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
中国近代史十五讲朱英 著近代是中国历史上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从传统向现代过渡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段时期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十五讲》以专题讲义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中层社会、股市兴衰、风俗流变、乡村建设、灾荒人祸等十五个重大问题。不仅在选题上让人耳目一新,而且兼顾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社会等各方面,力求反映中国近代史的不同层次与面相。
-
首败甲午年的中日决战师永刚 张凡 编著甲午年,1894年。 写下这个坐标式的年代,可以顺着历史的灰烬找到那些消失的人和事。更多的人熟悉这个年份是因为一支庞大海军的覆灭。一支名义上称之为世界第七,或者世界第八,总之世界排名靠前的海军悲剧性的毁灭了。 闭上眼总能想象到那艘庞大豪华的泰坦尼克号,一八九四年的中国正如那艘出海的巨轮,刚刚醒来就迎面撞上了冰山。这是致命的一击,比1840年来自西方白人的枪炮声更为沉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接连不断的打击都像重重的敲门声,槌在帝国即将崩溃的门楣上。但最重的一击,来自东方。“一战而人皆醒矣”、“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则甲午一役始也。”一个相当委婉的说法,中国醒来了。事实上,一战而击碎的不仅是李鸿章无法修补的体制,更重要的是精英阶层的人心。千古未有之大变局的说法在1840年即已流行一时,现在人们终于明白这个变局是什么,那就是古老、僵化的帝国体系的结束,新的文明以极其野蛮的方式侵入。没有什么比重读历史更让人感慨,大戏开场,后来者已经窥见结局,却偏要捏着汗,流着泪,看那些正在舞台中央的人,与自己无法逆转的命运相抗争。在乱说历史的潮流中,我们试图重新回到甲午年的现场,在日本人的照片,西洋人的名信片,中国人的旧图册中梳理和打捞那些残存的证物,追求并尽量接近真实的历史。因为真实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能够立足的根本。
-
我为中国飞行(美)伦纳德 著,刘万勇 等译作为一种“叙述史的复必”,贴近个人命运的日常史、微观史和新文化史的兴起已逐渐成为人们队识历史的主要来源。在这个意义上,罗亚尔·伦纳德编著的《我为中国飞行——蒋介石、张学良私人飞行员自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知历史的方式,它展示给我们的,既有横截而上政治与军事角力,又有纵深层次中人性与理想的厮杀;我们能够从中辨认出的,不仅仅是权力的冲突与制衡,更是民族精神的飞跃与重塑。《我为中国?行——蒋介石、张学良私人飞行员自述》为尘封69年首次独家授权中文版。
-
紫禁城的黄昏(英)庄士敦 著,惠春琳 等译《紫禁城的黄昏(套装上下册)》是一部个人的、怀旧的故事集,描述了从1919年到1924年的那些特殊岁月里,庄士敦在其人生顶峰时期与中国结下的不解之缘。其时,中国媒体针对庄士敦本人和溥仪有诸多的责难,而庄士敦所关心的,显然只是他对那些年里所发生事件的记述,可以对那些责难作出一劳永逸的反驳。为了回应对他和皇上的批评,庄士敦描绘了在紫禁城那个奇异、封闭的世界里独特而令人憧憬的生活图景。庄士敦谙熟中国历史与文化,于是,那个几近为人遗忘时代的丰富的历史细节,雪泥鸿爪般跃然于庄氏之笔端。加之,他与溥仪的密切关系,以及与那个时代许多大人物私人关系之熟稔,使得庄士敦得以对他们尽情褒贬点评。《紫禁城的黄昏》的叙述略带忧伤,寄哀于现代世界中中国不断沉沦的命运。然而,尽管作者意识到中国文明的辉煌已成过去,但《紫禁城的黄昏(套装上下册)》并非满篇哀鸣与幻灭之词。相反,庄士敦在书中表达了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诚挚情感。
-
中国近代史事论丛饶怀民 著一个人如何选择自己终身从事的职业?如何树立理想?如何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大都与其本人的生存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相关连。我出生在华容县终南乡五谷村,距县城15公里。乡人原本就有所谓“五谷坳,鬼挖窖”的说法可以想见其地理环境之闭塞程度;幸运的是,离我家不远的后山却有一座风景如画的山峰,海拔150余米,绵延数公里,峰形活似一头仰天长啸的雄狮,开始人们称其为啸狮山,后来传说大禹治水时到过此地,人们为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遂将啸狮山改名为禹山,相传西汉惠帝年间,令宣议大夫张汉臣在禹山之巅主修禹王庙,分前殿、中殿、后殿三层,中殿供奉禹王铜像。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堪称滨湖一绝。以后历朝虽有扩建,但其庙址、庙向、庙名一直沿袭下来,未曾改变。
-
圣武纪·附夷艘寇海记(清)魏源 撰《圣武记》是魏源关于清代历史的一部重要专著。书中谈到18世纪西北地区穆斯林的反清起义问题。共14卷,前10卷以纪事本末体记述清王朝建立至道光年间的军事历史;后4卷《武功余记》为作者对有关军事问题的论述。卷4中《乾隆戡定回疆记》、《乾隆绥服西属国记》、《乾隆新疆后事记》、《道光重定回疆记》、《道光回疆善后记》等篇,记载清军平定新疆大小?卓木之乱,绥服哈萨克、布鲁特、敖罕、巴达克山等地区,镇压乌什、昌吉人民起事,平定张格尔之乱,抗击浩罕安集延人入侵等一系列历史事件。这次校点仍以道光二十六年本为底本,参校二十二年本、二十四年本和光绪四年上海申报馆排印本、光绪七年(辛巳)粤垣榷署重刊本以及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韩锡铎、孙文良校点本。《圣武记(附夷艘寇海记)》附加了《夷艘寇海记》。
-
