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
今日长征路图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组织编写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状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为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面反映当年红军经过地方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繁荣,我们与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份(按现在行政区划)党史研究联合编辑了本书《今日长征路图集》。本图集编排,以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 为独立单元。本图集编排,顺序为红军长征出发地、经过地、落脚点。由于参加长征的有四支红军队伍,相互之间有交叉,因而在编排顺序上既按时间,又兼顾线路。
-
划破夜幕的红星余琦,刘开骅 主编目录会议篇 通道会义,虎口急转兵 黎平会议,中央红军从被动走向主动的转折点 猴场会议,结束李德的错误军事指挥 遵义会议,历史的拐点 会理会议,彬彪发难 两河口会议,红军命运的分岔口 毛儿盖会议,盖不住的野心 巴西、俄界会议,红军的生死时刻战斗篇 备战湘江 突破乌江天险 喋血娄山关 四渡赤水出奇兵 巧渡金少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桥 西渡嘉陵江 北取包座城 激战腊子口 合兵战直罗 恶战普渡河 渡河东征 西征作战地城篇 遵义:生死攸关转折点 土城:小城古镇故事多 黄平:两过苗乡传美名 会泽:古城旌旗迎风飘 寻甸:藏在深闺待人识 中甸:雪峰之巅飘赞歌 泸定:铁索桥上铸丰碑 原棉:十七勇士奏凯歌 冕宁:彝族同胞明大义 会理:石榴花开红军来人物篇……后记书摘毛泽东:你是个娃娃,你懂得什么?早在井冈山时期,在对敌斗争十分艰苦的非常时期,林彪就曾致信毛泽东,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毛泽东大笔一挥,一篇宏文巨作便应运而生,这就是后来收入《毛泽东选集》的那篇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48年,在编纂《毛泽东选集》的时候,林彪向中央提出要求在公开刊行这封信时,把自己的名字隐去,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的要求被满足了。后来,《毛选》再版时又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在毛泽东看来,林彪是个难得的将才,接受过黄埔军校的系统教育,小小年纪,但打仗肯动脑子,而且点子比较多,可是他政治上的历练还不够,思想理论素养还不高,党性锻炼还欠缺,有时甚至还有些“幼稚”,而他这种幼稚的“提问”往往还能激发他深入思考一些问题,所以毛泽东有点儿像先生对待学生一样,对林彪总是不愠不火、循循善诱。但这一次却不一样了,遵义会议才刚刚开过,前边就来了刘少奇、杨尚昆给军委的“诉苦”电报,这后面紧跟着就是林彪的这封要求“罢免”他的长信;这其中一个来自红3军团,另一个则来自红l军团,这可是他的左手和右臂;连一贯支持他的稼祥、闻天同志,在这个时候也对他的指挥能力表现出了怀疑……所有这一切不得不引起毛泽东的联想,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已经不是个别人一般性的看法和意见,这实际上是对遵义会议的一种反思和再认识,而且已经触及到了党内、军内的领导权,乃至企图变更军事路线的重大问题。于是,他下决心要通过一次扩大会议的形式来进一步统一认识。1935年5月12日,中共政治局扩大会议在会理县城郊铁厂举行。张闻天主持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陈云、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王稼样、邓发、凯丰、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以及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等。张闻天在会上首先作了有关形势的报告,并作了自我批评。张闻天进行自我批评的起因,可能源自他对彭德怀等人意见的过分关注。据刘英回忆,当时“军队里意见也不少,说只走路不打仗,部队没有打跨倒要拖跨了。闻天到三军团去,德怀同志把部队的情绪向闻天说了。闻天当时是书记。按照他的作风,听到各种意见都向毛主席反映,在会上提出了让大家讨论。经过讨论、甚至争论,他再做结论。闻天的信条,是真理在谁手里,就跟谁走。”接下来,毛泽东开始进行重点发言。他拢了拢长长的头发,环顾了一下众人,目光最后盯住了林彪。林彪在毛泽东的扫视下,变得有些紧张,但他显得还很不服气。毛泽东总结了红军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以来的胜利经验,重点阐明了运动战中“打”与“走”的关系。他瞥了一眼林彪,有些气愤地说道:“你是个娃娃,你懂得什么?!不要以为打胜了几场小仗,自己就变成了了不起的军事家,就可以指手画脚,就可以忘乎所以了!