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
合棺之憾张建安著编辑推荐:本自传集除了照录林语堂本人所著的自传作品外,另根据林语堂所撰自传性散文、回忆性散文以及小品文,新编一组“准”自传文字,名之曰:自传拾遗。 《自传拾遗》这组文字又分为五辑,第一辑主要收录林语堂有关自己信仰和思想倾向表述的一些作品;第二辑集中收录了林语堂本人认为十分重要的有关“幽默”的文章;第三辑大致上是他有关自己作品和编辑杂志的说明、介绍;第四辑主要收录了林语堂叙述自己日常生活的小品文,藉此可以看出林语堂对人生、对生活幽默、达观的态度;第五辑大致上反映出林语堂自一九三六年出国后于一九七六年去世前海外生活的雪泥鸿爪点点踪迹。
-
奁艳轶事张晓虎著本书以“董鄂姊妹”、“梓宫哀思”、“龙性难撄”、“太后改嫁”、“后党风云”、“超越龙心”、“‘天学’西来”、“情种复萌”、“爱情苦酒”、“春梦逝水”、“奇特丧礼”等篇章讲述了顺治帝后妃的传奇故事。
-
权霸金盛渊编著编辑推荐:“千古一帝”的秦始皇,行霸术、弄权谋,集权御臣一统天下,当然有其真本事。 做大事,人才为本。武力请韩非、卑侍尉缭、重用郑国,倾国之兵交王翦……天下英雄皆归已用,定有旷世智慧和武力,秦始皇可谓是历史上最善于用人的皇帝。 权谋者当有“花招”,秦始皇或许是最擅长作秀的帝王之一。无论是泰山封禅刻石,还是全国巡游示威,甚至还给自己起了一个“皇帝”的名字,这些都是神话自己,树立权威的有效手段,并为历代皇帝所重复,好象也没有谁玩出什么新花样。 虚实结全,权霸的高招还真有得看!
-
燕国简史王彩梅著本书内容包括燕国建立以前幽燕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燕史述略;燕国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燕国经济;燕国文化与民族融合等。
-
三后同冢柯尊全著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在位61年,是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其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使他永垂千古。康熙一生中只举行过一次大婚,有过三位皇后,但都是短命皇后。打开《三后同冢 康熙帝后妃传奇 》,为你上演康熙后妃真实的后宫生活。
-
三国志菁华阮廷贵,陈稼禾编著本书选择、节录了《三国志》中具有代表性人物的传记,注释主要是解释当时的典章制度、历史地名和较难懂的语词。
-
汉书菁华钱杭译注《汉书》一百篇,一百二十卷,东汉班固撰,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着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二百三十年间的西汉历史,故又称《前汉书》。本书选译的,是《汉书》“七十列传”中文学性、思想性较高的一部分篇章,帝纪、表、志因不便于一般读者阅读,都没有入选。由于《汉书》是公认难读的古书,为了帮助读者加深理解,在每一篇前都加了一些背景说明和作品主题思想、写作特点分析。注释力求简洁,以大意贯达为主,古字也尽量改为通行文字。
-
持盈保泰晋圣斌著《持盈保泰:嘉庆帝后妃传奇》分“再生龙种”、“皇位美人”、“帝后情深”、“皇后之死”、“美女妃嫔”、“后妃争宠”、“深宫喋血”、“皇后主政”等九部分,讲述了嘉庆帝后妃的故事。
-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如何在一学期的课程中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过程讲述完毕,《中国古代简史》作为教育部立项的重点教材,作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中国古代简史》的突出特点是:注重贯通理解并兼顾断代知识、提供最新研究成果和个人史识、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并兼顾生动性,在以朝代顺序为主线的同时突出历史发展的内在阶段特征,关注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自不同的地位。《中国古代简史》书作为讲义,在北大文科公共课上广受好评。
-
魏晋南北朝赋史程章灿著程章灿同志的博士学位论文《魏晋南北朝赋史》,完成于1989年夏,那时他将近二十六岁。在写成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这部论文又为江苏古籍出版社接受出版,这是我所知道的,在现在中国古典文学界中,出版几十万字专著的最为年轻的研究人员。这似乎是一个标志,表明我们的古典文学研究正步人一个新的阶段,一批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参加到这个研究行列中来,他们带来了一种特有的学术朝气,带来了近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大环境而培育起来的开阔而敏锐的理论思维,而他们又大多在前辈学者的指导下,受过严谨学风的熏陶,因此又有着令人不得不首肯的扎实的基本功。这一切,我觉得,预示着我们古典文学研究正在较早地在整体上走向成熟。章灿同志是南京大学程千帆教授和周勋初教授的研究生。1989年夏,我应程、周两位先生之邀,为章灿同志博士论文写评阅意见及任答辩委员。我在评阅意见中对论文的总评价是:“材料详备,学风笃实, 能充分吸取传统治学的优点, 又能兼采新时期文艺理论的长处,因此其整体论述,实而不固,华而不泛,史论结合,时出新意。”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曹道衡、沈玉成、徐公持先生,山东大学龚克昌先生,他们四位所写的同行专家评议,与我的看法一致。当然,评阅意见限于体例,不能写得很多,更不能充分展开对一些学术问题的评论。这次我又承邀为本书写序,用几天的时间将原来的论文重读了一遍,感到一种前此未曾有过的特殊的享受,深深地觉得我们的古典文学研究,在为自己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确实还大有可为。近年来报刊上不断有文章提出,长时期来辞赋受到不应有的冷落,赋体文学研究受到不应有的忽视。而所以致此的原因,则是由于人们在观念上对赋的评价过低,认为赋特别是作为赋体文学代表的两汉大赋,不过是润色鸿业的宫廷文学,是追求铺张扬厉、华艳靡丽的形式主义作品。这些文章的意见当然是对的,但造成辞赋研究为人忽视的原因是否仅仅如此呢?这里我想提一些个人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我觉得,研究同创作一样,繁荣的局面是要靠作品来支撑的。没有一定数量的有水平的作品产生,谈不上创作的繁荣;没有一定数量的有水平的论著问世,则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也势必形成冷落的局面。在古典文学界,近十年来,像《文心雕龙》研究,唐宋诗研究,《红楼梦》研究,等等,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注意,甚至成为热门,究其原因,也还在于在那些学科中不断地产生有较大突破和创新的论著。就科学的意义上说,研究客体是无所谓重要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研究进程中表现出来的突破与创新的程度。我对辞赋没有专门的研究,但由于工作的缘故,也陆陆续续读过一些文章与专著。我觉得,辞赋研究冷落的局面是否还可从研究本身找一找原因呢?以我个人的浏览所及,除了少数几家论著之外,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不免有些陈陈相因,缺乏新鲜感,比起别的领域来,就显得停滞和冷落。本书的研究,还有两点使人感到兴趣。一种是充分运用计量史学的方法,把作者大量搜寻到的材料,用统计、数字、表格列出,这样作不仅仅是读者醒目,作者认为更重要的是加强我们作文学研究时的科学观念。书中另一个使人感兴趣的是,作者对某一时期某一作家赋的观念的研究,不局限于过去通常所作的仅着眼于一些理念著作,而是尝试着从作品本身加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