欲望是把双刃剑月映长河 著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兴亡之鉴! 历时十四年、死亡数千万人的太平天国,是重建还是破坏?落第童生洪秀全,如何摇身一变成一代“天王”?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为何自称“洪秀全第二”?全新手法轻松解读太平天国的真实历史!犀利分析透视人性深处的善恶美丑。以人性解读历史,以历史印证人性。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也是人类历史上一场惊世浩劫。 这场运动历时十四年,死亡数千万人,给了大清王朝致命一击。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李秀成等天国英雄梦断金陵,却成就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晚清名臣的赫赫功业。 一百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太平天国:这段有人高赞有人痛骂的历史,究竟是怎么回事儿?落第童生洪秀全,如何摇身一变成一代“天王”? 辛亥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又为何自称“洪秀全第二”?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惊世浩劫,这场运动的意义是重建还是破坏? 《欲望是把双刃剑:太平天国的人性透视》从人性的视角出发,以人性解读历史,以历史印证人性,生动有趣又真实可信地解读了太平天国运动从萌芽到灭亡的精彩历史,从而揭秘太平天国运动的迷离真相,揭示太平天国前期成功到最终失败的原因所在,以为今人之鉴。
-
辛亥百年廖保平 著《辛亥百年:铁屋里的大国突围》以评论家的眼光来透视深邃的历史,以新闻人的情怀关切大国的现实,以作家的文笔构建悦读的文本,用思想的手术刀剖析历史,针砭时事,呈现出以“史评现论”别具风范的历史书写方式,堪称当代的盛世危言,让人眼前一亮,唤起读者对那段历史的兴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史无定法,原因有二:对同一事件有不同史料佐证;对相同史料有不同见解。因此,不同人眼中的历史或许都只是盲人摸到大象的某一部位,而作者试图要摸到大象的根,感受历史勃动的幽深之处。去除政治化鬼魅,摘掉格式化面具,不为尊者、圣者、神者讳,尊重史料,论从史出,但又不墨守成论,勇于辨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本来面貌,敢干提出颠覆性的观点,这些努力,是基于作者一以贯之的价值立场、理性思考和人格力量。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本书煮的是历史的料,放的是今天的盐,写的是古人的事,说的是今人的事。一百年的人事历历在目,一百年的参照物令人惊心。
-
闽粤移民与台湾社会历史发展研究邓孔明 主编《闽粤移民与台湾社会历史发展研究》是我们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闽粤移民与台湾社会历史发展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我们之所以承担这个课题的研究,是因为觉得它的研究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现在台湾人口的98%以上其祖先都是来自中国大陆,其中85%以上来自闽粤两省。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台湾社会其实就是一个闽、粤移民的社会。在数百年的历史进程中,移民特别是来自闽、粤两省的移民及其后裔是台湾社会历史发展的最主要的推动力量。闽、粤移民为台湾的土地开发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有生力量,也为台湾社会带来了闽、粤两省的各种民间习俗、经济关系和文化传统。主要从闽、粤两省移植到台湾的中华传统文化对台湾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成为台湾与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纽带。即使在日本对台湾进行殖民统治时期,台湾多数民众仍然心怀祖国,与殖民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直至台湾重新回归中国。因此,进一步探讨闽、粤民众移居台湾的历史及其他们在促进台湾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对于台湾史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
1911年中国大革命预售商品马勇 著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个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两千年的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全面现代化的起点,是现代民族国家重建的开始。辛亥革命的目标是刻意模仿美利坚合众国,是要建立美国式的政治架构;辛亥革命的政治手段,是刻意模仿一百二十年前的法国大革命,是要以暴力手段打碎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中国。辛亥革命的前半场确实是按照法国大革命的剧本在演出,孙中山等先行者经过十几年艰辛奋斗,终于将“一个人的革命”演化成全民族觉醒,只是当武昌起义爆发后,特别是当清政府阵前换将,启用袁世凯职掌朝政,南北对峙一下子由满汉之间的种族冲突变成了汉人之间的对决。辛亥革命后半场放弃了法国大革命的老套,在经过短暂和谈后,南北握手言欢,清帝退位,五族共和。对于辛亥革命这个结果,见仁见智,许多人觉得这场革命在列强和资产阶级介入后变质,革命归于失败。辛亥革命其实是对法国大革命的超越,不仅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而且避免了一场内战一场血腥,这是中国智慧的最高体现,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完胜,既合乎国际社会的期待,也合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