他求谋请计,西安事变顺利解决也确少不了他的一份功劳;他最早提出了对日战争的长期抗战理论,并留下了“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同它讲和”的至理名言。蒋氏的一生传奇,正如一个评论者萨苏调侃的,“连用个副官都叫蒋纬国”,当是时,“男交蒋百里,女交林徽因,不负此生”!历史长流,滚滚而下,昨天的因正是今天的果。我们今天重审历史,重读民国史,正是应该从重读民国历史上的这些个性人物开始。
-
南京浩劫(美)张纯如 著,杨夏鸣 译《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的作者实地采访多位大屠杀幸存者,并佐以大量历史档案、第三方当事人的日记和书信,多视角回溯了南京大屠杀这一被遗忘的历史事件。书中讲述屠杀发生时“中国人个体的故事:失败、绝望、背叛和幸存的经历”以及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中国平民的西方人士的故事。并在书的最后部分探讨了某些势力意图将南京大屠杀从公共意识中抹去的行为。作者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中关于大屠杀历史部分时,“将所有的回忆拼凑在一起,鉴别每一个人描述的真伪,通过这一进程,在主观和自私的认知迷雾中,去伪存真,对所发生之事得出一个更为客观的结论”。本书并非单纯地对屠杀暴行进行罗列,而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对人性进行探讨。正如作者所言,本书旨在“了解该事件的真相,以便汲取教训,警示后人。”
-
兵火樊建川 编著作品再现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进行的大规模领土侵略、文化侵略、烧杀抢掠和资源掠夺……本书图文并茂,力争退却偏激的感情色彩,理性挖掘从1931年到1945年14年间,日本轻而易举对中国900多座城市功城掠地的内因与外因。书中使用的图片均为作者个人藏品照片,有些购于境外。选材角度新鲜,独特,说服力强,是日本侵华史的有力物证和对“公共记忆”的丰富和补充。注:本书为全日文版。
-
国破山河在萨苏在外寇入侵,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中国人民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以巨大的牺牲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国破山河在》一书以全新的视角,从日本的资料中挖掘出大量不为国内所知的抗日史实。中国的抗战,以最简陋的武器对抗凶残而装备精良的侵略军,很多时候战至最后一刻、最后一人,众多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反而因此湮没于血与火中。而在敌方的史料中,虽然纪录的目的不同,却也保存了许多中国人为国死难的可歌可泣的事例。作者辛勤梳理日方史料,和国内资料互为对证,许多珍贵的历史片段重现于我们眼前。萨苏文笔灵动诙谐,将这段沉重激昂的历史,鲜活形象地展现给读者。书中还保存了大量日方拍摄的历史照片。
-
抗战时代生活史陈存仁一位老中医的孤岛生活札记。阿城、沈昌文、王学泰、赵珩、雷颐,鼎力推荐!写老上海的书,这一本最好!——阿城这样的书,让我这个当年上海的“小瘪三”大开眼界!——沈昌文陈存仁师从章太炎先生,是一代儒医。他编纂了中国第一份医药常识类报纸——《康健报》、协助策划了全国中医第一次代表大会、并推动力中医第一次抗议当时政府的“废除中医”的活动、他编纂了第一部现代中医药典——《中国药学大辞典》。他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理财家,阅历丰富,思维敏锐。他把自己的经历与观察所得凝聚为《银元时代生活史》《抗战时代生活史》两本生活札记。——王学泰时代的写真,生活的侧影,一个时代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记忆的消失……——赵珩陈先生是良医,在诊治病人的同时,也对社会“望、闻、问、切”,将鲜为人知的深层世态披露出来。——雷颐本书作者凭借医师的身份,与上海滩上的三教九流都有交往。虽多次遭遇风险,但每次都能化险为夷。作者的一生也充满了坎坷,也充满了戏剧性。本书弥补了上海沦陷期间普通上海市民生活记忆的空白。 本书是“陈存仁作品”之一本,与《银元时代生活史》可以看作是作者自传两部曲。书中描写了上海沦陷后,作者目睹的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残暴行径以及个人跌宕起伏、大喜大悲的生活经历。书中所述情节曲折离奇,曾被美国某大学中国同学会改写为话剧剧本,在美国多所大学上演。这是一部上海版抗战史话,记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可读性强。