什么叫‘尽走弓背,不走弓弦’?”毛泽东顿了一下,端起搪瓷水缸,轻轻喝了一口白水,继续说道,“‘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就是今天我们运动战的通俗的解释。天下也没有只承认打不承认走的军事家,不过不如我们走得这么厉害罢了。对于我们,走路的时间通常多于作战的时间,平均每月打得一个大仗就算是好的。一切的‘走’都是为着‘打’,我们的一切战略战役方针都是建立在‘打’的一个基本点上。”讲到关键之处,毛泽东顺手点燃了一支香烟,伴着绕梁而上的烟雾,他的思绪也在跳跃着。“具体来说,在我们面前有几种不好打的情形:第一是当面的敌人多了不好打;第二是当面敌人虽不多,但它和邻近敌人十分密接,也有时不好打;第三,一般地说来,凡不孤立而占有十分巩固阵地之敌都不好打;第四是打而不能解决战斗时,不好再继续打。”最后,他意味深长地总结道,“以上这些时候,我们都是准备走的。这样的走是许可的,是必须的。因为我们必须承认必须的走,是在首先承认必须的打的条件之下。红军的运动战的基本特点,就在这里。”P37-38
-
辉煌的胜利史延胜,刘庆文 主编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70年前,英勇的红军将士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不仅创造了人问奇迹,同时也彰显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品格,迈开了走向新的胜利的坚定步伐。70年后的今天,重温这段极不平凡的历史,红军在极度艰难的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团结战斗、顽强拼搏、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给人以无比的精神动力和榜样力量,这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有力保证。
-
一个外国传教士眼中的长征(瑞士)薄复礼 著;张国琦 译一位西方传教士与萧克将军领导的先遣长征的红六军团不期而遇。此后,他跟这支队伍一起长征了十八个月又十二天。 他以传教士的眼光,仔细地观察了这支队伍的官兵,然后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思写成了这本回忆录。 这是外国人记录红军长征的第一部著作,也是从独特角度记述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手资料。这是“一个外国传教士眼中的长征传奇”。这位传教士与作者领导的先遣长征的红六军团不期而遇。此后,他跟这支队伍一起长征了十八个月又十二天。 他以传教士的眼光,仔细地观察了这支队伍的官兵,然后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思写成了这本回忆录。 这是外国人记录红军长征的第一部著作,也是从独特角度记述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手资料。由于视角出自于传教士,因此,本书也充满了宗教色彩。
-
在理性的周围周海林《在理性的周围》对中国过去的历史用现代性的视角进行了深层的审视。作者采用叙论结合的手法,从纵向和横向叙述了中国过去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现代性的具体表现、政治人物及知识精英对中国发展的作用问题等给予了特别重视。全书视角独特,语言优美,论述深刻,适合于经济学、社会学、哲学和历史学研究人员及大学生、研究生阅读。
-
清史论集陈捷先、成崇德、李纪祥中国历史上不少皇朝为少数民族所建立,其中以满族建立之清朝最为成功。清朝统治中国268年,其间对中国疆土之开扩,民族之融合,贡献至多,对整理、保存、弘扬中华文化之贡献亦大。同时清朝为帝制中国之最后朝代,亦系中国由旧变新、由强变弱、由独立变次殖民地、由专制变民主之转捩时代,其在整个中国史上具有承先启后之作用与地位。佛光人文社会学院历史学研究所成立之初,即以提倡清史教学研究为主要课题,近年来无论在师资之聘请,课程之安排,图书之采购,活动之策划诸方面均以清史研究为第一优先,以期对台湾学界清史不被重视而日渐衰微现象有所补救。本书汇集60余篇论文,包括清代帝王、文化思想、社会经济、清代台湾、满族满语、档案文献等等,可谓万象包罗,琳琅满目。
-
明清易代史独见陈生玺明清易代是一个绵亘数十年的历史过程,诸多社会矛盾和政治力量的交织角逐,造就了天翻地覆的大动荡时代,每每引发后人探究的兴味而又索解为难。陈生玺教授数十年潜心研究此期历史,创获独多,于1991年即有《明清易代史独见》一书出版,共收文11篇,颇受学界推重。现陈先生又增入十几年来精心结撰的5篇论文,并对原书所收各篇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从而成为面貌一新的增订本。全书涉及明清争战和议、清兵入关、剃发令等重大课题以及陈圆圆、李岩、毛文龙等重要人物的史料发覆,将微观的缜密考证和宏观的全局把握相结合,立体地再现了气象万千、跌宕起伏的明清更迭图景,足资相关的研究者、爱好者参考。
-
