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
中国古代陶瓷褚毅编著本书是“艺术与收藏图典”的陶瓷卷,与一般陶瓷艺术书籍不同,本书是以陶瓷的种类而非朝代分类,它选择了有考古、艺术、工艺价值的陶器和瓷器的图片,进行少许的文字介绍,并附有各类陶瓷的行情价格表,供收藏者和欣赏者参考。本书共分陶器,及瓷器色(采由)瓷(上下)彩绘瓷(上下)五册。
-
清宫秘史马灿杰编金戈铁马真实再现三百年大清风云风花雪月详尽披露十三朝宫廷秘闻本书前言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皇朝。从公元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号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清,到宣统溥仪1911年“逊位”共有十三位帝王,清朝统治时间近三百年。清朝统治下的中国,曾是世界东方的一大强国,清朝对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清朝前期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取得了超过以往历代封建王朝的许多重大成就,因此,有“康乾盛世”之说。但由于清末统治者顽固坚持对外闭关锁国,对内封建专帛,窒息了国家和民族的生机,使清王朝由盛到衰,最后走向灭亡,并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作为统治清王朝的这十三位皇帝,既有勇猛善战、举贤任能之辈,也有怯懦无能、荒淫无度之流,在那些特定时期,通过他们的所做所为,特别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皇权更替、政治斗争,宫闱佚事、私生活秘闻更是为人们演绎卫个宫廷风云变幻的历史话剧。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宫廷内幕,帝王私情,常被歪曲、掩盖、讹传、使之披上神秘面纱,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历史区域:宫廷秘史,“秘史”不同于“正史”和“野史”。概括地说“正史”可以称为“官修的历史”,“野史”可以称为“民修的历史”,“秘史”则是从研究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被掩盖的历史”。为了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使读者全面了解清宫三百年历史,以便获取有史学价值、文学价值、收藏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内容,我们特编辑此套丛书。全书分卷,所录秘史三十余部,共计七百多万字,以清朝历史发展顺序为主线,依次选取了涉及十三位帝王的演义、艳史、传记、日记等内容的篇章,作者大多非常熟悉清宫内情,有些是清朝老臣、帝王侍从,有些是生活在皇宫多年的外国人,所记内容,或亲眼目睹,或亲身参与,他们从各自独特角度向读者勾勒出清宫秘史的波澜画卷。读者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最后一个封建统治下的清王朝种种内幕,“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广大群众从中可学到为人处事、安身立命的道理,即所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但因为原书作者所处时代的缘故,所表示的观点不免有些局限性,希望读者能历史唯物地看待这个问题。为了保持原作风貌,在语言用字上,我们未做过多的整齐划一,在此特作说明。
-
多妻制度张廓著中国的多妻制家庭形态随着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生而产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上下数千年,根深蒂固,源远流长。从家庭和社会形态,又深入到观念和意识深处,在久远的历史中,成为社会进步的顽固阻力。20世纪初,随着最后一个专制世袭王朝的垮台,多妻制度终于宣告废除,但是余绪不绝,又以种种新的形式借尸还魂,如婚外形态的群妾行为,以繁衍和生育为目标的“人口至上”论等等,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态环境、公民素质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由于一夫多妻制度这一课题本身的特殊性,过去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层次较高的严肃学术著作并不多见。内蒙古大学的张廓先生对上述问题研究有年,在本书中他对我国古代的一夫多妻制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探本寻源、考察沿革、推论举例等方面做了基础性的工作,值得一读。
