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
商人资本与近代中国经济转型罗翠芳著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在国门洞开、市场扩大之时,近代中国出现商人资本向某一中心区大规模流动的现象。19世纪下半叶,大量商人资本流向上海、天津、汉口等较大的通商口岸,20世纪30年代,大量商人资本又回流上海。本书对近代中国商人资本大规模流动的时代背景、主要动因、历史过程进行考察,探究商人资本的区间流动与近代中国经济重心转移之间的关系、商人资本的区间流动对近代中国经济格局的影响,同时还考察近代中国新兴商人资本特性,并对中外商人资本进行比较,从中找到中外商人资本各自的相似性与不同性。
-
天局吴国瑛,吴国璋本书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系统梳理了太平天国丰富生动的历史脉络,并从文化裂变的角度研究其兴亡的历史规律,充分利用国外最新的太平天国历史研究成果,澄清史料的真伪,形成了较为独特的研究视野。与此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以及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方法,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太平天国的文化与中国近代史的关联,并仔细归纳了二者之间的影响因素。全书从金田起义开始叙述,至最后一支太平军被消灭,较为全面地描述了太平天国及其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历程,利用最新挖掘的史料,还原了这场运动的真实历程,并将太平天国运动与中国近代史之中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作了较为细致的比较,研究并归纳了太平天国运动新的历史价值和性质,在农民运动、宗教革命,以及民族义举之外,首次提出了太平天国的文化革命属性,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
危机与转机段炼本书立意高远、视野开阔,借由探索清末民初知识人思想世界的多元互动,关注他们在内外危机之下,如何实现政治转型并建立新的价值认同。同时,作者秉持知人论世的态度,探究千古大变局下从康有为到杨度的所思所言,与纷纭世事汇合而成的共鸣、变奏以及新的交响。本书表明,在士风与世风变动不居的“过渡时代”,旧学与新知、文明与富强、制度与伦理等思想议题彼此激荡,深刻形塑着知识人寻求转机之时的话语、世界观和历史想象。
-
权力、冲突与变革张瑾 著重庆城市现代化研究是权力、冲突与变革中的一种文化生态。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权力的更迭与交织更显示出城市的现代化特征。中国的城市系统是极为复杂的,在这种城市系统中寻求脉络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这种文化生态的更迭中,现代化逐渐演变为一种的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环境与大后方的历史休戚相关,彼此依赖,彼此共生。其研究具有高的学术价值,让人在历史与空间中寻找现代化的痕迹与记忆。本书是主要研究1926-1937年重庆城市现代化的历程,从军绅关系中窥探出权力的交织,从城乡二元矛盾中探究变革的动态,此外,括开埠、市政、社会生态等一系列环境的演变,并由此分析出各种文化与社会背景下的现代化意义与其背后深刻的政治与社会原因。
-
抗战时期中国人口损失考察卞修跃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其惨重的人口损失。本书运用大量文献档案资料,结合史学研究与人口学统计等方法,对中国抗战人口损失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分析了抗战时期中国人口的生存环境,对抗战时期各省人口损失情况进行整理统计和估计,并就中国抗战人口损失数量及类型、结构、区域分布等方面的问题,作全面细致的考察与分析,从而深刻揭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遭受的巨大损失。
-
西迁史话丁德科 吕培涛西迁,是新中国“建设战略后方”的重大决策。艰辛而卓越的西迁,实现了建设战略后方的历史使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历史华章。西迁进程,淬炼熔铸了伟大革命精神——西迁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西迁精神的时代价值弥足珍贵。
-
南大记忆杨小民暂缺简介...
-
红色记忆范小林, 卢超主 主编本书收录了一些生动感人的苏区故事,从这些小故事可以窥视当年苏区革命历史的全景。记录昨天,缅怀先辈,为的是珍惜今天,激励今人,为的是引领明天,昭示后人。本书是现代青年缅怀革命先烈、弘扬中央苏区优良传统之作,也是现代青年传承爱党爱国之志、煅铸红色青春、坚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之作。
-
烽火连天的京西抗日岁月暂缺作者《烽火连天的京西抗日岁月》一书,记录了作者年轻时期在京西地区抗日的战争经历,文稿饱含了战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对抗日战争岁月的追忆之情。全书对宣传抗战精神、弘扬艰苦奋斗主旋律而言具有一定的正面价值和意义。本书首次披露了我党地下工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讴歌了地下工作者无私忘我、勇于牺牲的伟大精神。
-
长征史诗何辉《长征史诗》是迄今部真正以史诗体裁来写长征的作品,填补了红军长征(作品中)文学体裁上史诗的空白,同时也是人们了解长征历史的一部优秀作品。全诗分段押韵,共三十七卷,近2万行。整部史诗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全面展现了红军长征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长征史诗》自2006年8月出版以来,受到读者的喜爱、专家的好评、媒体的关注。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文艺报》、《文化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图书商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华读书报》、《新京报》、《竞报》、《新华书目报》、《上海读者导报》、China Daily 、Shanghai Daily等媒体纷纷发布新闻、报道、专访或者书评,引起了热烈的社会反响。新华社还对作者做了专访并对外发布,作品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影响,获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