红军长征重大决策见证录杨胜群,陈晋 主编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一个失去记忆的民族将会怎样,是不堪设想的。亲历者的记忆是构成历史的基本元素,缺少了这个基本元素,历史将会怎样,也是不堪设想的。这套“亲历者的记忆”丛书选取20世纪发 生的一些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将散见于各类书籍、刊物中的亲历者回忆汇集在一起, 旨在以大量不脱离个性的、生动具体的记叙文 字,真实地展现中国人民经过百年奋斗最终把 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改造成国富民强的现代 化中国的历史过程,向广大读者提供一套内容丰富、资料性强,并富有个性化特点的20世纪中国历史读本。
-
武夫当国陶菊隐 著民国初年大牌记者陶隐亲身见闻,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17年统治,13位总统,46届内阁。存新闻之鲜活与生动,取史书之求实与大气。遍地枭雄,波诡云谲。战争、政变、暗杀、政争、学潮、工潮,什么事都在姓共和制、总统制、联邦制、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样样都试过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漫长而曲折。王学泰、吴思、张鸣、雷颐、李亚平、刘苏里联袂推荐。从晚清帝国崩溃到民国政府重新统一中国由帝制走向“共和”的转型史,贯通中国古今历史的关键环节,理解近现代中国政治的一把钥匙。对今天来说,民国史也许是中历史当中特别值得关注的一段,而1912年到1928的这一段尤为重中之重。至今我们也还不能完全弄清楚,读明白。后来人回头望去,许多现象还难以理解:军阀多是“有枪就是草头王”的粗人,可有时他们在法律程序面前也会心怯和低头;那时够得上知识分子这个称号的也许就是十几万、至多几十万人吧,而其政治影响力、其社会示范效应,却可以是空前绝后。王学泰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陶菊隐先生的著作,带我走进军阀史的研究。先生是民国时期屈指可数的名记者,笔下的人物,他采访过;记录的事件,他看着发生;他的史话,有浓烈的现场感。这种现现场感,借先生生动的文笔,对每个读它的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 张鸣 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陶先生这部130余万字的《史话》,不假任何虚构便把上至袁世凯朝鲜发迹,下至张学良东北易帜这段长达33年经纬万端,云谲波诡的历史说得清楚明白。毫不“戏说”却通俗生动,确当得起“目光如炬的史学家”(曹聚仁语)之称。可以说,陶先生是以报道“北洋军阀”起家的,他不仅对“台前”发生的事情了如指掌,对许多鲜为人知的秘闻轶事也知之甚详。雷颐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如果想要了解20世纪初的风云变幻,想要了解民国初期的成绩与失败,想要了解现在从何而来,而又想要不被误导的话,你就应该认真地读这一部书。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作者专制帝国如何垮台?宪政如何建立?又如何瓦解?各种写入宪法的权力博弈规则如何演变为暴力争斗?这本书里都有活生生的演示。本书确实在描述历史,但它对我们的启示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吴思 学者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北洋军阀”这一段自有其非同凡响和意味深长之处。史家论晚清,常绕不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语,而本书所记的这一段,可以说正是这“大变局”的高潮一节,它是帝制的终结和“共和”的开始,古老中国从漫长的帝制中挣扎出来,摸索着向“共和”奔去,其意义重大,其影响深远,后来的观察者看得越来越明白;这一时期也正是革故鼎新之际,宪法、国会等出现,现代警察制建立,新式学校普及,新闻舆论形成,等等,许多制度直接启发着后来的历史。本书名以“史话”,存新闻之鲜活与生动,取史书之求真与大气,以140余万字的篇幅,勾勒了上自袁世凯朝鲜发迹,下至张学良东北易帜,前后前后33年的一段历史。作者行文收发自如,轻松地刻画出了一大批军阀与政客的群体雕像,揭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隐闻秘事,军头武夫里穿插着舞文弄墨的冷幽默,阴谋算计里隐藏着颠扑不破的人性。虽不假以文学性的虚构,也已惊心动魄;虽然写的是过去的事,读来却活灵活现,如在今日。
-
少年中国学会研究吴小龙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出现的最重要的社团致意。在当时出现的诸多青年社团中,它会员最多、分布最广、历史最长、影响最大,聚集了青年学子和其他社团中的许多精英分子。《少年中国学会研究》试图尽可能全面地对少年中国学会作一个分析和阐述。包括“少中”从筹备到成立的历程及其多方面的活动,“少中”会员们的理想追求和他们对社会改造问题的种种思考,以及这种思考和探索过程中必然面对的最尖锐的问题:走什么道路、用什么方法来改造中国——“主义”之争就是由此而引发的。可以说,《少年中国学会研究》是迄今研究这一问题的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入的研究著作之一,值得相关的研究者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