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
1942宋致新 编《1942:河南大饥荒(增订本)》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是一场浩劫,至少3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然而由于史料的奇缺,300万人死亡的一场大悲剧,在当今的现代史书上竞难找到应有的记载。如果你被《1942:河南大饥荒(增订本)》中的内容所震撼,别忘了。这只是冰山一角。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与教学问题研究方小年 等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与教学问题研究》着重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着重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与教学问题。方小年等编著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与教学问题研究》着重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书共三编十章。本课程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基于此,本书对多章教学中的一般性问题进行解释外,着重研究并同答了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即“四个选择”。只要把“四个选择” 讲清楚。就把本课程讲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
-
晚清那些人和事何晓明 著《晚清那些人和事》由何晓明所著,作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追求大众趣味,语言简洁生动,力求“雅”而不“曲高和寡”、“俗”而不“下里巴人”。选择人物一生中的重要基点和拐点、高潮和低谷,进行发掘、揭示和点化,有血有肉的人物记述,让人可感可知可亲。
-
世纪大审判·1946姚辉云 著《世纪大审判(1946)》内容介绍:1946年,日本法西斯分子的末日降临,对战略国日本侵略罪行的审判,在南京军事法庭和位于东京的运东军事法庭分别进行,犯下累累罪行的日本战犯悉数受到正义的控诉。而在漫长的审判过程中,正义和邪恶也在进行着新轮的较量。这不是一场完全公正的审判,由于种种政治妥协,部分战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下场。在美国等势力的包庇下,许多首要战犯也先后被释放。数十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如跳梁小丑般不断制造事端,军国主义也是英魂未散。但历史不容遗忘,那些违反人类道德的丑陋行径注定要被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世纪大审判(1946)》的作者是姚辉云。
-
决战金冲及 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会战,国军伤亡154余万人,共军伤亡24.2余万人,伤亡人数几乎为6:1多,为何短短142天中,经历了抗日战争洗礼的国方士兵在与经验相对欠缺的共军战争中,如此不堪一击乃至兵败如山倒?理清这一问题,不能不回到两军最高统帅毛泽东和蒋介石身上来,也即他们如何应对三大战略决战。 《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看待三大战役的》作者金冲及先生多年侵淫党史研究,从诸多史料中,抽丝剥茧,层层推进,逐一分析了毛、蒋二人在面对战局时如何统筹全局、作出判断、布局下子,如何处理战争进程中那些异常复杂而有关键意义的问题,二人的领导能力究竟怎样,后果又如何?相信看完书后,您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
-
川北苏区秦一高,秦廷光 著《川北苏区》内容主要包括:设中的作用;红四方面军入川及川北苏区的建立与扩大;苏区的建设与发展;三大战役与反六路围攻。第三章苏区的镇反和肃反。第四章红四方面军撤离川北苏区,包括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的战略行动;红四方面军撤离川北根据地的原因;反动势力的复辟与疯狂报复;生产遭受严重破坏,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百折不屈的苏区军民。第五章川北新生,包括川北人民获解放;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与经济建设等等。
-
微博1912张泉,吴晓初 著对“辛亥革命”之相关历史描述及解读,无论是严肃的学术研究作品或一般历史读物,始终层出不穷。本书胜在形式新颖——以辛亥革命前后一年为时间段限,对相关的核心事件及人物,精确切入,给以全新的呈现与解读方式。相关资料的收集、梳理与裁剪、汇编,成就此难以复制之“微博书”。微博最重要的特点是即时性、互动性与信息的碎片化传播。以微博形式而呈现相关历史,也就有助于微博时代的读者们更好的拉近与相关历史事件及人物的距离,同时增强读者的参与感与现场感。同时本书以“穿越者”形式对历史事件及人物做出别出机杼的点评与解析,也增加了本书的趣味性与可读性。
-
红军与湖北湖北省档案馆 编七十多年前,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冲破敌人的层层封锁和围追堵截,经受了难以想象的千辛万苦,终于以三大主力会宁会师为标志,取得了历时两年、行程数万里的长征胜利。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奇迹,是一曲理想信念胜利的凯歌,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历史丰碑,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华民族的骄傲。湖北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在这块土地上诞生过诸多主力红军,创建了多块红色根据地,使湖北在土地革命时期成为了全国第二大苏维埃革命根据地。在湖北的大地上,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实行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实现了工农武装割据。湖北革命根据地的广大人民,为中国革命付出了极其巨大的流血和牺牲。在红军漫漫征途中,湖北籍将士英勇善战,为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
-
庚子使馆被围记(英)普特南·威尔 著,张启耀 译《寻路中国系列:庚子使馆被围记》作者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中国度过的。“庚子事件”期间,他从受困者的角度,用原生态的第一手材料澄清了许多相关的事实。在叙述个人经历之余,他以大量笔墨详细记录了自己对义和团运动的观察,也较少掩饰地写出了他所认定的真相和个人感受。这本“日记”不仅指正了涉及该事件前因后果的诸多关键点,而且能帮助我们进一步准确、全面地认识了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和意义。这是该书历经百年风雨的洗刷而价值不减的原因所在。
-
清末东北新政研究高月 著清末,在传统的“满汉一家”“中外一体”的“大一统”理念已然失去效用的情况下,王朝统治者必须寻找新的统合手段,以增强王朝中央政府对全部疆域的统治力和各民族对于王朝的认同,清王朝的办法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颠覆传统体制的新政改革。《中国边疆文学文库:清末东北新政研究》以清末东北新政为研究对象,从疆域统合的角度切入,认为,清王朝通过在东北实施新政意图实现疆域的均质化,达到重新统合疆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