-
1908帝国往事张研 著★新颖的写作方式 ★独特的观察视角真实再现清末往事★昭示中国百年命运见微知著,重温帝国往事内容介绍2008年的一百年前,这片国土上曾上演怎样的悲喜往事?这一年,中国人有了自己的第一部宪法——《钦定宪法大纲》,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宪法规定君主的政治权力和臣民的权利义务。这一年,中国有了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新闻法——《大清报律》,封建帝国的民众开始享有一定的言论自由,千年冰封开裂了。这一年,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要求清政府每年派遣留美学生数十名,直到退款用完为止。这一年,皇权的掌控者慈禧、光绪先后去世,新皇帝尚小,载沣软弱,掌握清廷大权的袁世凯被排挤下野,没落帝国出现前所未有的权力真空。…………我们不曾记得百年前的一株小草给春天带来什么,不曾记得百年前的一堆篝火给冬天带来什么,而当我们回首百年前的诸多政治要闻、经济经闻、社会要闻、才会由衷领悟:中国百年的命运种子,原来在1908年早已种下。天河地海滉漾着的1908年,昭示了中国一个百年的命运。本书作者张研教授基于一种独特的观察视角,用一种新颖的写作方式——以三期报纸的形式,真实全面地再现了1908年的诸多往事:帝国第一部宪法诞生的可贵与局限;同盟会举义的英勇和悲剧宿命;慈禧、光绪相继离世,宣统继位,权臣袁世凯在敌对派的排挤下惨淡下野,这一帝国政局大地震的深远影响;等等。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夕阳西下,大江东去。本书揭示帝国必然灭亡的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寻找未来的艰难。
-
太后垂帘王开玺选取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事件进行解读。当时年不过26岁的慈禧太后,为什么能够推倒赞襄政务八大臣,成功地与恭亲王奕发动了宫廷政变?慈禧太后是怎样一步步走上历史前台的?为什么能够掌握清廷最高权力长达47年之久?慈禧陵隆恩殿前雕刻的凤在上、龙在下的“凤压龙”图案,隐寓着她什么样的心理意愿?……本书将拂却历史的尘埃,把其中的前因后果为你细细道来。本书以慈禧如何从一个嫔妃,通过祺祥政变,走上清廷最高权力宝座为线索,对祺祥政变发生的背景、经过、后果进行了全面的解读,进而对慈禧与奕?成功发动政变的原因及其统治进行了历史反思。在叙述中,作者注重从细节入手,突出矛盾变化,刻画人物性情,把正史与野史资料有机地融合起来,叙事清晰,语言生动,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同时,对慈禧的有关传说及其他相关历史问题依据史料做了澄清和辨析,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该书图文并茂,附有近百幅相关历史图片,可帮助读者形象地感受当时的历史场景。
-
封面中国李辉本书以《时代》杂志封面人物为引,重新讲述现代中国的光荣与挫折,并在历史的缝隙里忠直地解析人心和政治的风云。这是一个美国著名刊物《时代》杂志与中国20世纪历史之间的故事。这也是中国历史自身的故事,一个如何被外面的世界关注和描述的故事,一个别人的描述如何补充着历史细节的故事。本书将带你回忆从1923年到1946年陆续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的中国面孔:吴佩孚、蒋介石、宋美龄、冯玉祥、阎锡山、币原、溥仪、汪精卫……重温这些旧闻旧事、陈迹残影的当代回声,解读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从1923年到1946年,在20多年的历史跨度中,作者先后选择了吴佩孚、蒋介石、宋美龄、冯玉祥、阎锡山、币原、溥仪、汪精卫、陈诚、史迪威、宋子文、马歇尔等封面人物为焦点,以编年体的方式来叙述中国的历史进程。采取以翻译并摘录《时代》报道原文,与当事人回忆录、相关史书的描述相映照的方式,来解读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
