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
民国研究张宪文 主编《民国研究(总第21辑·2012年春季号)》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专刊。现为CSSCI来源集刊。创办十余年来,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与支持下,产生了良好的学术效应与社会影响。《民国研究(总第21辑·2012年春季号)》主要刊载关于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相关史实与理论的研究文章,力争成为海内外民国史研究的窗口与园地。在求实的基础上鼓励创新是本刊的一贯旨趣;文风朴实、论从史出、观点新颖、逻辑严密、引文准确、注释规范是本刊对来稿的基本要求。本辑(21辑)的“人物研究”、“专论”与“研究综述”有相当研究水平的文章供学界参考。
-
醉民国王鑫 编著民国时期的细节生动而有趣,因为那是一个个性解放,个人可以充分释放自己的时代。我们把这些昔日的人与事打捞出来,不是为了怀旧或者复古,而是希望由此对今日社会生活格局的源流多些理解,更希望在多元的记录之下我们可以对国家与历史有更宽容和全面的理解。
-
复兴之路中国国家博物馆 编《复兴之路》陈列通过回顾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各阶层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充分说明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
民国秘史《民国秘史》编委会 主编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民国史的研究与阅读兴趣一直十分浓厚,时下更成为各出版社与报刊的出版“热点”。这是为什么呢?民国史的魅力究竟何在呢?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不外乎两点:一是民国史本身的特点,二是研究与出版尚有潜力可挖。中华民国的历史,始于l911年的辛亥革命,止于1949年国民党政权被推翻、离开大陆。但是,习惯上人们将1905年孙中山创立同盟会至辛亥革命前作为中华民国的创立时期也写人民国史。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其历史又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1912年3月)、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和国民党政府时期(1927—1949)。一、《民国秘史(套装共4册) 》所收文章,均采自中国内地以及港台出版的各报刊和书籍(所引用主要资料名称单列)。为了尊重各位作者的著作权,本书对作者明确的文章,均在篇末署上作者姓名。有些文章在收入本书时,经过编者的修改,也署上了原作者的姓名。对于集体作者或所引用文章采自某资料汇编性书籍者,则以参考书名单列。本书编者在此向所有的作者致以真诚的谢意!二、《民国秘史(套装共4册) 》所收录人物,为民国时代人物;某些跨时代人物,如由清人民国,由民国至建国后者,则一般只寻其民国时代之事迹。三、《民国秘史(套装共4册) 》所收录人物,为在当时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人物,即以“名人”为限;少数不甚知名者,因其事迹可述,闻名于一时一地,亦予收纳。四、本书所收录人物,依其人物之重要程度、知名度,所录事迹之多寡,也有一定法度;同一人物之不同事迹,则以其重要性、代表性、趣味性,加以精择;同一事迹之不同记载,一般只选取其一,差异较大者酌情多收。五、本书所录人物之秘闻,一般只寻其事迹本身,不作其他背景说明;某些重要事件,或其故事本身引人人胜者,或人物当时闻名而时下鲜为人知者,则酌情增其篇幅,使读者对其有较完整印象。
-
民国史论丛浙江省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 编《民国史论丛(第2辑)》是研究民国历史的论文汇编。书中作者均为国内外民国史研究的知名专家,内容涉及民国史研究的各个领域,内容丰富多彩,是给未来民国史研究许多有益的启示,对于推动民国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
辛亥风云民国岁月李学功,徐育雄 主编历史的魅力在于一种找寻,一种亦欲以究天人之际的找寻,找寻历史对今人的启示,找寻对于飞速变化世界的另一种诠释和预言。辛亥以来浙江在中国的政治版图中具有非常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哪怕是浙江所属的一个市域与县域也居然会产生很多影响整个民国历史进程的事件与人物,作为地处杭州与上海之间的“江南清丽地”——湖州就是一个典型。本书《辛亥风云民国岁月(湖州与近代中国)》以专题叙录点击历史的方式,通过摄取民国旧影,提取湖州记忆,以折射一个民族曾历经的苦难,梦想与光荣。辛亥前后,湖州志士挺立时代潮头,为缔造共和、建立民国创下历史伟业;民国开篇,他们或兴办实业与洋商争竞,或以深厚的学养倡扬民主科学救国,在近代历史舞台上演绎出一幕幕跌宕起伏、激荡人心、极富传奇色彩的时代大剧。前贤虽逝,典型犹存,不忘历史,永励后昆。《辛亥风云民国岁月(湖州与近代中国)》由李学功和徐育雄主编。
-
东方的觉醒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编《东方的觉醒: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馆藏珍贵历史文献展图录》配合将于9月份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馆藏珍贵文献展”而编纂,分为探索之路、革命风潮、武昌起义、创立民国、保卫共和、辛亥记忆6个部分,收录清末民国有关珍贵文献约七八十种,并于每种文献有较为详细的解说。
-
辛亥革命图录许洪新,严亚南 编著本著是《南渡北归》第一部,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时间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同时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突出地描写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济、林徽因、金岳霖、梅贻琦、冯友兰等大知识分子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搜罗宏富,规模宏大,意旨宏远,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雕。
-
武汉抗战与民族复兴涂文学,邓正兵 主编武汉抗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6月至10月间,在上海、南京沦陷后,中日双方围绕保卫和争夺武汉进行的大会战。在这次会战中,日军出动30多万精锐、数百架战机、数百艘军舰,沿长江两岸向武汉攻击,国民党以两个战区100多万军队在武汉外围进行阻击。这期间蒋介石暂停了反共,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新四军和八路军游击队也在外围袭击日军配合武汉会战。中日军队围绕武汉激战4个半月,使日军付出近20万人的伤亡代价。这次会战虽然最后是国民党军队主动弃守武汉,但它成功地粉碎了目军“3个月亡华”的野心,使中日战争进八了战略相持阶段。《武汉抗战与民族复兴》(作者涂文学、邓正兵)由49篇论文组成,分别对武汉抗战的历史、意义、经过以及武汉抗战的胜利对当时整个抗日战局的影响做了论述,认为国共合作是武汉抗战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并探讨了这次成功合作对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借鉴意义。《武汉抗战与民族复兴》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
浙江永康最后的抗战老兵方军 著《浙江天台最后的抗战老兵》和《浙江永康最后的抗战老兵》和方军的其他作品一样,认真记录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以前的血雨腥风、枪林弹雨、硝烟弥漫。另外,方军的作品还记录了1945年8月15日以后66年中抗战将士的生命轨迹、悲欢离合、心路历程和年长者最后的警世恒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