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
海外中国研究·帝国之后(美)沙培德 著,刘芳 译1885年至1924年间中国经历了剧烈的政治与文化变革,这场变革根本上是由人们思想上的转变引起的。本书追溯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探讨经历过两千多年君主统治的中国人,为何在清末民初不再相信君主制,并且如何在新观念上建设新的国家。作者娴熟运用各类史料,不仅梳理主要政治思想家的思想演变,分析大众政治文化中反映出来的观念,还重点阐释“公民”“主权”等概念在中国被吸收与改进的过程,为中国从旧式王朝向现代国家的关键转型提供了新的解释,对有关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经典话题亦能有所启发。方法论上,本书将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演变置于国内政治斗争以及对帝国主义反应的大背景之下,勾勒出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清晰脉络,提供了一种对跨文化知识交流的有益探索。
-
大变局谌旭彬1861年,咸丰皇帝逃往承德,并死于避暑山庄。为了壮大国力,摆脱面对西方的弱势局面,在慈禧和奕?的带领下,大清王朝开启了自上而下的变革之路。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通过总理衙门的创设、同文馆的建立、近代海关系统的引入、洋务军工企业的创办、外交使团的西行、广学会的成立、废除武举、昆明湖里练兵等事件,大清并未走向愿望中的强大,而是一步步走向了帝国的灭亡。在1861-1911这五十年里,有许多历史人物值得关注和研究,如缺乏理政常识的太后、连汉献帝都不如的光绪、被逐离政坛的恭亲王等权谋与争斗不绝如缕的清廷高层;还有深埋改革主张的冯桂芬、选择性“开眼看世界”的斌椿、时代的出局者徐继畬、身陷教案的曾国藩等有挣扎但又怯懦的官僚士大夫;同时也有挑战君权神圣的严复、要做陈涉的官二代谭嗣同等图变图强的有识之士;也有在天下观与国家观的碰撞时,作为惨淡时代中流砥柱,但又困于传统礼教之中难以自拔的乡绅;以及生活本就已经支离破碎、濒临崩溃的底层民众。
-
我与浦东抗日游击战朱亚民 著《我与浦东抗日游击战一一忆淞沪支队逐鹿浦江两岸》一书是由时年逾八十、现已97岁高龄的原新四军浙东纵队淞沪支队支队长、离休前担任苏州市委副书记、苏州市市长朱亚民同志所著的回忆录,早在1996年首次出版发行。该书全面真实地叙述了当年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朱亚民同志及新四军浙东纵队淞沪支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浴血浦东大地,坚持抗日游击战的大量珍贵史实,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同时也是一部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为众多读者所拜读和珍藏。 《我与浦东抗日游击战一一忆淞沪支队逐鹿浦江两岸》一书自出版十多年来,不仅唤起了不少老同志的亲切感和自豪感,也赢得了许多读者的赞许和热捧。该书早巳售罄,为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并根据朱亚民同志的夙愿,值此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抗日战争75周年之际,浦东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受本书作者朱亚民同志委托,全权组织实施了《我与浦东抗日游击战一一忆淞沪支队逐鹿浦江两岸》一书的新版重印。在此,得到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人民出版社等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
画说长征张树军,李颖 编著今年10月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本书以图文并茂的确形式讲述了艰苦卓绝、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本书中的大量珍贵图片让我们更好的了解70年前那段历史。回想整个编写过程,从没有过的震撼时时撞击着我们的心灵。一场场悲壮惨烈的战役战斗,一位位视死如归的红军战斗,一件件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一幕幕催人泪下的互相友爱……我们被可敬可亲的英雄红军所感动,我们被浩气长存的长征精神所感染。但愿,你们:我们可爱的读者,能和我们一起被感动,被感染……
-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杨天石 著《找寻真实的蒋介石》研究蒋氏生平、思想、活动诸多方面,力图还原在多年政治斗争中已经「迷失」的蒋氏本来面貌;因或毁容或美容,均非原貌。全书依据蒋氏日记手稿本及大量档案、文献写成,将为读者揭示蒋氏早年的思想、性格,蒋氏个人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以及对北伐与抗战的贡献;也重现近代中国许多政治内幕,如辛亥革命後刺陶(成章)案、1923年的苏联之行,中山舰事件之谜、软禁胡汉民事件、对日秘密谈判、史迪威事件的中美角力、国共重庆谈判蒋氏一度意图拘禁*的复杂心态等。书中对蒋氏的个人「绯闻」也做了澄清。