-
中华五千年文化经典杨力著我国著名作家杨力教授,经过数十年呕心沥血,在科技书的撰写取得了辉煌成就之后,又在文化、科学、文学方面作出了新的贡献。杨力教授独立完成的《中华五千年文化经典丛书》是我国首部论著体形式,首部集文化、科学、文学为一体,首部囊括文、史、哲、医、自然科学成一套的大型综合文化巨著。全书把中国五千年以来灿烂的传统文化作了纵深的阐述,展示了中华民族瑰丽的文明智慧和辉煌的文化历程。全套丛书共分三部:《中华五千年文化经典》、《中华五千年科学经典》、《中华五千年文学经典》。共550万字。三部书皆内容博大、论述精深,有相当的学术价值,是一部难得的传世之作。全书文笔优美,引人入胜,有较强的可读性。尤其观点新颖,创见性强,对各阶层读者都极有启示。因此,这套书既是一部极有珍藏价值的学术精品,又是一部雅俗共赏、读者面极广的大众书籍。该书的出版,必将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中华五千年文化经典》是这套丛书的第一部,共250万字,分上、下两册。全书对中国炎黄文化作了精湛的阐述,展示了中国五千年文化瑰丽的历史画卷。该书以系统论述和专题探讨的形式,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典籍、人物、哲学、思想、宗教、艺术、文字……皆作了纵深的阐述,该书包括11卷,22篇,136章。《中华五千年科学经典》是这套丛书的第二部,共170万字,分上、下册。全书对中国华夏科学作了深刻的阐述,展示了中国五千年传统科学不朽的魅力和独特的探索规律。全书内容丰硕、论述独特,遍涉谋略、思维、智慧、辨术、军事、名著、经济、建筑、方法导论、多种自然科学、医学、生命科学……各章阐发皆很有启迪性,是一部论述以东方特色探索自然规律的集大成著。全书有15卷,30篇,171章。《中华五千年文学经典》是这套丛书的第三部,共132万字,分上、下册。全书对中国古典文学作了精辟的阐述。展示了中国五千年古典文学瑰玉的艺术风采。全书内容丰富,论述精采。中国古典诗、词、赋、散文,凡经典之处无不列入赏析,撷选入内。全书文笔优美,写作新颖,历代名家的艺术特色都作了精湛的评析,全书共11卷,86章。全书写作新颖、风格独特,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学素质将有深远的意义。以上三部巨著,洋洋550多万字,文图并茂(共500幅图)内容博大,气势恢宏,集中体现了东方文化的特色,堪谓东方文化的集大成著。尤其全书文化、科学、文学皆出自一个作者之笔,充分展示了融汇贯通、纵横千里的优势,更有观止之叹。<
-
先秦史翦伯赞著序这本书,上起开天辟地,下迄殷周之世,其所论述的范围,是秦以前的中国古史。秦以前的古史资料,早已随着时代之悠迈而消逝。在春秋时代,孔子欲研究夏殷制度,已感文献之不足征。西汉初,司马迁著《史记》,亦谓“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所以司马氏于“三代”,于“五帝”,于“神农以前”,皆曰“尚矣”,曰“吾不知已”,曰“靡得而记云”。几千年来,秦以前的古史,只不过是飘浮于神话与传说中之一些扑朔迷离的阴影而已。历代学者,对于这一段古史的论著,也只是传神书怪,捕风捉影,因误正误,以讹传讹,浸至荒诞不经,极奇离诡谲之大观。秦以前的古史之走向科学的阶段,不过是最近二十年左右之事。其所以能致此者,一方面,固然是新的科学,如地质学、古生物学、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等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是中国史学自身发展之必然的归结。所谓中国史学自身的发展,即由盲目的信古而进到疑古,更由消极的疑古,而进到积极的考古。前者就是所谓辨伪学而后者便是所谓金石学、考古学。中国的辨伪之学,自汉唐以来,即已肇始其端绪,迄于两宋而流风益煽。降至清乾嘉以后,则此种学问,大为昌明。其间学者辈出,如汉之郑玄、何休,唐之刘知几、柳宗元,宋之欧阳修、郑樵,明之宋濂、胡应麟,清之顾亭林、姚际恒、阎若璩、万斯同、崔述以至康有为等,他们都感到“经既苟且,史又荒唐”,于是不仅对于百家不雅驯之言,加以批判;即对于圣经贤传,亦予以辨证。窍其幽隐,发其讹误,分其瑕瑜,定其真伪。“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半,一分瑕瑜而列朝书又去其八九”。(张之洞《輶轩语》)自此以后,中国文献上的古史资料,便获得一些订正。中国的金石之学,几乎与辨伪之学是平行的发展。自汉唐以来,中国古代器物,即间有发现。《说文》序云:“郡国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是也。