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
魏晋南北朝——分裂动荡的年代罗宗真著本书共五个单元,即:四百年的分裂与融合,世家大族的兴衰,南北经济新格局,重塑智慧与热情的多元文化,分裂下的对外关系。
-
商周——神权变革一千年尹盛平著本书介绍了青铜时代的物质生活,商朝的文化成就,以礼制为命脉的王朝,等级森严的社会生活,西周的经济发展等内容。
-
史晨前后碑花山文艺出版《史晨碑》是东汉后期隶书发展到成熟时期的代表之一,结体规范典雅,笔法圆润平稳而又不失遒劲,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评其:[字复尔雅超逸,可为百世楷模,汉石之最佳者也。]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云:[书法则肃括宏浑,沉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
-
华夏方兴李建国著本书是《中华历史通览》系列丛书之——汉代卷。全书以通俗的语言、轻松的笔触、富有情感的描述,引领读者步入中国汉代历史文化的长廓。那一个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制度、民众、建筑、艺术,通过一篇篇引人入胜的章节,配以彩色、黑白的图片,如画廓精品般纷陈在读者面前,而全无历史教科书式的枯燥与沉闷。倘佯其中,仿佛乘着时空穿梭机飞回逝去的历史现场,一幕幕历史话剧就在身边上演,令人注目赏读,不忍离去,于不经意间化为自己的知识。
-
大漠烟尘星汉著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永恒的骄傲,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的内在情结。《中华历史通览》以通俗的语言,轻松的笔触,富有情感的描述,引领读者步入中国历史文化的长廊。那一个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制度、民俗、建筑、艺术,通过一篇篇引人入胜的章节,配以彩色,黑白的图片,如画廊精品般纷陈在读者面前,面全无历史教科书式的枯燥与沉闷。倘佯其中,仿佛乘着时空穿梭机飞回逝去的历史现场,一幕幕历史话剧就在身边上演,令人注目赏读,不忍离去,于不经意间化为自己的知识。
-
长江文明史叶书宗等主编该书论述所及,上自洪荒,下至今日,分作七个段落,即“长江流域的史前文明”、“长试江文明的再开发”、“经济上升时期的长江区域文明”、“文化重心转移时期的长江文明”、“明清时期的长江文明”、“从鸦片战争到中华民国的长江文明”、“社会主义时期长江文明的新拓展”。每个段落特点鲜明,段落之间紧密衔接,纵览古今,既可见长江流域先民历经艰辛曲折创造的光辉业绩,也可以看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长江流域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龙头,正是日新月异地缔造着远迈前人的伟大成就,历史与现实相呼应,给人许多启迪。该书内容以中华文明重要一脉的长江文明的生成、内容、特征以及发展趋势为研究主线。以往对长江文化、文明的研究多为某一方面、某一历史时段的研究,而本书对长江文明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研究。时间从蛮荒年代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内容从风土人情、文化教育,到酿酒、服饰、建筑、书画、戏剧,凡文明类无所不包。所以,本书除可供历史研究、爱好者阅读,亦足可供各类文化工作者参考。<
-
千秋兴亡葛剑雄主编;徐洪兴,姚荣涛著对改变历史普及读物匮乏的情况,一些史学工作者和出版社已做出了一些尝试。由葛剑雄及复旦大学一批中青年历史学家撰写的《千秋兴亡》近日已由长春出版社推出。葛剑雄先生介绍说,我们当然应该特别重视对历史发展总体性和规律性的研究,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具体的、一般性的历史经验,因为如果我们不重视这一类经验,我们的追求就未必能取得预期的结果。而且,对个人和一个部门来说,这类经验更具实用性和启发性,更易形成自己的智慧,更易转化为自己的财富。本着这样的目的撰写的这套书,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例如在史实之后加上根据现代科学所做的分析及结论。像写“嬴政的早年身世与其个性形成的关系”时,在介绍了《秦始皇本纪》里对于秦始皇的描述之后,接着写了郭沫若从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所做的分析:秦始皇有生理上的缺陷,所以幼时受人轻视;这又致使他的精神发展向残忍的一路。文末又加以总结:现代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自我实现感,往往离不开家庭、社会的影响和制约。嬴政亲政后的表现和所采取的统治方式,有必要联系他早年的身世加以分析。这种写法就很适合现代人的阅读口味,而且对古人的分析也更深入具体,给读者的印象更清晰。
-
文明曙光冯宝志著本书是《中华历史通览》系列丛书之——上古秦代卷。全书以通俗的语言、轻松的笔触、富有情感的描述,引领读者步入中国上古秦代历史文化的长廓。那一个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制度、民俗、建筑、艺术,通过一篇篇引人入胜的章节,配以彩色、黑白的图片,如画廓精品般纷陈在读者面前,而全无历史教科书式的枯燥与沉闷。倘佯其中,仿佛乘着时空穿梭机飞回逝去的历史现场,一幕幕历史话剧就在身边上演,令人注目赏读,不忍离去,于不经意间化为自己的知识。
-
中国古代帝王与梨园史话郎秀华著本书详尽地概述了中国戏曲艺术的起源、发展以及作为国粹艺术京剧的成形,介绍了民间、宫廷中与戏曲相关的事物,并客观地分析了历代帝王对我国戏曲发展所起的作用。书中有很多小故事,书前还配有相关的彩图,对了解我国的戏曲艺术及发展史等知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清史探微郑天挺著清朝是中国的最后一个王朝,满文是清宫廷官方语言。满文历史资料充斥故宫。满文老档的史料价值更为全世界有关学者所共知。在中国研究清史和满文,特别是利用满文资料研究清史,实在是"近楼台先得月"。郑天挺(1899-1981)字毅生,福建长乐人。1917年入北京大学国文系,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参加筹建厦门大学,1922年入北大文科研究所国学门研究生并参加整理明清档案。毕业后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33-1950年任北大教授兼任北大秘书长,长期主持校务工作。西南联大期间,任历史系教授及北大文科研究所副所长,北联大总务长。1946年北大复员后,仍任史学系教授、系主任及校秘书第等职。1952年后,奉调南开大学,先后任历史系教授、系主任、明清史研究室主任,曾任南开大学副校长、校顾问、全国人大三、五届代表等职。1961年兼任全国高校文科教材历史组副组长。晚年当选为中国史学会执行主席,第一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组组长及《中国历史大辞典》主编等。主编与合编教材有《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史学名著选读》、《明清史资料》、《明末农民起义史料》等。学术著作有《探微集》、《清史探微》等。一百年来,被誉为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与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始终紧密地连在一起。北大深厚的文化积淀、严谨的学术传统、宽松的治学环境、广泛的国际交往,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蜚声中外的知名学者、教授。他们坚守学术文化陈地,在各自从事的领域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与下了一部又一部在中国学术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著作。"北大名家名著文丛"精选北大知名学者撰写的人文实科类的学术著作,旨在反映北大几代学者的学术成就,展现他们的治学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