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
民国秘史之江湖传奇吕宁 编著旧上海“三大亨”究竟如何发迹,“黄金荣爱钱,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的传言由何而来?津门小南河村里是否有无敌的迷踪拳,一代宗师霍元甲和咏春君子叶问谁才是民国第一武师?山东响马如何策划了民国史上最轰动的劫车大案,秀才匪首孙美瑶又落得怎样的下场?红顶商人虞洽卿如何操纵上海金融大局,旧时代的船王为什么被戏称为“米蛀虫”?一代影后周璇究竟有几段浪漫的情史,又是哪个男人毁掉了她的一生?护国军神蔡锷是何等的倜傥风流,他和小风仙的故事是传说还是旷世绝恋?这一段段风云激荡的历史,这一次次欲罢不能的回眸,这一张张黯然远去的面孔,都吸引你走近民国的江湖传奇。
-
1840端木赐香 著本书以大历史的宏观视野,辅以微历史的细节描述,站在中英制度、文化、人事的对比角度,全方位的展示中英那场一个半世纪前的冲突与战争。试图说明,文化冲突会导致战争,而战争考验的是综合国力,而综合国力的体现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它跟某个官员的道德与能力无关,而跟体制及文化的合力有关。第一章要点:大英与大清,不是冤家不碰头。主要讲解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英国对中国的一系列和平叩关活动,及双方掌门人的价值诉求。试图说明,清政府敬酒不吃吃罚酒的体制与文化执拗才是导致战争发生的终极原因。第二章要点:综合国力,硬实力与软实力的比较。从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工业、农业、商贸、外交等各个角度,对比中英双方的国力。试图说明,文化乃制度之母,战争的胜败,埋藏于文化与体制的深层,而不是传统的什么皇帝昏庸、官场腐败等模式化及简单化言说模式所能概括的。第三章要点:鸦片:大清人民就爱这一口。大清人民为什么就爱上了鸦片?为何同时期的日本人不爱,英国本土并不禁烟,英国人民咋就不爱这一口呢?还有,针对大清人民的爱好,政府是如何对付的,为什么怎么都对付不了呢?第四章要点:天朝救星林钦差VS英国“佐罗”义律。当天朝钦朝林则徐与英国商务监督义律遭遇后,他们会发生什么样的冲突呢?这些冲突背后隐含了如何的文化隔膜与文化敌意?虎门销烟对大清来讲,是胜利吗?第五章要点:战前热身与战争前奏,文化冲突在继续,林钦差致英国女王的信,在英国成了笑料;更让人不好意思的是,英国议会关于是否发兵中国的争论及议院这种体制,对中国人智商与情商上的羞辱延续至今。第六章要点:稀里糊涂的战争就开始了。清国不懂西方的游戏规则,坚决不接英国的“哀的美敦书”,所以这战争开始得稀里糊涂;清国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国家是与它平等的,所以它把战争当作是夷衅;清国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人民与它不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夷夏大防、满人执政的大背景下,战争刺激了畸形混乱的民族主义情结,于是,上至琦善大人,下至渔民船户,一不小心都成了汉奸。汉奸成了战场上的主要人文景观,甚至成了战争胜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七章要点:冷不丁的,战争就扩大了。悲剧在继续,天朝在继续懵懂。中英双方在智力上的不对等,让这场悲剧增加了诸多闹剧甚至喜剧的成份。第八章要点:战争的结束和战争的果实。从此中国进入了条约时代。有意思的是,西方人认为,从此与中国平等了。但中国却把这些条约称作不平等条约。 第九章要点:余音袅袅。所谓的余音,是悲剧的延续。对清政府来讲,悲哀的莫过于对这场战争的原因及结果的认识不清;这种认识不清,又埋伏下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因子。这是双重悲剧。挨打后,没有反省,于是第二次挨打……
-
失稳的帝国邢超1840年,中国历史进入“三峡”区,中国近代史拉开了序幕。庞大的清帝国是怎样偏离了原有的运行轨道,被迫向近代化的方向发展的呢?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和1850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把中国的历史比作一条长河,那么,鸦片战争的作用相当于把坚固的河堤撞开了一道缺口;而太平天国运动相当于一场洪水,不但造成河道内狼藉一片,而且把河堤的缺口冲刷得更大。《失稳的帝国: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详细记述了清帝国面对内忧外患试图捍卫自己的尊严与权益的历史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先辈们在面对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表现出的无奈、痛苦、倔强和挣扎。
-
华北抗战史李茂盛,杨建中,马生怀 著华北战略区的坚守和坚持,既是壮举也是胜利,为争取抗战的胜利撑起了一片湛蓝的天空。坚守一天就是希望的一天,坚持一年就是胜利的一年。广大军民经过长达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盟军的共同努力下,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客观、全面、系统记述华北抗战的历史,是史学工作者的神圣责任。为了让今天的年轻人和子孙后代永远铭记这段大敌当前共御外侮的历史,铭记那些为挽救民族危亡前赴后继顽强抵抗的人们,铭记那些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烈,我们用了4年多的时间,整理、梳理、研究、著述了这部华北抗战全史。全书共分18章,力求通过大量的史实,适当的史论,再现抗战时期华北军民同仇敌忾英勇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撰写本书最初动议于1985年北师大历史系深造期间。当时,在导师王桧林教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研究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又在李隆基教授的策划下拟定了华北抗战史的编写提纲.但由于精力所限,一直未能推出这部历史著述。直到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时,才下决心携同杨建中、马生怀两位研究员,一起攻关,坚持数年,最终完成此作。在此,要深深感谢2009年安然谢世的王桧林教授,感谢长期关心我、支持我工作的李隆基教授。