不过在当时因罕见古物,偶有所得,辄引为神瑞之象征。若有能辨其文者世惊为奇。古代的器物之开始当作学问而研究,始于北宋。当时,高原古冡,颇有发现,古代器物,出土渐多,始不以古器为神瑞而或以玩赏加之。在当时虽不必如阮元所云“士大夫家有其器,人识其文。”但据《籀史》所载,宋代著录金文之书,多至三十余家,而南渡以后诸家之书,尚不在内。是知宋代金石学的发展,亦可谓盛极一时。当时学者如欧阳修、吕大临、赵明诚、黄伯思、董逌、王俅、薛尚功、张纶、李诚之辈,或搜罗古器,征求墨本;或摹写形制,考订名物;或训释铭文,辨证经史,其用力甚大,创获亦多。至于文字训释方面,虽亦有穿凿纰缪可讥之处,但宋人对于金石学,实有凿空之功。金石学在宋代,虽涂术已启,而流派未宏;其辉煌之发展,则亦在清乾嘉以后。在清代古物之出土者,已数十倍于宋代,而学者如王昶、钱大听、毕沅、翁方纲、陆心源、孙星衍、阮元、李宗瀚、瞿中溶、吴荣光、吴式芬、陈介祺、吴大澂、端方等接踵辈出,其所著述,不下四百种之多。于是金石学遂蔚为大观。降至清末,古物出土者更多,如洹阴之甲骨,齐燕之陶器,敦煌之简牍,巴蜀齐鲁之封泥,皆发现于近数十年间,于是金石学的范围,遂日益扩大。晚近王国维对于金石学则已开始科学的研究。继王国维之后,郭沫若又有更多的发挥。于是向之以为神瑞象征之古器,遂一变而为科学的瑰宝;向之不为人所注意的铭文,遂一变而为古史之珍贵的资料。自金石学发展以后,中国的古史,始得上溯于两周之世。中国古史之能更进一步的发展,乃是由于近年以来考古学之不断的发现。由于考古学之不断的发现,于是埋藏于地下的远古遗物到处出土。此种远古器物之出土,因而提供了中国古史研究以新而又新、真而又真的资料。这些新的真实资料,不但可以考验文献上的史料之真伪,而且还可以补充文献上的史料之缺失。首先是殷墟的发现,大批殷商古器物及甲骨文字先后出土。考甲骨文片之出现,早在殷墟发掘之前,而且学者如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诸氏,并已开始搜集、拓印、考释的工作。惟甲骨文字之进入科学研究的阶段,则是在殷墟发掘以后。因为在殷墟发掘以后,甲骨文字的研究始得与出土实物相互印证而愈益有所发明。自是以后,甲骨文及殷代的青铜器之研究风靡一时。或分析殷墟地层,或拓印殷墟器物,或研究殷墟文字,或考释殷商制度,于是中国的古史,始得上溯于殷商之世。其次是甘肃、河南的新石器文化之发现,大批彩陶及磨制石器,相继出土。于是中国的古史始得上溯于传说中之“夏代”乃至“尧、舜、禹”及“神农、黄帝”之世。最后,则为中国旧石器文化之发现,许多原始的燧石器、骨角器物及其同时代的古生物化石不断出土。同时并发现了中国最原始的人类化石,“北京猿人”的头盖骨。自此种旧石器文化出土以后,在中国蒙昧时代之历史的黑暗面给与了一线的光明,因而中国古史遂有上溯至传说中之“伏牺氏”、“燧人氏”、“有巢氏”时代,乃至有上溯至中国历史之出发点的可能。我们生于今日,得观古人未见之古史资料,孔子所不能征之夏礼与殷礼,吾人已能征之;司马迁“靡得而记”之太古时代,吾人已能记之。然而直至今日,中国还有不少的历史家,对于近千年来固有文化的成果并不接受;对于科学的发现,亦视若无睹,而仍然昏迷于神话与传说之中;以至近来许多历史的巨著,不是把史前的社会避而不论,便仍然以神话的汇编当作真实的古史。我并不是否定神话与传说;反之,我以为神话与传说,决非好事者之凭空谎造,而皆有其一定的历史根据。换言之,它们都是历史上之一个突出的片断之记录。不过传之既久,由于言语异音,文字异形,便难免讹伪百出。诚如韩非子所云:“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又如司马迁所云:“崆峒、涿鹿、淮海一带之长老皆道黄帝、尧、舜,而风教固殊。”总而言之,神话传说,流传愈久,则其所内含之历史的原素,亦即渐被歪曲,被夸大而趋于稀薄模糊了。所以以信而好古之孔子,而曰:“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孟子亦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知中国的古圣先贤,对于神话与传说亦在将信将疑之间也。但是即使如此,神话仍能保留一部分原始的内容。所以把神话人物当作一定历史时代的特征看,则仍不失为古史的资料之一。若把神话人物当作一个古帝先王看,则无异是白昼见鬼。自从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问世以后,中国的古史才第一次用科学的方法由秦汉上溯于殷周之世。以后吕振羽的《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又对殷周的历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不管郭、吕两氏的见解如何,要之,他们都有其自己的创见,各成一家之言。至于根据考古学的资料研究殷以前的古史,则吕振羽的《史前期中国社会》,实为首创之作。