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
近代中国上海中山学社 编《近代中国(第21辑)》主要内容包括:“‘辛亥革命与上海’国际研讨会”论文、辛亥革命与上海、略论辛亥革命时期上海的独特地位、辛亥革命中的上海报业、清末上海出版之革命期刊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时期的制造工人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期的李平书等。
-
学习激荡中国梁振华,周云磊 编著从学习的角度阐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革,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师夷长技”开始,一步步总结、反思、探索,直至走向复兴的曲折道路,解读学习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巨变。 历史的主角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本书从撷取富有意味的若干历史细节开始,由此进入特定的历史时空,展示亲历者的丰满形象,讲述他们的学习故事和人生,讲述中华民族一路学习的坎坷,尴尬、兴奋、彷徨和坚守。
-
影响近代中国的重要事件孟庆琦,董献仓 主编一部历史就是由众多的历史事件汇集起来的。各个历史事件,或大或小,或波澜壮阔或平淡无奇,用时间贯穿起来,构成一部人类史。没有历史的前进,便没有人类的今天,没有一个个历史事件的推动,人类也就停留在亘古。本书从近代历史中,从无数的大大小小事件中,精心选择了对中国最有影响的21件大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思想等各个方面,力图展现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幻。 回首中国近代史,仿佛一幅耐人回味的巨幅立体历史画卷,看那逝去的刀光剑曩、听那远去的彭角争鸣。在这段历史中,既有为抗击侵略,保家卫国而浴血沙场、马革裹尸的英勇将士们,也有为唤醒国人,拯救民族于水火之中而奔走呼号、著书立说的仁人志士们。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上到统治阶级,下到黎民百姓,无不感到前所未有之压力。“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从“师夷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到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再到名不副实的“清末新政”,无论成败与否,都可以看做是中国人在近代化道路上的一种积极探索。从武昌起义的枪林弹雨到反袁斗争的轰轰烈烈,“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封建帝制被彻底扫入了历史。五四运动的春雷开启了思想大解放的洪流,一批批用新思想武装起来的仁人志士为了中国强大而奋斗不息。
-
王明中毒事件调查丁晓平 著《王明中毒事件调查》事发于1943年延安整风运动时期的“王明中毒事件”,是一起歪曲和丑化中共党史并长时间在国际上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王明在其遗著《中共五十年》(原名《中国共产党五十年和毛泽东的叛徒行径》,又译作《中共半世纪与叛徙毛泽东》中骇人听闻地诬蔑中共中央、毛泽东派中央办公厅主任李富春指使中央医院院长傅连暲和主管医生金茂岳“蓄意毒害王明并摧残他的健康”自1975年在苏联国家政治书籍出版社出版以来,至今仍堂而皇之地被境外出版物不断地复制、贩卖和炒作为所谓的政治阴谋,影响极其恶劣,成为敌视中国以及歪曲丑化中国共产党和诋毁诬蔑毛泽东的新闻噱头,愚弄和欺骗了许许多多不明真相的人们。
-
四大家族恩怨史王磊 著声名显赫、权倾朝野的“四大家族”,既相互联系,又各行其是;既相互勾结,又勾心斗角……围绕着这些豪门,发生了一幕幕鲜为人知的恩怨故事。他们的故事是昏天暗地的,又是光怪陆离的;有惊天动地的历史剧变,有骇人听闻的野史异事,有蝇营狗苟的市井市侩,有悲欢交织的人情伦常……
-
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路遥 主编《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套装全8册)》5卷8册,16开硬面精装,其中:中文卷2册,英、日译文卷各2册,法、德译文卷各1册,每册70余万字,共计约560万字。中文卷收录的资料选自义和团运动前后国内外的中文报刊,所选内容由史实和评论两大部分组成。日译文卷内容为日本外务省编纂的《日本外交文书一一北清事变》和日本参谋本部编纂的《明治三十三年清国事变战史》。这两份日文资料是日本军国和欧美列强联合侵华、镇压义和团运动的最重要资料。英译文卷收录了1 0篇英文记述。法、德译文卷所收内容,亦极为珍贵,对于学术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这些文献在西方具有重要影响,而过去未曾翻译,也是中国研究者所急需的。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指导王杰伶 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内容丰富且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为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和研究的专家、中青年骨干教师,编写了这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习指导》,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配套学习用书。本书由王杰伶主编。
-
中国近百年史陈恭禄 著全书凡二十一章,内容见于目录,无庸说明,大体上偏重内政。民国以来之史迹,共占四章(第十八至二十一章),篇幅似已稍多,盖史书异于报章杂志,决不能据之成书。关于此时之重要档案,多未公布,且史迹尚在演进之中,难于论断其是非轻重,或免选择史料偏重之弊。近人编著近百年史,偏重民国以来之史迹,篇幅常占全书之半,殆为旧说所囿,实则历史并无一定分配篇幅之原则,当视史料之质量及著者之目的而定。
-
何谓中日战争?(日)纐纈厚 著,申荷丽 译《何谓中日战争?》作者认为:昭和天皇所持有的中国观以及对中日战争的错误判断,同样也引发了对英美的战争。在与英美开战前后,由于长期与中国作战,加大了对作为战争资源或者军需基地的中国台湾、朝鲜的统治,并在此基础上扩充了对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诸国的军事占领和统治。由此,《何谓中日战争?》意在通过以中日战争为媒介。就有关日本人对中召开战的意图以至所导致的结果,重新加以探讨和评价。
-
高陶事件始末陶恒生 著“高陶事件”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其主要人物高宗武、陶希圣在抗日战争初期追随汪精卫鼓吹“和平”运动,并于1938年随汪精卫出逃河内,其后又参与了筹组汪伪政权,以及与日本人的所谓“和平”谈判。在谈判过程中,高、陶二人逐渐认识到日本人的最终目的是企图灭亡中国、汪精卫的所谓“和平”运动就是彻底的投降与卖国。于是,在1940年1月3日,高、陶二人同逃离上海,抵达香港,并以二人名义在香港《大公报》揭露汪日密约《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及其附件。他们在中国历史紧要关头幡然醒悟,以自己的行动,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诱降政策,给汪精卫卖国逆流以沉重打击,也给还留在抗战阵营中的那些悲观动摇分子以深刻的警示——求和之路,就是死路!本书《史学名著丛书:高陶事件始末》作者陶恒生系陶希圣之子。在书中力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把文献资料、口述历史与自己的亲身见闻结合起来,将整个“高陶事件”的来龙去脉尽可能清晰地展现出来,并通过自己少年时代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描绘了抗战时期作者一家人的颠沛流离与悲欢离合。《史学名著丛书:高陶事件始末》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