-
中国学术的近代命运刘巍 著《中华学人丛书:中国学术的近代命运》以经史之学为中心,通过关键论题、关键人物、关键著作的有机结合,从富于个性的视角探讨西力东侵、两学东渐背景下中国近代学术变迁之大势:经学史学之更替、子学之凌驾经学、“汉宋之争”之折变、“国史”创制之新局诸端,视角新颖,论证严密,脉络分明。其意义,一言以蔽之,为重建中国学术之学统,提供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教训。
-
风雨晚清唐文立 著百年晚清,泱泱中华究竟发生了什么?皇帝、朝臣和平民都做了些什么?嘉庆、道光、咸丰到慈禧再到溥仪;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再到袁世凯;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再到孙中山……晚清最后一百年,距离今天这么近,但我们其实并不了解它。“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君主立宪”为什么均告失败,最后必须革命,历史为什么非要这样?唐文立编著的《风雨晚清(一个民族的百年涅槃)》虽然讲述的是百年晚清的历史,但提到了诸如科举制的来龙去脉以及对历史的影响,从“禅让”到“家天下”再到“皇帝轮流坐”最后回归“天下为公”的曲折历程。短短百年展现了中国历史几千年的精华。阅读《风雨晚清(一个民族的百年涅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读到这个民族的未来。
-
民国秘史萨沙 编著惊涛拍岸,乱世枭雄,北大教室中的授课声业已远去。志摩的诗,玲玉的戏,起友画册上柔美的面容渐已模糊。武昌城头的隆隆炮声,护国军中的猎猎战旗,“五四”青年的声声呐喊,证明了这是民主主义的世纪。这边征尘不断,军阀们的混战凋零了国家的元气,涂炭了大好的河山;那处的十里洋场灯红酒绿,商女的欢歌盖不住黎民的嗟叹。繁华落尽,大师归去,云崖渺渺,志士埋骨,掩书卷,照丹心。《民国秘史》是一个风范十足的时代,文人与大师挥动衣袖,带不走那满目的狷介与风流。
-
致命的倔强邢超 著《致命的倔强: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叙述了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的历史。作者认为,晚清呈现出倔强的气质。整个社会在西方文明袭来的时候,表现出保守、顽固的态度,这是晚清“倔强”的主要表现形式。咸丰帝不允许外国公使驻京,为此不惜和英法两国开战;倭仁、李鸿藻、叶名琛等士大夫,他们排斥西洋器物,反对社会变革,顽固得几乎不可理喻;广大民众对西方事务始终持排斥的态度,“反入城”事件、“教案”、义和团运动不断爆发。晚清“倔强”的另外一种形式,表现为士人们把儒家学说视为信仰,对中华传统文化守望、坚持,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在晚清的士大夫中间, “苟利国家,生死以之”的担当意识是普遍存在的,这是儒家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不但在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人的身上,甚至在李鸿藻、吴可读、翁同龢等所谓的“顽固派”的身上,这种担当意识同样鲜明地存在着。
-
中美联合抗日档案杨美利 著中美联合抗日这段历史对两国人民来说意义非凡,留下了恢弘的影响后人的历史篇章,这段历史不该被遗忘。中美、中日、美日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而三国之间微妙关系的形成,要追溯于在二战时期建立起的特殊关系……《中美联合抗日档案》以档案的形式详细地记述了二战期间中国与美国联合抗日的历史事实。在当时的特殊时期,为了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了获得和平和安定,中美两国人民抛却成见,联合抗日,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历史图片,形象而生动了再现了当时的历史事件,让广大历史爱好者在阅读的同时加深对历史的了解,并对二战期间的中美关系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本书以图文结合的档案形式再现了那段宝贵历史,揭示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战争真相,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中美日三国关系的恩怨起伏……读懂中美联合抗日,你就读懂了,今天的钓鱼岛问题。
-
瓦德西拳乱笔记(德)瓦德西 著,王光祈 译《瓦德西拳乱笔记》按时间顺序,收有自1900年8月至1901年11月期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联军统帅瓦德西所写的日记、笔记,给德皇的奏议、函电、报告,以及德皇的谕旨、函电等,记述和反映了八国联军在华侵略活动及其内部矛盾、镇压义和团运动、胁迫清政府接受议和大纲,以及八国军队烧杀抢掠等内容,对了解和研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具有一定史料研究价值。本书作者瓦德西,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的联军统帅,所以此次出版的《瓦德西拳乱笔记》具有日记性质,真实性强,可以更好地再现那段难忘的历史,以史为鉴,对现代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