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
微历史丁伯慧,雪涯 编著《微历史:民国就是这么有趣》不是史书。其目的,仅仅在于把散落在民间的那些散珠遗玉收集起来,放在一起。这些东西,可称之为“段子”,也可以称之为“小故事”,辑者将之分为几大块,曰:权谋、军界、外传、怪状、世情、宏论、奇谈、性情、狂狷、秘史、野史、机智、花边。
-
清日战争1894-1895宗泽亚 著1894年清日的战争,清朝用干支纪年的甲午年命名“甲午战争”;日本命名“明治二十七八年战役”;欧美命名“FirstSino-JapaneseWar”。依据国际上对战争命名的惯例,明确作战当事国的主宾关系,本书题为“清日战争”。清日战争已过百年,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留下了伤痛和耻辱。从那个时代开始,外来侵略接踵而至,在中国近代史上,当西方文明和明治维新与古旧的清朝体制发生猛烈碰撞时,战争的失败也催生了中国新的历史纪元。作者将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国立公文书馆、外务省外交史料馆、防卫省防卫研究所等处馆藏历史文献中收集了大量华语史学界难得一见的史料和大量弥足珍贵的图片,爬梳整理,按战争经过、战争背景、战争、战时、战地各种局部、战争影响、大事记、图记、表记等编纂出一部崭新巨著。书中对甲午战争历史的深层挖掘和剖析,力图站在中间立场分析战争的胜败得失,有助于读者更多地认识战争的背景,客观思考战争胜负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本书各部分均采用清日两国对比手法写作,全面对比双方的军、政、经、民等各方面因素,清晰直观,一目了然。较之以往单纯纪事或编年手法的突破,有利于对清日两国之间战斗力等军事能力现状的了解。
-
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茅海建 著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然其发生、发展到最后的结局,充满着变数,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很可能就存在于那些历史的细节之中。作者由此关注其中的细节:“公车上书”的背后推手,戊戌前后的“保举”及光绪帝的态度,康有为与孙家鼐的学术与政治之争,下层官员及士绅在戊戌期间的军事与外交对策,张元济的记忆与记录,康有为移民巴西的计划及其戊戌前入京原因,康有为及其党人戊戌真奏议之补篇,康有为《我史》手稿本之考察……《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前继《戊戌变法史事考》,作者在结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上,着力于史实重建。作者研究戊戌变法已有十三个年头,但其研究终点,现在仍看不到头。
-
美国女画师的清宫回忆(美)卡尔 著,王和平 译本书叙述了1903年4月,我在上海逗留期间收到美国驻北京公使夫人康格女士的来信,信中谈到中国的慈禧皇太后正欲请人为其画像,问我是否愿意前往北京,进宫承担此任。并说如果这件事能办成她还希望慈禧太后能够同意把画像送到圣路易斯博览会去参展。夫人认为此画定会引起美国人的兴趣且令世人瞩目。对这样的事,康格夫妇自然会努力促成。康格夫人曾有机会多次见到太后本人,因此她认为外面的人如能亲眼目睹慈禧太后的真实肖像,或许会改变对太后抱有的偏见。我给康格夫人写了回信,表明自己非常愿意进京为太后画像,将在上海恭候她的安排。后康格夫人告诉我说,画像之事已定,太后准备召见画师,并择吉日动笔。然而,中国官场风气一向拖沓,直到7月,康格夫人才收到外务部的正式文书:请康格夫人携美国画师卡尔小姐,于8月5日一同进宫觐见,并于即日开始为太后画像。接到康格夫人的通知,我于7月29日离开上海前往北京,在美国公使馆受到了康格夫妇的热情款待。8月5日那天,我在康格夫人的引领下去颐和园觐见了慈禧太后。以外国人的身份进宫为太后陛下画像,在中国悠悠历史长河中,实属破天荒之举,概无先例可循,处处无所适从。我到颐和园觐见太后时,不知道可以请她出面画上几次,也没有人能明确告诉我一点儿有关画像的事。一切都是未知,一切均取决于太后的意愿,接下来我将受到怎样的待遇,又将如何开展工作,都要受这位显贵各种古怪念头的支配……
-
影响近代中国的重要事件孟庆琦,董献仓 主编一部历史就是由众多的历史事件汇集起来的。各个历史事件,或大或小,或波澜壮阔或平淡无奇,用时间贯穿起来,构成一部人类史。没有历史的前进,便没有人类的今天,没有一个个历史事件的推动,人类也就停留在亘古。本书从近代历史中,从无数的大大小小事件中,精心选择了对中国最有影响的21件大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思想等各个方面,力图展现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幻。 回首中国近代史,仿佛一幅耐人回味的巨幅立体历史画卷,看那逝去的刀光剑曩、听那远去的彭角争鸣。在这段历史中,既有为抗击侵略,保家卫国而浴血沙场、马革裹尸的英勇将士们,也有为唤醒国人,拯救民族于水火之中而奔走呼号、著书立说的仁人志士们。