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
梁启超与护国运动张永本书是一部关于梁启超和护国运动的研究性专著。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用历史学的叙事方式就梁启超与护国运动展开探索,内容包括:梁启超和改良派一贯反对革命,为何却自己发动一场暴力革命?北洋集团在护国运动中何以分崩离析?护国运动成功之后,中国何以走向军阀混战?书稿还补充和订正了一些基本史实,这些使得本书体现了相当强的可读性和较高的学术性。
-
遇见海塘施云姝、姚倩古代钱塘江海塘分布图钱塘江海塘,又名“浙江海塘”,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有人甚至将其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一同誉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的工程”。 伍子胥怒而驱涛 春秋末期,吴国大夫伍子胥戎马一生,却含冤而死。传说,他死后冤魄未消,怒时便驱水为涛。潮来时,他白马素车,奔驰于潮头之上,潮头高涨,直扑吴国而去。 钱王万弩射潮头五代时期,钱镠创建吴越国,建都杭州。他主持修筑海塘时,潮水汹涌,多次筑塘均被潮水冲毁。钱镠命令匠人制造了三千多支箭,招募了五百名弓箭手,每人分发六支箭,严阵以待,等潮水来临时,五百弓箭手五百支箭齐发,“连射五箭,潮退避钱塘,东趋对岸西陵”。应是钱唐第一塘东汉时期,有个郡议曹名叫华信,因江水总是侵扰百姓,有心筑塘御潮。招募民工时,他许诺:“只要能挑土石‘一斛’,就给一千钱的报酬。”于是,人们肩挑车推,土石蜂拥而来。大堤还未垒成,华信却突然宣布停工了,已经挑过来的大量土石只能被原地抛弃,而这些土石就堆成了海塘。因为堆成海塘的土石原本是许诺给钱的,所以这条海塘后来被民间戏称为“钱塘”。钱塘借与筑钱城钱镠在射退潮水以后,便开始修筑海塘镠。起初,他运用“版筑法”,没有成功。后来,钱镠以大竹为笼,中间放入巨石,称为“竹筑石塘”,又在塘前大木,当大潮涌上岸的时候,潮水就会直接撞击在大木上,整个大潮的势头就会分解,海塘得以顺利修筑完成。因其坚固的特点,故被称为“捍海塘”。钱氏捍海塘的修筑为杭州城基奠定了基础。柳塘春晓万柳塘南宋咸淳六年,钱塘江潮势趋南,北岸海塘首当其冲。官府改筑新塘七余里,堤上广种柳树,以固堤身,人称“万柳塘”。这是关于海塘植柳护堤的最早记载。李卫敕造海神庙清雍正七年,潮汛特别大,直逼海宁海塘、眼看就要成灾,千钧一发之际,江面忽然变得风平浪静,堤防安然无恙。雍正皇帝认为是海神默佑,就令浙江巡抚李卫建海神庙。雍正八年,三月动工,次年十一月建成。雍正皇帝为海神庙写了碑文,还题写了“福宁昭泰”挂在正殿上。浙江亭观潮升“浙江亭,看潮生,潮来潮去原无定,惟有西山万古青。子陵一钓多高兴,闹中取静。”沧海桑田隔一堤钱塘江潮最高潮差有8.9米,平均水位比陆地运河高出3米以上。为堤高海塘防御能力,构筑海塘纵深防御体系必不可少。主塘前有丁坝、盘头、坦水等护塘建筑,主塘后往往有备塘河、备塘,主塘河与备塘之间还有撑塘(横塘)和护塘地等,起到抢险防溢、减少主塘漫溃损失的作用。
-
权力、冲突与变革张瑾 著重庆城市现代化研究是权力、冲突与变革中的一种文化生态。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权力的更迭与交织更显示出城市的现代化特征。中国的城市系统是极为复杂的,在这种城市系统中寻求脉络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这种文化生态的更迭中,现代化逐渐演变为一种的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环境与大后方的历史休戚相关,彼此依赖,彼此共生。其研究具有高的学术价值,让人在历史与空间中寻找现代化的痕迹与记忆。本书是主要研究1926-1937年重庆城市现代化的历程,从军绅关系中窥探出权力的交织,从城乡二元矛盾中探究变革的动态,此外,括开埠、市政、社会生态等一系列环境的演变,并由此分析出各种文化与社会背景下的现代化意义与其背后深刻的政治与社会原因。
-
西迁史话丁德科 吕培涛西迁,是新中国“建设战略后方”的重大决策。艰辛而卓越的西迁,实现了建设战略后方的历史使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历史华章。西迁进程,淬炼熔铸了伟大革命精神——西迁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西迁精神的时代价值弥足珍贵。
-
南大记忆杨小民暂缺简介...
-
天局吴国瑛,吴国璋本书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系统梳理了太平天国丰富生动的历史脉络,并从文化裂变的角度研究其兴亡的历史规律,充分利用国外最新的太平天国历史研究成果,澄清史料的真伪,形成了较为独特的研究视野。与此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以及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方法,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太平天国的文化与中国近代史的关联,并仔细归纳了二者之间的影响因素。全书从金田起义开始叙述,至最后一支太平军被消灭,较为全面地描述了太平天国及其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历程,利用最新挖掘的史料,还原了这场运动的真实历程,并将太平天国运动与中国近代史之中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作了较为细致的比较,研究并归纳了太平天国运动新的历史价值和性质,在农民运动、宗教革命,以及民族义举之外,首次提出了太平天国的文化革命属性,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
山东大学史翟广顺著本书是国内部专门论述山东(青岛)大学发展历程的史著。介绍了省立山东大学从1928年迁至青岛,意味着山东文化中心的东移,至1958年省立山东大学返回济南,成立新的山东大学,即山东文化中心的西迁为止的办学及发展历程,时间跨度30年。本书以真实而翔实的史料,全面总结了山东(青岛)大学曲折的办学之路和发展历程。作为一部地方大学发展史研究著作,对于读者了解山东(青岛)大学的发展历史有很好的启示及借鉴作用。本书可作为地方教育史研究者、在校大学生、青岛及山东文史爱好者的参考读物。
-
抗战时期中国人口损失考察卞修跃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其惨重的人口损失。本书运用大量文献档案资料,结合史学研究与人口学统计等方法,对中国抗战人口损失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分析了抗战时期中国人口的生存环境,对抗战时期各省人口损失情况进行整理统计和估计,并就中国抗战人口损失数量及类型、结构、区域分布等方面的问题,作全面细致的考察与分析,从而深刻揭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遭受的巨大损失。
-
近代华侨史研究资料三编黄显堂 编本书是《近代华侨史研究资料汇编》的第三辑,汇辑近代华侨史研究资料70余种,内容涉及华侨问题、华侨管理、华侨教育等方面,特别是重点收录了《侨务汇刊》《华侨半月刊》《侨务委员会公报》《侨务季刊》等重要侨刊30余种,其中绝大部分为首次影印出版,对研究近代华侨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近代师范教育研究资料汇编蒋纯焦 编本书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副教授蒋纯焦主编,收录了有关近代师范教育资料200余种,包括师范学堂章程、师范院校毕业纪念册、师范学校年鉴、师范学校校刊等基础性文献,以及师范教育概论、师范学校讲义、师范教育期刊等研究性著述,按照专题进行编排,合计63册。本书的出版,旨在通过搜集、整理、出版近代师范教育资料,认识和研究近代中国教育大转型中师范教育的发生、发展、变革,从而为师范教育改革提供历史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