-
常言道余世存 编著相较于《非常道》一书,在显现近代历史复杂面相的同时,《常言道》将这种近代资源的学术化运用更加具体,它的主题更鲜明,更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常识性、实用性,更面向大众,它是借重新定位与申说一些最基本的概念,使其化为日常用法,同化于本土语境,成为与人们行为相联系的活的观念。读史为用,正是作者良苦用心之所在,也是作者余世存最新转型的一次努力。本书条分缕析出三十三个大类,计有:大学、校长、传道、为学、纯儒、博雅、国粹、知史、文学、诗人、新闻、行知、直言、棒喝、苦痛、临难、绝命、先觉、革命、战事、刺客、军阀、赤子、为政、爱国、狷狂、僻怪、修为、气度、风骨、婚恋、书呆、逸事。这差不多就是中国近代史遗留给今天的最宝贵的财富。《非常道》出版之后,引来众数读家和媒介侧目。读史有方法,玩索有兴味。作者自身经验:遍观近代正史野史,爬梳剔挟之余,每成一则,不独欣然成诵,辗转反侧,更可以反复征引,和其他无数的历史细则,相与沟通并互见发明。此中之苦乐砥砺自知,心中块垒或为之高筑,或为之浇析,曼殊上人和绀弩散人都曾为此“无端狂笑无端哭”。吾人以史为教,西人更有所谓读史使人明哲、在此跳舞等说,历史既为材料,又为形式质地,跟人心相遇,有感即通,确凿可以成全有质地之新人。是以教化教育教学革新之道,莫过于回向历史:《非常道》出版后,跟风不断,可谓明证。余既始作其俑,难免龙种之望,而打扮历史无知历史之投机取巧人格,仍充斥市场,感慨系之,因再秉杂糅并举之余绪,更出机杼,作《常言道》一书,体例翻新,条陈细察,涓滴申说。为吾人近代史再三复意。读家或可哂察。通者,有不可言言则非常之道,则必有老生常言言则平易悠远之道。道可常言者,则可以致精微,可以通广大。小德川流,大德软化(冯友兰语)。此本书所以用心者也,存鉴揽照,目击心悟,所谓证道,无处不在。通之体,可以为经,为史,为传统;道之用,则惟务在人。我国人向来视大等为大人成人君子之教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现代教育之关键,同样利在大学,利在大学之人格校长,利在传道,利在为学,利在博通,利在独立,利在自由。一以贯之,则任持绝学,人格高标,如何做人,如何警君子,如何做学问,历历在目。又,或则培育现代识见及训练(蔡元培语),或则助学生走路(梁漱溟语),或则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冯友兰语)。要之,则又如竺可桢所倡通才教育,惟有通中国语文,通此随处流衍之人文精神,方可接续烟火,方可拯危难于既颓,方可于非常之时,有以“一死而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陈寅恪语)。读书治史,感同身悟,见不及此,实乃蠹虫。
-
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认识史何沁本书主要是研究、阐述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武装斗争的认识历程,确切地说,是认识历程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还不是系统的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认识史。它只是研究武装斗争问题的一个视角,侧重于探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是如何逐步认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的。这个研究视角和想法是在中共党史教学过程中,在阅读了有关资料并结合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之逐步形成的。主要是:第一,中国革命曲折、复杂和胜利的历程使我深感研究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并对此产生了深厚的兴趣。第二,研究党认识武装斗争的历程,在认识论、方法论方面有着普遍的实际意义。第三,在今天,撰写此书还有其特别意义。中国民主革命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以军队为主要组织形式,配合以其他方面的斗争,经过艰苦曲折的历程,最终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