此书虽论而不详,但要言不繁,条理分明,已能指出中国史前社会之大概的轮廓。最近吴泽所著《中国原始社会史》,对于中国史前的历史亦能有所发挥。惟吕、吴二氏之书,对于中国东南沿海之史前文物的发现皆未提及,实为缺陷。此外,邓初民于其所著《中国社会史教程》之首章,亦曾根据出土实物,论述殷以前的古史;惟多着重于人类进化史上之一般方面的叙述。以是之故,我们不必讳言,中国史前的古史直至今日,尚处于极幼稚的阶段。我以为殷以前的古史,虽属于极遥远之太古时代;但是总是中国史上的一个历史时代,而且这一时代的历史,还是后来的中国历史发展之最原始的基础。因此,我在这本书上,大胆地把中国历史推到它的出发点。为了给读者以具体的概念,这本书对于各时代的古器物,均附有图片。为了给读者以空间的概念,这本书对于各时代的历史活动范围,都附有地图。为了给读者以时间的概念,这本书对于各时代的历史发展,都附有大事年表。而这些插图、地图及年表之绘制,就占了本书写作时间的三分之一①。因此,这本书,我虽不敢说它已经把殷周及其以前的古史,从神话的霉锈中洗刷出来;但至少它已使这一段古史,显出了它本来的面目。一言以蔽之,从神的历史还元为人的历史。翦伯赞·一九四三年六月二十三日于巴县歇马场。
-
王钟翰学述王钟翰著;诸同学整理“学术”只是表述一个学人的家世、治学、求师、学术钻研、别辟蹊径、成一家言与师承渊源之全部记录,与自传有别,凡与为学无关之事,均可不入录。
-
宋代状元奇谈 宋代状元谱周腊生著本书稿自写成抄定至今由紫禁城出版社接纳出版,历时两年余,等得我好心焦!这倒不是急于求成,要拿它去评职称什么的,而是担心时间拖久了,会使选题失去意义。7年前,在确定“中国历代状元研究”这一课题并制定写作计划之前,我仔细查阅了《八十年来史学书目》及1980年以后逐年逐月的《全国新书目》,还遍查了能找得到的《全国报刊资料索引》,发现状元研究是个空白点,就毫不犹豫地干了起来,也不在乎会遇到多少困难。近来,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状元学似乎突然热了起来:《科举奇闻》、《广东历代状元》、《苏州状元》、《中国十大状元外传》、《状元史话》、《状元传》、《中国状元全传》……层出不穷;《中国历代状元录》出了一种又一种;还有《中国历代状元殿试卷》亦附有《历代状元名录》。中国这么大,谁知还有多少人要出这方面的书?尽管我已出过《明代状元奇谈·明代状元谱》、《清代状元奇谈·清代状元谱》,但配套的本书,以及辽金元一本、唐代一本、五代十国一本均未出,若有人将我要写的抢先写成出版了,我的计划就只好半途中止。所以书稿在手中越久,心情越沉重。
-
烟雨楼台杨自强著本书是二十五史随笔系列之“南朝五史随笔”,随笔出自名家之手,内容来自中国历史。其实,就是史学理论。本书史料丰富,评论的角度独到,理论新颖,文笔优美,语言平实又不乏幽默。书中的典故和历史片断,描写的非常精彩。文中的评论,蕴含着大量的现代哲理。本书不仅能让你重温五千年的历史,更能丰富您的知识,陶冶您的情操。
-
唐研究论文选集(日)池田温著<br>池田温先生是日本当今研究中国古代史的著名学者,在唐史、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日关系等方面创获尤多。本书即将池田温先生自选的12篇论文合成一集,内容包括唐代政治制度、土地制度、氏族问题、粟特聚落、中日韩关系等,皆是作者历年发表的力作。本书前有中国唐史专家姜伯勤先生《论池田温先生的唐研究》,后附《池田温先生论著编年目录》,较全面地反映了池田温先生学术研究的整体面貌。
-
落日残照紫禁城庄建平编《近代稗海》编辑出版于80年代,前后陆续有14辑问世,然事隔多年,目前书店已很难见到。编者不时接到热心于此书的读者,询问是否有新编各辑出版,有的读者为觅购此书而屡屡来函。现四川人民出版社决定出版一部《近代稗海》的选编本,以应读者之需。全书共分5卷,一、落日残照紫禁城——清官秘史纪实;二、晚清民初政坛百态;三、闲话民国;四、内忧外患中的蒋家王朝;五、近代中国社会面面观。所收篇目除一部分转录《近代稗海》出版之各辑外,大部分为新选辑自解放前后出版的(包括港台版)笔记、杂记、杂史及有关文史史料刊物专集上所载回忆录、调查访问记,并有摘录自上海《申报)、天津《大公报》、北京《晨报)的写实报道,以及新旧地方志的资料。内容多为正史所不载,或记事略而不详的史实、记事,如清官典制、掌故,宫闱秘闻,王公贵族生活,政要人物遗闻、轶事,政坛内幕,军阀兴衰,遗老政客生活百态;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婚礼、丧仪、风俗民情,以及帮会、流氓、妓女、乞丐、赌博、毒品等社会文化诸方面的写实记述。凡收入本书各篇目,多属史料笔记性质,并非道听途说的无稽之谈,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其内容多可为治史者参考。读者在浏览阅读时,可从中熟悉近代中国的方方面面,扩展视野,增广见识。全书策划、统编由章伯锋负责,各卷编者:第一、二卷庄建平,第三、四卷吉迪,第五卷卞修跃。