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上到统治阶级,下到黎民百姓,无不感到前所未有之压力。“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从“师夷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到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再到名不副实的“清末新政”,无论成败与否,都可以看做是中国人在近代化道路上的一种积极探索。从武昌起义的枪林弹雨到反袁斗争的轰轰烈烈,“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封建帝制被彻底扫入了历史。五四运动的春雷开启了思想大解放的洪流,一批批用新思想武装起来的仁人志士为了中国强大而奋斗不息。
-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 著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本书将近百年的演变和人物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趋势。 本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本书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
民国标识王晓华,戚厚杰,高丽 编著民国社会是中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个特殊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和生活方式都充满了新旧并举和求新变异;人们用以了解生活、研究世界的方式已经转向,且无时不在发生着变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兼容并包,容纳百川。 《民国标识》的编者王晓华,戚厚杰,高丽通过集中搜集民国遗留下来的大量图像资料,分门别类、爬梳整理,从这些明显地带有时代烙印的图像资料中,加以分析、研究,得以还原那个社会的面貌,集中反映那个离我们渐行渐远的社会,从而使今天的人们能更多的认识和理解那个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的民国时代。
-
松山战役影像志龙陵县文体局 编松山战役的历史照片主要来源为日军和美军。这本《松山战役影像志》由龙陵县文体局编,力图让这些零散的视觉碎片,还原出广漠壮美而又错综庞大的松山战役,通过父辈家国有危难、生死不思量的影子再次真实、直观地回望这段交织着血与火的民族抗战史,其独特的展示方式、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必将引发心灵的震撼,此书的出版是龙陵县抗战文化研究新的里程碑。
-
中国红舒炼 主编,武汉地方志办公室 编《中国红(辛亥革命百年祭共7册)(精)》(作者舒炼)由武汉地方志办公室编撰,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分3卷7册,共270万字。第一卷“红楼”,回顾辛亥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第二卷“红船”,追溯中国共产党传承辛亥伟业、带领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建立新中国的历程;第三卷“红旗”,回顾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至改革开放的发展史。该书构思新颖、视角独特,首次用红楼、红船、红旗三个标志性历史意象,引领人们以百年视角鸟瞰辛亥革命以来的历史,在百年壮阔历程中解读辛亥革命。
-
辛亥革命图志冯天瑜,张笃勤 编著发生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沿袭两千余年的专制帝制,被史家公认为20世纪中国的头一大事,是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的分水岭,亦为了解当代中国发展源流的重要钥匙。辛亥革命至今百年,经几代学人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宝贵的思想资料库。 与研究前代历史相比,研究辛亥革命,在文献资料上有一个显著的优势,就是影像资料丰富,为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生动、具象的视觉资讯。本图志选辑了六百幅有关武昌首义的照片,以时间和事件排序组合,略作文字说明,涵盖了武昌首义前的国内政治形势、武汉城市社会状况、革命团体演变与革命力量聚集等等,对于了解武昌首义的前因后果和中国近代历史、近代人物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