-
长征纪实刘波,杜福增 等著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将走过八十年光辉历程。为庆祝建军八十周年,解放军国防大学的数位战史专家精心撰写了这套《土地革命战争历史纪实丛书》,以纪念这支伟大的人民军队初创时期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这套丛书力求在还原历史真实面貌的基础上,突出可读性,兼顾思想性。既以朱毛红军以及中央红军为重点,又一面描述其他革命根据地和各路红军的战斗历程,力求全面、立体地反映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既描绘党史、军史中的重大事件,又着力刻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红军将领和众多的英雄人物,展现他们的个人风彩;既详细记述战役、战斗的精彩细节,又以画龙点睛之笔突出其中高超的指挥谋略艺术。我们相信,这套丛书对于广大读者熟悉中国革命历史和我军发展历程,领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超的战争指导艺术,以及感受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困苦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生动教材。
-
鸣沙 战时繁荣冯筱才本书之研究,聚焦于比较为此前学者所忽略的区域性战时“繁荣“问题,探讨 1937-1945 年之抗日战争对区域经济贸易及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影响。研究以被誉为战时“东南唯一口岸” 以及重庆国民政府“输血线重要据点“的温州为中心。 “战时繁荣”则是本成果讨论之核心线索,以此作者将贸易发展、统制政策、工业替代以及社会影响等贯穿起来进行整体性的分析。使读者对战时中国之复杂历史有新的理解。本书在区域上虽以温州地区为考察中心,但具体叙述与分析仍以经济贸易活跃地为 主。经济统制政策当然涉及到温州大多数地区,也与海滨、关隘、市场集散地有关, 工厂创办则集中于城区以及少数接近资源的市镇。人群方面,本研究希望尽量将战争时期 “人”的历史能够描绘出来。因此,无论是讲到商业勃兴,还是统制政策落地,或兴办工厂,全书各板块,都会关注特定的历史当事人,如商人、官员、工厂主、跑单帮的农民,以及投资生意的地方士绅。本研究亦愿意打通社会阶层来考察历史, 因此,在讲到国民政府之政策时,不仅会分析政策之倡议者,亦会对执行者,以及受政策影响者,都能有所观照,以使重建之历史画面更加立体。
-
长征记忆李润波《长征记忆》从四个方面反映了红军长征的实况:*方面,以作者多年珍藏的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等当时形成的历史文献,构成全书的基本框架,并以当年出版发行的报刊资料和20世纪80年代内部发行的《中共党史研究资料》为主要依据,采取链接方式重点介绍与红军长征有直接关联的人物生平、历史事件;第二方面, 1959年*批特赦释放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撰写的有关红军长征期间如何围追堵截红军的回忆文章。这些文章以亲历者身份比较真实地见证了伟大的长征;第三方面,利用民国当时新闻媒体出版发行的老报刊,从中摘选有关国民党军对红军长征围追堵截的报道资料,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人类历史上的真实长征;第四方面,外国记者来华采访和情报机构在华密探撰写的外文书刊资料等。本书充分发掘红军长征精神所蕴涵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多侧面反映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以全新视角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风貌,使波澜壮阔的长征精神生动化、形象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陈克文日记 1937-1952陈方正 著本书以陈克文所遗留12册日记所载,1937年初至1950年3月间纪事为主,其中有关八年抗战及三年国共内战之个人经历、见闻、观察、感想至为详细;此外尚包括出使印度尼西亚经历,以及有关二三十年代国共两党人物、事迹之回忆文章,其整体史料价值,固毋容置疑也。
-
给青少年讲新四军老战士的故事张玲 张杨《为青少年写的新四军老战士故事》,精心挑选抗日战争时期参加新四军,解放后长期在上海工作和生活的老战士;以他们本人口述资料为依托,结合个人档案、发表的著述并采访其家属,展示其在革命年代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峥嵘岁月,形成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真实故事。本书抢救性采访、搜集、整理、出版新四军老战士的故事,以真实的亲身经历讲述当年新四军老战士走过的抗战岁月和心路历程,讲好中国革命故事,对话青年读者,赓续中国红色文化、传承革命传统和培养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